09.19 彩雲之南,探祕原始的翁丁佤寨

佤族是雲南最古老的民族之一,世代都是“住在山上的人”。據佤族創世史詩《司崗裡》記敘,人類從葫蘆裡出生以後,佤族的始祖艾佤領著他的族人在門高西爺住了四千年後,分成兩路,跟著馬鬃蛇走的一路叫“巴格衛”,在今天的印度方向;跟著癩蛤蟆走的叫“巴繞克”,他們與其他民族的先民一起居住在瀾滄江地區。斗轉星移,歷史輪迴,當散落其它地方的佤族親信逐漸漢化之時,地處阿佤山中心,傳說的葫蘆王地深處地區的阿佤後裔,仍然處於原始社會末期向階級社會過渡的階段,守護著先祖厚實的土地和滄桑的文明。人們帶著這樣的好奇心,發現了翁丁佤寨(翁丁佤語意為“雲霧纏繞的地方”)——這顆葫蘆王地深處的遺珠。

彩雲之南,探秘原始的翁丁佤寨

走進陽光裡的原始部落地,群居的茅草小屋和愛美的佤民

從滄源縣西行約四十公里(縣級機場將於2015年通航),4小時連續翻越山巒起伏、俗稱“雲S”山路的車程,沿途滿目油菜花田,經過無數佤族小村莊,不斷靠近中緬邊界中段,即可進入瀾滄江和薩爾溫江之間,怒山山脈南段展開地帶的這一珍貴的佤族部落地。

部落坐落在古老蒼鬱的阿佤群山環抱中,寨正門是一條開闊的林蔭長廊,兩側零散而莊嚴地樹立著祭祀牛頭樁。進入寨門後,瓦藍色天空下高遠的山嵐輪廓映襯著近處茅草房舍聚落的低緩安詳,時而有包裹著鮮豔頭巾的族人從這幅暖色調畫面中緩緩走過。懂漢語的族人熱心告訴我可以隨意參觀,不用擔心迷路,也不用擔心安全。這就是傳說中那個生態原始的村落。

從寨門往低處寨心走,陽光成片灑落在每一所房舍,部落由高而低聚落著由沙石小路串起的百戶人家,分為井然有序的五個組,戶戶相接,和氣相融。在寨邊緣有三個公共衛生間。房舍均為兩層茅草圓錐頂杆欄式竹木樓,所有屋頂裝飾著部落象徵性的竹製牛頭。竹木樓底層架空,以屯物及安置牲畜。在族人的引領下,我進屋參觀二層的起居空間,室內採光較暗,有簡單的電器,中央放置火塘為烹。整座房屋講究流通,建材透氣,築不法封堵,代際不設門,開天窗排煙,設陽臺晾曬快樂。每戶外圍以石頭堆築一圈及膝牆圍,院大可停放農用車,小可植果蔬菜園。鄰院間不設間距,只見老奶奶帶著幼孫在陽臺上一邊悠悠地曬太陽一邊和鄰里快敘家常。在小路上時而碰到外出回家的青年,把精心搭配的水果、菸草、食物,盛放在同一個竹籃裡,虔虔地送去看望家裡老人。

彩雲之南,探秘原始的翁丁佤寨

只見寨里人漢服族服兩著,女子喜戴鮮豔頭巾或竹斗笠,衣素黑,裙繡錦,著銀飾,兩個超大耳洞,配一支神氣的銀工菸斗。男女都喜挎織錦花包。寨裡青壯年多有求學打工歸來的經歷,是與外溝通的主力軍,老人和小孩只懂佤語,講起話來抑揚有韻律。阿佤男子個個沉著樸實,內斂善良;女子勤勞本分,多才善藝。佤人嗜好抽菸,以黑為美,愛唱佤歌加林賽。女孩們到了十三歲開始由母親傳授織錦技藝和嘗試編舞,男生擅長蘆笙等樂器。女生嗓音清亮悅耳,所有人都可以在豐收季為期七天的開王節上展示藝能和大家一起狂歡,這會是他們一年中最難忘的時光。

重拾塵封的共同記憶,直接從原始社會過渡到社會主義

彩雲之南,探秘原始的翁丁佤寨

翁丁部落是整座古老的大山裡唯一的住客,歷經數百年滄桑,直接從原始社會過渡到了社會主義。部落保存著女神圖騰樁、人頭樁、佤王府、祭祀神林、撒拉房等完整原始面貌。全寨人敬仰在建寨的楊氏宗族中世襲繼承的寨主,獵人剽牛以祭天(獵人頭早已取消),定期進行聲勢浩大的拉木鼓活動,借木鼓與天神對話,祈福全族能有不熄的火塘和永恆的豐收。族人在太陽的照耀下,依然明亮無邪,保持原始部落群居的生活方式,快樂得安寧簡樸。他們就像高更畫筆下塔希提島上閒適淳樸而又神秘的土著民族,在這樣一個文明趨同的時代裡,如同稀有物種……

在原初大自然的環境裡,阿佤人由純正無邪的勞動滋養長大,由藝術收養心靈:黑膚色帶著一種火燙的人情溫度,眼眸黑汪汪含星光,皮膚上帶著銀灰是土地的質感;身體裡有天生的韻律,不懂得投機發富,卻懂得編制出心中的彩虹;他們團結,相互依偎,親同手足,可以一起抵抗貧困,可以舍進而求齊;也緊緊地安守著自己的文化、自己的仁信、自己的土地,恤老愛幼,熱心、溫厚而簡單,讓人想起父輩的純真年代。他們始終信仰光明希望,在廳中敬置一年不熄的火塘,為女新人點燃蠟燭舉過頭頂,到送逝人上路時也是謹懷那一把清簡的白蠟。由恩生德,以道載人。在佤寨寧靜而永恆的夜裡,黑暗中偶有燭火或手電,就像阿佤人眼裡的光,不沉睡於黑暗,也不鋪張自己的光芒。在雲南這樣一方自我的秘境裡,人可以重獲本真和美好的集體記憶。

看見真實的阿佤時光,萬古恆新的生活和彩虹裡的祖傳手藝

彩雲之南,探秘原始的翁丁佤寨

族人依存著最傳統的生產生活方式。寨裡每天的第一縷晨炊都伴著雞鳴日升,漸見有婦女打水洗衣,姐妹們有說有笑開始縫紉織錦,母親們顧恤尚幼的孩子,有人上山砍柴,有人餵養牲畜。男子則負責理田務農,午間放牛,及修繕家用。老人外賣一點阿佤山茶和草藥,也做掃帚賣。所有人專注於手中的活,融身於與大自然的親密,在簡單中彷彿完成了一種宗教洗禮。

彩雲之南,探秘原始的翁丁佤寨

勞作之餘,男女老少少不了互相串門看望,親切敘話。午飯時桌上菜常有薄荷炒肉、榆花炒蛋、野菜湯等,常道是:有什麼吃什麼;但阿佤鄉親們待客熱情善良,常以雞肉爛飯、舂野乾巴等招待賓朋。飯前滴橄欖清酒思故親,飯間拌自制酸菜解饞悶,飯後品古樹茶又食酸辣木瓜;取材就地天然,烹卉鮮美營養。可謂隨山而食珍,耘群生以養生。剛沐浴完小女孩,會在正午的太陽下甩乾溼髮,好像他們的性格:自主地用一種舞蹈的歡快甩走陰鬱的危險。下午有時會有集體,例如勞動挖池塘,媽媽們就把小孩交給大孩子帶,孩子們在一旁擠擠鬧鬧,以能用注視的方式參與勞動感到開心,有時會快樂得自己舞蹈。也有懂事的小女孩,在夕陽餘暉裡,一個人靜靜地為奶奶織一條新腰帶;寨裡所有勞作,日落則息,有“向晚打歌”的說法。晚飯後,夜穆月升,明星漫天,村寨在一片漆黑中寧靜安樂。族人們開始停下來享受歡聚的歡樂。有小孩把電筒舉在頭頂照亮黑暗,他們挨家挨戶聚集一些小夥伴,開始晚上的活動,大人們總是好幾大家人坐在一起,開懷地聊天或者跳舞,直至中夜。寨中只偶聞遠近爽朗歡笑聲,佤式歌舞樂聲,清悅牛鈴鐺聲,簌簌穀草風聲。

彩雲之南,探秘原始的翁丁佤寨

在一年中的很多時候,阿佤女人們都會一整天專注於彩色的編織中。當我路過一個小院時,被一匹美妙的彩練和一個專注織錦的背影所吸引,忍不住靜靜地走近她,坐在這個年輕樸素的阿佤女人的身旁,看著她的雙手在豔麗的毛線間跳著縱橫、換層、壓合、韻彩和華美的舞蹈。她告訴我,她名叫肖依嘎。在我陪她靜靜地織錦的整個下午,概有六撥鄉鄰來串門敘話。依嘎已經是一個年輕的母親,她的小孩泥嘎可愛得像一個柔軟輕活的黑色小糯粑,偶爾會到她織錦的彩練上爬鬧一會兒。她告訴我:“織毛線前要用米和毛線一起煮,像稀飯一樣搓再暴曬,這樣的線會好織且不易斷。”在和她的聊天中瞭解到,族人逢大事依然沿襲傳統方法謹卜吉日,同時也禁止逾越古有的文化禁忌;寨裡每逢節慶、豐收或新年,每家會出兩個玉米、一碗米,配上辣椒、黃瓜和一碟鹽送到寨主家,聚給寨裡所有老人吃;阿佤山上的山茶,也是以家為單位,劃均片區後抓鬮,長成方寸或是長成天地,知足靠己,釋然無爭。

彩雲之南,探秘原始的翁丁佤寨

眼前的畫面讓我想起夢想中歡樂平和的集體農場,人們團結和愛,並都有一種均態的心懷:沒有擠壓競爭,沒有環境汙染,沒有警局監獄,沒有銀行商場,也沒有廣告網絡和瘋狂的消費機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