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4 为什么在张艺谋的《影》里,分不清正派与反派?


为什么在张艺谋的《影》里,分不清正派与反派?


这是一部暴露张艺谋野心的电影。

张艺谋的路子是什么?是姜文一样一看就有鲜明的个人特色?不是。也不是陈凯歌那样不断想突破自己中找不到的风格,也不是第五代导演贾樟柯式的有个人爱好的纪实,在他看来,自己的每一部电影,都是一场奥运会开幕式——一个他构建的国际舞台,讲他理解的中国的故事。

《影》显然又是这样一部作品。只是它所展现的中华文化,有时巧妙,有时又稍显刻意。所以当中国人面对这样一幅超现实的中国风创作时,会迷失自己。

1.历史故事:取材三国的架空中国史

《影》改编自三国系列小说,讲的实际上是吕蒙从关羽手中夺荆州的故事,但主角的个人性格又有很多周瑜的色彩。

为什么在张艺谋的《影》里,分不清正派与反派?

故事很简单,大都督子淳,养了一个酷似自己的替身,也就是影子。在自己迟暮之年,自己的影子扮作自己,与驻守境州的杨苍决战,并试图夺取境州,并归国称王。

这是一个关乎君臣权谋的故事,是一部典型的男人大戏。但它看点有二:

一是一人分饰两角。


为什么在张艺谋的《影》里,分不清正派与反派?


二是围绕着“影子”的超现实设定,让电影不得不架空历史时段,换掉人物名字和地名,把三国的大背景缩小,变成了围绕着“境州”的小故事。

三国,对中国人很熟悉,也是大东亚地区都会喜欢的题材,在日本,三国主题的游戏电影都已经成为人尽皆知的文化。这个故事为什么吸引张艺谋?我想,故事本身的国际化基础,就是他最看重的一点。

2.视觉故事:极致的水墨书法中国画

和电影本身慢悠悠的节奏相匹配,《影》最大的标志,就是水墨。

为什么在张艺谋的《影》里,分不清正派与反派?

门外景色,是一幅层峦叠嶂的山水画。众多户外镜头,也都遵循原画设定,人在画中游,这是张艺谋这部电影在美学上想追求的极致表达。

除了水墨,《影》还有一个icon,那就是纸墨书法。

在影片中至关重要的场景,标志性的庙堂之上,两边不是一般朝堂的四梁八柱,而是几十面相对而立的半透明宣纸,上面书写着各不相同的草书。

此外,宫廷布局中,一些半透明的宫廷绘画,也颇有汉式风采。

为什么在张艺谋的《影》里,分不清正派与反派?

要知道,在东汉末年,纸墨的使用还并没有达到这种普及程度。这也才明白,要把这一中华标志展示到淋漓尽致,就得架空历史。

水墨画、书法,这也是对世界观众而言,最直观,最重要的中国语言。

3.价值观:中华古典哲学阴阳学说

太极图,阴阳武器,男女对抗,两兵相战,柔性步伐.....

为什么在张艺谋的《影》里,分不清正派与反派?

男人需要按照女性的柔性步伐抗敌,成为了严肃气氛的电影中,最大也是唯一的笑点。

屡屡出现的八卦图,似又有强加的尴尬。八卦图不仅出现在密室里,也出现在白衣渡江的船上,要两个人非站在八卦图的圆点上。至少对中国观众的观感而言,“八卦图”,并非需要这么写实地出现。

“没有真身,哪来的影子”,“没有真身,照样有影子”,觉醒前后的两种表达,正是在说阴阳相生又互相转化,是这部片中无数次被提及的主题,这是中国古典式的价值观。

所以回过头想,这部片子塑造的所有角色、派别,都并没有最显著的正派、反派。正也可以变成坏人,而反派可能并不“恶”。相生相克,这便是区别于一般中国片的特点。

为什么在张艺谋的《影》里,分不清正派与反派?

但电影院走出来,你可能觉得,这部国际语态的中国故事,看起来会累吧。

那些说看不懂的观众,大多数是因为没有分清整部影片的正和邪,然后分不清立场,找不到代入感。

你道“王”为正,“都督”为邪,那影子又为何?若沛国为正,炎国为邪,可杨家父子又做错了什么?

为什么在张艺谋的《影》里,分不清正派与反派?

那影片就没有正与邪了吗?

并不是,你看,最后是隐忍的弱者最后取得了胜利,这种结局照顾了“同情”这一人类基本感官认知,是中华文化中蕴含的一种普世价值,也正是张艺谋“国际化”的体现。

为什么在张艺谋的《影》里,分不清正派与反派?

最后一场宫廷闭门戏,反转再反转,让很多人想起了《英雄》。这种打包“死亡”之后,“影子”活到了最后,但走出宫殿,最后一刻有没有被飞奔而来的“夫人”揭穿?

所以,《影》最终留下了一个开放式结局,影子是不是就是最后的赢家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