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06 IPO堰塞湖逐步緩解 新股離市場化發行還有多遠?

IPO堰塞湖逐步緩解 新股離市場化發行還有多遠?

IPO“堰塞湖”已從高峰時的約900家降至不足300家。來自證監會的數據顯示,截至2018年8月23日,證監會受理首發及發行存託憑證企業296家,其中已過會29家,未過會267家。未過會企業中正常待審企業264家,中止審查企業3家。曾經“高高在上”的IPO堰塞湖,正逐步得以緩解。

與巨量解禁的限售股一樣,曾經多達700家、800家的擬上市企業排隊,猶如懸在A股市場上方的另一把“達摩克利斯之劍”,也讓IPO市場承受巨大的壓力,這種壓力也傳導至二級市場上。如何破解IPO堰塞湖問題,曾經一度成為熱門話題。但如今,隨著排隊企業降至300家以下,IPO堰塞湖給市場造成的壓力也減輕了許多。

IPO堰塞湖能夠緩解,是多方面合力因素的結果。其一,近幾年新股大量上市。以2017年為例。去年滬深兩市掛牌新股438家,超過歷史上任何一個年份,也大大緩解了IPO堰塞湖。其二,眾多排隊企業上會審核。統計數據表明,2016年發審委全年審核266家排隊,2017年IPO上會企業共計488家,今年上半年發審委共審核了111家IPO企業的首發申請,兩年半時間發審委累計審核865家。雖然期間不乏新進的排隊企業,但超過800家企業上會審核,無形會也大幅減少了排隊企業的數量。其三,IPO審核從嚴。自去年10月份新一屆發審委履職以來,IPO審核越發趨嚴,在導致IPO過會率大幅下降的同時,也促使眾多的排隊企業紛紛終止審查。此外,IPO審核趨嚴背景下,像此前那些懷著僥倖心理的企業,也不會貿然遞交IPO申請了。

隨著IPO排隊企業降至300家以下,可以預見的是,IPO審核保持從嚴的態勢,排隊企業的數量會進一步下降,直至最終步入企業上市不再排隊的階段,亦即IPO審核步入即報即審的時代。

在不久的將來,IPO堰塞湖將不再是“問題”了,但IPO中的新股發行卻一直是個“問題”。其中,最突出的莫過於新股並沒有實現市場化發行。對於新股發行制度,監管部門多次表達了要進行改革的願望,事實上,IPO制度也歷經多次改革,但目前的新股發行,離市場化發行顯然還有不小的距離。

目前的新股發行,客觀上都掌控在監管部門的手中。比如對於過會企業而言,哪家企業發行,什麼時候發行,都由證監會說了算。像中國人保集團早已通過證監會發審委的審核,但由於其發行規模較大,融資金額較多,而目前市場又處於極端低迷的階段,因而其新股發行一直未獲批文。此外,監管部門對於新股發行的市盈率也設置了23倍的高壓線,而從這幾年的新股發行市盈率看,絕大多數都低於23倍,甚至也出現了多家新股發行市盈率為22.99倍的奇觀。

證監會對新股發行制度改革,重點應在於新股的市場化發行。這主要包含兩個方面,一是發行的市場化。什麼時候發行新股,應由企業根據市場情形說了算,而不是由監管部門掌握。二是要實現定價的市場化。設置發行市盈率高壓線雖然有利於新股發行,也有利於創造新股不敗的神話,但由於受到限制,實際上是行政干預後的結果。而實現了定價的市場化,發行價格由市場說了算,市場會給予其合理的估值。新股不敗神話不僅不會上演,中籤新股還面臨著破發的風險,這樣的新股發行,顯然更切合市場發展。

筆者以為,隨著IPO堰塞湖的緩解,新股發行制度改革有必要再次提上日程。對於新股發行,既要實現發行的市場化,也要實現定價的市場化,如此才能實現新股的市場化發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