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5 人類對海洋變本加厲的索取,直到某一天,海洋變得空蕩蕩

繼續說書《假如海洋空蕩蕩》。上回我們說了人類的過度捕撈對海洋造成的破壞,那麼下來咱們就看看人類這種破壞性捕撈反過來又會對人類社會產生什麼影響呢?

人類對海洋變本加厲的索取,直到某一天,海洋變得空蕩蕩

其實對海洋資源的破壞性開採,很大程度上是來源於人們的一個錯誤認識,那就是海洋的生產力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許多學者贊同這個觀點,甚至直到20世紀初,那麼多物種滅絕的教訓仍然沒有讓他們警醒,依然認為海洋漁業的規模可以繼續擴大,這也就是他們為什麼會支持使用拖網的原因。的確,20世紀初漁業產量並沒有減少,但是老漁民都知道,曾經富饒的沿海地區已經越來越難捕到魚了。

人類對海洋變本加厲的索取,直到某一天,海洋變得空蕩蕩

不僅如此,一些麻煩也很快出現了,主要包括三個方面:第一,就是漁業這個行業發展的下滑;第二,漁業引起的矛盾,催生了人類社會的糾紛;第三,我們前面說到了海洋生態系統的嚴重破壞,而要知道的是,這可不光是海洋生物受害,更嚴重的後果可能還在後頭。我們下面就逐一來說說這些影響。

人類對海洋變本加厲的索取,直到某一天,海洋變得空蕩蕩

20世紀上半葉,經歷了兩次世界大戰。兩次大戰中,由於海軍實力處於下風,德國都採取了用潛艇襲擊敵方補給船隻的策略。也就是說,看見敵對國的船,不管是軍用的還是民用的都打,這就讓出海的漁業活動變得非常危險。再加上各國海軍都徵召了大量的漁民,於是漁業陷入了停滯。這個時候,海洋生物們抓緊時間恢復元氣,在一戰和二戰之後,漁業產量都迎來了一個小高潮。部分科學家提出,應該在二戰結束後針對魚類的開發和捕撈進行調整和立法,以保證魚群能夠可持續捕撈,可這種呼聲根本就沒人理睬。

人類對海洋變本加厲的索取,直到某一天,海洋變得空蕩蕩

戰爭結束後,漁船再次清空了北海的漁業資源,然後向更北方前進。這個時期漁船也得到了升級,冷凍拖網漁船和工廠船出現了。巨型的工廠船就像一個漂浮的城鎮,醫院、電影院一應俱全,最關鍵的是,船上的流水線能夠將捕撈的魚分揀加工,直接變成可以在超市上架銷售的食品。捕撈漁業的產量在80年代達到了頂峰,平均每年8500萬噸,在這個看上去很美的數字背後,卻是對海洋生物毀滅性的捕撈。

人類對海洋變本加厲的索取,直到某一天,海洋變得空蕩蕩

1992年7月2日,加拿大125週年國慶後的第二天,漁業部長宣佈暫停捕撈鱈魚兩年。加拿大政府本希望能夠通過這兩年的時間恢復鱈魚的數量,但是鱈魚種群已經徹底崩潰,所以禁令一直生效,直到今天。2002年使用電子探魚器等先進設備、駕駛大功率動力漁船的加拿大漁民,只捕到了7200噸鱈魚,而在1850年,只有帆船和釣鉤的加拿大漁民就能抓到7800噸鱈魚。

人類對海洋變本加厲的索取,直到某一天,海洋變得空蕩蕩

海洋漁業規模不斷升級,魚越來越少,撈魚的人卻越來越多,這也催生了很多矛盾。比如在冰島海域,越來越多的現代化漁船大肆捕撈,這威脅到了冰島的就業和出口,於是冰島宣佈,從陸地向外延伸12海里的海域都是本國領海,外國船隻不得進入,當時大部分國家的領海面積還只有3海里。冰島擴大領海面積激怒了英國,於是在前往冰島海域捕撈的英國漁船中,出現了皇家海軍的護衛艦。冰島與英國的關係急劇惡化,在20世紀,兩國爆發了“鱈魚戰爭”。

人類對海洋變本加厲的索取,直到某一天,海洋變得空蕩蕩

雖然叫戰爭有點誇張,雙方最多也就是漁船相互撞擊、割斷對方的漁網,並沒有真刀真槍地開戰,但顯然這種衝突容易引發更大規模的事端。為了化解矛盾,冰島和英國達成了一項緩衝協議。但是1972年,冰島提出了50海里領海的主張,鱈魚戰爭再次爆發,事情最後鬧到了聯合國。英國和其他西歐國家本以為聯合國會傾向自己,但是出乎他們意料的是,冰島獲得了勝利,超過100個國家甚至同意建立200海里的專屬經濟海域。於是從1976年起,冰島海域向那些祖輩在這裡捕撈的外國漁民關上了大門。時至今日,各國關於領海和專屬經濟區的劃分仍然會引發矛盾,這也是漁業資源枯竭引發的連鎖反應。

人類對海洋變本加厲的索取,直到某一天,海洋變得空蕩蕩

過度捕撈的第三個重大影響是對生態環境的破壞。作者舉了美國切薩皮克灣的例子,這個海灣由大西洋深深嵌入內陸,直通巴爾的摩和美國首都華盛頓。“切薩皮克”在土著人語言中的意思是廣闊的貝類海灣,這個貝類主要指的是牡蠣。作為歐洲人最愛的食物,牡蠣有很多做法。為了獲得更多的牡蠣,漁民們開始使用牡蠣耙網,這種網與拖網一樣,在捕撈牡蠣的同時也會摧毀海床。為了保護牡蠣資源,美國政府開始立法,但是高利潤促使漁民們鋌而走險,於是警察在夜間查處非法捕撈,雙方經常爆發大規模的槍戰。20世紀初,牡蠣的產量暴跌,再加上牡蠣疾病的侵襲,今天切薩皮克灣牡蠣的產量只有19世紀時的0.5%。

人類對海洋變本加厲的索取,直到某一天,海洋變得空蕩蕩

牡蠣的消失只是一個縮影,從歐洲人第一次發現切薩皮克灣至今,森林砍伐造成的水土流失淤積了河道,生活汙水造成了富營養化,牡蠣耙網蕩平了海底,整個切薩皮克灣都在死亡。海灣的死亡已經直接波及到了人類,海水富營養化導致了一種對人體有害的微生物滋生,這種微生物分泌的毒素會影響我們的神經系統。切薩皮克灣只是一個縮影,類似的情況幾乎出現在所有海域。

人類對海洋變本加厲的索取,直到某一天,海洋變得空蕩蕩

當近海漁業資源被破壞之後,漁船不得不前往資源貧瘠的深海,首當其衝的便是日本。到1970年的時候,日本的漁船船隊遍佈全世界的海域,他們使用延繩釣來捕魚,魚線的長度有時候長達100公里,上面掛著3萬個魚鉤。金槍魚是延繩釣的主要目標,但是經常有鯊魚咬鉤而被誤捕,起初漁民們會殺死鯊魚然後扔回海里,可當東亞地區開始將魚翅作為滋補佳品之後,被釣上來的鯊魚會被活活割下魚鰭然後扔掉,海洋中鯊魚的數量就這樣減少了90%。除了鯊魚,延繩釣的受害者還有信天翁、海豚、鯨鯊、海龜等,它們會因為咬鉤或被魚線纏住而被淹死。

人類對海洋變本加厲的索取,直到某一天,海洋變得空蕩蕩

題外話:讀書可以擴充我們知識邊界,獲得更多看問題的視角,但盲從是要不得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