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18 我經歷的票證時代

我經歷的票證時代

80年代末成鋼糧店,買糧的隊伍排到了公路上

今年是改革開放40週年,在這幾十年裡,我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就我們老百姓來說,如今吃無憂,穿不愁,有閒錢的買車買房,久住一地悶了,全家或朋友一起坐火車、高鐵、飛機、輪船到天上、地下、國內、國外旅遊一番,已不是難事。要是在改革開放前,做夢也夢不到現在這樣的幸福生活。

20歲左右的年輕人,一生下來就享受著改革開放的成果,他們沒感受過餓肚子的滋味,有些人隨意糟蹋糧食,不知道“糧是寶中寶”,“民以食為天”的道理。沒經歷過買什麼東西都要票證的尷尬,我這個爺爺級年齡的人經歷過,這裡我想和這些小青年擺幾句。

80年代初,有一天我和老婆到新都耍,肚子餓了找飯館吃飯,才想起沒帶四川糧票,身上只有成都糧票,可新都不屬於成都管,有錢也沒吃上飯,只有早早離開新都,餓著肚子回廠,高興而去,敗興而歸,此事記憶猶新。

還有一次車間給工段分來一張自行車票,我非常想要。因我住廠區,有一個一歲多的女兒,每天要到宿舍區買菜打牛奶,往返幾公里,急需一輛自行車。全工段一百多人,想要這張票的很多。工段長無法,採取抓鬮的方法分配,結果還沒輪到我抓,就被一個工友抓去了。

這樣的故事太多了,一句話,八九十年代吃的、穿的、用的什麼都要票,因為那時改革開放不久,物資還很匱乏,國家不得不執行計劃經濟的政策。

說了這樣多,也許20歲左右的年輕人連當時使用的票證也沒見過。我還保留一些,拿出來給這些小青年看看。

我家還留存著1995年使用的購糧本,居民每人每月的定量只有26斤。

有購糧本還不行,買糧食還要購糧證明,大米和麵粉是按比例供應的,用完了就沒有了。因此每天吃多少要精心計劃,要不然到了月底要餓肚子。買糧要票,買食油也要票;在工廠食堂吃飯,也需要飯票和麵票……總之,什麼都要憑“票”。

票證都有時間限制,當月的糧油沒買完,次月作廢,因此經常發生月初和月底排隊購買的現象。月初排隊購買的人是一月的糧食已吃光,必須早一點買回去下鍋。月底排隊購買的人是好不容易節約了一點糧食作廢了太可惜。

“人是鐵,飯是鋼,一頓不吃餓得慌。”是那個年代人們經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毛主席也說:深挖洞,廣積糧。手中有糧心中不慌。可見糧食的重要,改革開放幾十年,我認為最大的成果之一,就是解決了全國14億人的吃穿用問題,這是不得了的成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