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俄羅斯的休克療法到底是怎麼回事?

獅子座的拖延症患者


1991年,蘇聯解體分裂成15個國家,俄羅斯聯邦繼承蘇聯主要政治遺產,蘇聯在海外的一切財產、存款、外交機構、使領館等都由俄羅斯接收。儘管如此,新生的俄羅斯的國家復興仍舉步維艱,為此,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造:政治上,棄集權專制體制改用分權制衡為的西式民主制度;經濟上,採用了“休克療法”試圖來振興經濟。

不過,這個最先在玻利維亞取得顯著成效的“休克療法”,在俄羅斯卻水土不服,使得俄羅斯經濟非但沒有起色,反倒陷入了空前的危機,整個國家動盪不安,並直接導致了俄羅斯在上世紀90年代的嚴重衰退。

那麼俄羅斯為什麼要採取“休克療法”呢?

先看看什麼是“休克療法”:簡單來說,因社會公供求嚴重失衡,通過控制社會總供求,並採取嚴厲的行政和經濟手段,在短時期內強制性地大幅度壓縮消費需求和投資需求的方式,人為的平衡社會總供求,以此遏制惡性通貨膨脹,恢復經濟秩序。

蘇聯解體後,俄羅斯經濟面臨崩盤,社會供給能力嚴重不足。而經濟體系存在結構性的問題,短期內,要向達到供求平衡,維持社會正常運轉,只能壓制需求。從這個角度看,“休克療法”是符合俄羅斯國情的。

不過,理論上可行,具體操作卻是另外一回事。

“休克療法”本身是一種極端的經濟政策,崇尚的是大破大立,在短期內徹底解構將俄羅斯原有經濟體系,然後在此基礎上重建。這種身體極度虛弱卻灌猛藥的方式對當時的俄羅斯而言,太過激烈。雖說,有可能起死回生,但因此喪命的幾率也很大。

雖然,在俄羅斯之前有玻利維亞通過此方式得以新生,不過畢竟“休克療法”的實踐基礎並不多,並不是一個成熟的經濟理論。

俄羅斯是不是應該悠著點,多方考察之後再下定論?

可是,俄羅斯太急了,把“休克療法”當成了救命稻草。1991年12月,蘇聯解體,而1992年初,俄羅斯聯邦便在全國大範圍內推行休克療法。這個時間點看上去確實這個是很草率的決定,通常來說,至少先找幾個試點地區推行看是否有效,再做進一步的打算。畢竟,這是關於國家民生的重大經濟政策,急不得。

那俄羅斯為什麼會犯這種常識性的政治錯誤?

關於及時拯救俄羅斯的心理衝動我們都能理解,但促使這種冒進的行為的關鍵原因還在於俄羅斯當時所面臨的政治經濟困局。

表面上看,俄羅斯繼承了超級大國蘇聯的豐厚遺產,應該家底很厚,不過,這些不過是紙上富貴罷了。事實上,蘇聯治下的俄羅斯,產業發展嚴重落後於時代。絕大數的企業瀕臨倒閉,多達1萬億盧布內債和1200億美元外債,再加上經濟結構嚴重失調,輕工業發展也極端落後,俄羅斯的日常生活物資短缺十分嚴重。

廣大民眾連最基本的生存條件都沒有保證,俄羅斯政府怎麼能不急。

而蘇聯之所以走向了土崩瓦解的地步,歸根到底還是因為經濟困境,民生問題十分嚴峻。

現在,俄羅斯繼承了蘇聯的衣缽,可蘇聯時代遺留的經濟問題也在其中。就算俄羅斯聯邦採取了西式民主政治制度,但民主又不能當飯吃,也不能為民眾解決迫在眉睫的生存必需品。而但在俄羅斯聯邦政府的壓力可想而知。

俄羅斯聯邦政府之急還因政治變革,變得更迫切。

首先,俄羅斯人民奮力反抗蘇聯的壓制,社會劇烈動盪,最終蘇聯也被肢解,究其根本原因,還是因為民眾迫切需要最基本的生存所需,有好日子過。

而這也是擺在俄羅斯聯邦政府面前最重要的問題。甚至,蘇聯解體後,人民對改善物質生活的期盼更加強烈。

其次,西式民主制度下,全民選舉產生政治權力的執掌者,政客要上臺,必須要迎合民眾需求,獲得選票。如果不迅速改善民生,讓民眾對將來有盼頭,那麼政客就有被攆下臺的危險。

而蘇聯時期早已嚴重失衡的經濟結構,產業老化,國家債臺高築等歷史遺留問題太多太複雜,俄羅斯要想短期內翻身,怎一個難字了得?

不過,民眾可等不了太久,政客們就是熱鍋上的螞蟻,急需要立竿見影的方法。

於是,政府兵行險招,只能賭上一把。於是,未經足夠的時間和實踐驗證的休克療法在俄羅斯被推上了歷史舞臺。

死馬當活馬醫,是迫不得已,也是險象求生。人民主觀期望太高,而國家客觀條件又不具備,在俄羅斯的西式民主架構下,共同導致休克療法的倉促鋪開。

從陰謀論角度來看,“休克療法”,也隱含著當時俄羅斯統治集團推卸責任的政治算計。當時的俄羅斯聯邦政府,根本不具備提供足夠民生物資的能力,但作為國家治理者,又必須承擔這個義務,以緩解民眾堆積過多的怨氣。如果當時政府不及時出臺政策,民眾也會認為政府是不作為的,那時怨氣也會更重。

多種原因之下,一步到位的方式實現價格、外貿的自由化和貨幣的自由兌換,以及迅速實現私有化,甚至不惜採取無償分配公有財產的辦法。這樣一來,政府身上的壓力相當程度減小了,而將包袱扔給了市場。到最後失敗了,政府也有理由推卸責任。

如果,俄羅斯繼續在蘇聯公有制基礎上逐步調整,那政府一方面手握大量國家和社會資源,另一方面又不能提供足夠的物資,滿足民眾需求,也會使的執政勢力更迭頻繁,甚至在民族持續的抗議中,俄羅斯聯邦會有步蘇聯後塵的風險。

多方壓力之下,俄羅斯的國家統治集團,被趕鴨子上架,最後只能心存僥倖,拿國運做賭,而“休克療法”最終卻引發了俄羅斯經濟的總崩潰。

至此,俄羅斯整個國家陷入了長達十年的動盪期。直到普京上臺,才慢慢止住經濟跌勢,逐步企穩回升。不過,俄羅斯是病得不輕,內部積弊重重,外部危機重重。面對如此困境,普京究竟能不能履行它的承諾,挽救俄羅斯不斷衰頹的國運呢?關注微信公眾號:雲石,雲石君下一節繼續為您解讀。

本文為雲石地緣政治系列114章——俄羅斯之第4節。解讀大國博弈內幕,剖析政治深度邏輯,請用微信搜索公眾號:雲石,收看全部雲石君地緣政治系列文章


雲石君


“休克療法”是最早是發生在玻利維亞的經濟改革過程中,當時的玻利維亞政府預算赤字達到國內生產總值的1/3,通貨膨脹率達到24000%,外債50億美元,應付利息就高達10億美元,可以說玻利維亞國內經濟已經到了崩潰的邊緣。在這種情況況下,美國經濟學家傑弗裡·薩克斯為玻利維亞設計了一套經濟改革方案,其主要內容有實施財政緊縮政策,取消補貼,放開價格,實行貿易自由化,通過貨幣貶值實現匯率穩定,進一步改革行政和稅收制度,將部分公營部門和企業民營化,重新安排債務和接受外援等等,這套方案會在短時間內對社會民眾生活造成較大沖擊,嚴重時甚至會產生休克,由此也被稱為休克療法。

俄羅斯從前蘇聯獨立後,面對的也是一個外債沉重(高達1200億美元外債),國內經濟僵化,國有企業半死不活,俄羅斯空有繼承自前蘇聯的豐厚家底,卻在各個方面都缺乏資金,此時的俄羅斯總統葉利欽就接受了在玻利維亞成功改革的休克療法,在俄羅斯進行全面的經濟改革。首先就是經濟自由化,放開了國內幾乎所有的消費品和生產資料的價格限制,同時大幅度提高工資收入水平,初始幾個月看起來效果不錯,但是沒過多久,物價就飛速提升,生產成本也飛速上漲;其次在經濟自由化改革同時施行緊縮的財政金融政策,壓縮政府開支,加大稅率,降低通貨膨脹,這又導致了企業稅負過重,導致大批民眾失業,反而增加了政府支出,政府財政赤字進一步增大;而最後一步就是進行國有企業的大規模私有化,這一步又導致了俄羅斯大量的國有資產被侵吞,企業落入少部分特權階層手中,進一步惡化了俄羅斯的改革局勢。在這之後,俄羅斯總統葉利欽宣佈改革失敗,俄羅斯的國民經濟遭受重創,國民生產總值減少一半,僅有美國的1/10,國內工業基礎惡化,缺乏相應的資金進行研發升級,國際競爭力大幅度下降。

在我看來,休克療法在俄羅斯是失敗了,而最主要的原因就在於這一改革未能考慮到俄羅斯的國際環境和俄羅斯的國家體量。歷史上任何一次改革都需要資金的支持,玻利維亞的經濟體量不能和俄羅斯相比,玻利維亞改革所需資金遠遠少於俄羅斯的需求;另一方面,改革所需的監督問題未受到重視考慮,玻利維亞國小民少,監督易於做到,而俄羅斯國土廣闊,人口、民族眾多,監督不到位易造成改革變樣;第三個方面就是俄羅斯的國際環境,儘管俄羅斯主動要融入西方,但是並沒有得到西方的接納,而改革所需的資金及外債,俄羅斯並未得到西方的幫助,甚至西方社會還參與了這場瓜分俄羅斯國有資產的饕餮盛宴中。這幾點的存在,就是我認為俄羅斯經濟改革失敗的原因。


Freed4om


一言以蔽之,俄羅斯的休克療法是蘇聯解體前後,葉利欽政府為應對高通脹和經濟衰退而推出的以快速價格自由化、大規模國企私有化為特點的整體性經濟改革方案,因為這種經濟改革方案風格激進、大膽,具有較強的衝擊力,在短期內可能使社會的經濟生活產生巨大的震盪,甚至導致出現“休克”狀態,因此,人們將其稱為“休克療法”。

蘇聯解體之初,俄羅斯出現嚴重的經濟衰退,物資極其短缺,物價飛漲。接過這盤爛攤子的葉利欽求勝心切,希望快速重整國民經濟,其任命當時35歲的改革派學者蓋達爾制定經濟改革計劃,蓋達爾主張複製在波蘭和玻利維亞取得成功的“休克療法”,1992年初,“休克療法正式實施,主要措施有:

(一) 價格自由化,一次性全面放開價格:先放開消費品的價格,繼而放開了石油、天然氣、煤炭、糧食等基本物資的價格。政府廢除了一切指令性計劃和指導性計劃,取消了一度實行的國家訂貨制度。

(二) 實行緊縮的財政貨幣政策,削減各類補貼,增加財政收入

(三) 大規模私有化,賣出國有資產。

(葉利欽和蓋達爾)

休克療法在俄羅斯並不算成功,國民經濟與人民生活水平卻一落千丈:價格自由化後,物價大幅飛漲,通脹率高企,許多國有企業被寡頭低價掠奪,造就了今日俄羅斯的寡頭經濟。學界關於俄羅斯休克療法的爭議一直都有,這一改革經濟的方式在玻利維亞和波蘭都取得了成功,唯獨在俄羅斯效果不顯著。這一方法的創始人——傑佛瑞.薩克斯也曾發文公開辯解,認為俄羅斯90年代初經濟的大幅滑落並不是“休克療法”的錯,反而是因為沒有徹底執行這一方法導致。


北海圖


為什麼其它回答全都是邏輯不通的理論,而且都屬於事後總結,根本就沒有人說出什麼是休克療法,怎麼執行的,說的全是最後的結果和看法。到底是不知道都在瞎說,還是根本不敢說。老家就在黑河,親眼看見他們解體是怎麼回事。政治上看不懂,因為新聞是封鎖的,而且也不一定真實。經濟可是都看見了,首先說明啥叫計劃經濟,簡單說就是攤派,就是上邊制定計劃的人決定生產什麼,分配給下邊什麼,這時候分配來的東西,有一部分根本就是不需要的,比如化肥尿素,根本用不了全在那裡堆著浪費,還有一部分產品不好,但是有需求,強制給你這不好的產品,比如收音機,那東西是需要的,可是蘇聯貨太垃圾,也就是比沒有強點,還有一部分是需要的,還有很多需要但是計劃裡沒有的,比如牙膏牙刷羽絨服什麼的,根本就不足或者沒有。這時候他計劃經濟算出來人均是一萬,實際上真正到手裡用得著的東西只有六千,剩下那四千要麼是生產了但是根本不需要在哪裡堆著,要麼是需要但是產品太差,效率太低。這個計劃經濟是蘇聯改革的前提。所謂休克療法改革,這名字是故意摸黑起的,他實際操作就是平均主義,把全國所有國企摺合成股份,平均分給每一個俄國人,當時美國西方好多經濟學家都給改革建議,蘇聯就採取平均主義,因為這個符合他們價值觀,所有產品全部取消價格,生產限制。蘇聯認為這樣全國大部分人會變成中產階級,國家直接變成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實際上,這一放開好多蘇聯產品就沒人要了,沒人要東西,工廠就停工,工人就失業,流通的產品減少一半,貨幣還是那個數量,貨幣就貶值了,最慘的是人,蘇聯計劃經濟搞了六七十年,也就是說活著的蘇聯人全都不會做生意,都沒有見過。當時老家好多人去蘇聯那邊做生意,蘇聯人具體表現就是等死,不知道錢的多少,不知道貨物價格,不知道真貨假貨,就是你給他一個西瓜,它就不知道西瓜多少錢,有可能拿一個皮大衣跟你換,有可能給你一沓子錢,給它一條牛仔褲,他看跟人家歐洲正版一樣,就以為是正版,其實就二十塊東西,盧布崩盤貶值以後,那俄羅斯政府根本不會應對,就看著一點措施沒有,所以實際上做生意,是以物換物,或者用美元結算,美元一半是朝鮮印的假貨,專門買給俄羅斯人,就像經濟學家預測那樣,就算你把所有東西全平分,幾個月以後錢還是回到有錢人手裡,俄羅斯就是現實版的,幾個月以後財產就到了那幾個少數人手裡,他們底價收購,這些人有的有外國資金支持,大部分是之前出過國見過外國經濟是怎麼搞的,所以他們在國內對那幫根本沒有經濟概念的人,思維有絕對優勢。蘇聯人都是被動吃福利的,改革以後他們不明白為啥要工作,都是被逼的要餓死才會想辦法做點什麼,比如那東西換點吃的,去找人工作,就算工作他們就幹兩天就辭職,要錢就去喝酒,沒錢再說。蘇聯當時根本問題就是人思維不行,簡直就是傻逼,其實那些俄羅斯寡頭出現以後,經濟是變好了。其實經濟根本原因是效率,蘇聯時代,資源全在國家手中,低效率運行,剛改革,資源在民眾手裡,他們根本啥也不會,就等於沒效率無法運行,資源到寡頭手裡,效率就開始提高了,但是大部分人跟不上,還是效率太低,就被淘汰生活困難,那些真的跟上時代的人過的不錯,所以蘇聯貧富差距大,這個沒有辦法解決,德國合併以後,東德地區一直不如西德,政府怎麼傾斜也沒有,最後得出結論,除非蘇聯時代受教育人全都老死,否則東德無法趕上西德。



考拉123397996


蘇聯解體後,俄羅斯的經濟社會並沒有很大起色,因為蘇聯解體而帶來的巨大沖擊使得整個俄羅斯在90年代初仍然處於混亂和失序的狀態。俄羅斯的國內生產總值在90年代初斷崖式下降,僅僅相當於蘇聯1989年國內生產總值的一半。失業率更是高的驚人,失業人口最高的時候曾經多達1000萬人。而蘇聯時期遺留的高度集中的政治經濟體制卻沒有得到糾正,所以,在這樣一個大的背景下,俄羅斯開始了激進的經濟改革,所以就有了後來的所謂的“休克療法”。

“休克療法”作為一種經濟手段,最早由美國經濟學家薩克斯所提出,其核心內容就是通過放開物價,緊縮貨幣和財政,實行自由貿易等手段來實現私有化。俄羅斯的“休克療法”始於1992年年初,當時的俄羅斯總理是年僅35歲的蓋達爾,在蓋達爾的主導之下,俄羅斯開始了大規模的私有化運動,而據前蘇聯部長會議主席雷日科夫回憶,當時的俄羅斯政府內部充滿了美國和西方的顧問,所以與其說是葉利欽政府實行了“休克療法”,不如說是美國人在背後操縱。

俄羅斯在實行“休克療法”之初還是收到了一些比較積極的效果。因為物價的上漲,蘇聯時期出現的排長隊購物的現象不再出現。“休克療法”以一種激進的手段打破了蘇聯時期的高度集中的政治經濟體制,為此後普京的改革奠定了基礎。至今雖然我們國家的專家學者對於俄羅斯的“休克療法”頗有苛責,但是俄羅斯許多學者仍然稱讚“休克療法”對俄羅斯的經濟結構調整所產生的積極影響。

但是在實行“休克療法”的後期,大量的國有資產被私有化,在此過程中,出現了很多寡頭,俄羅斯人民的財富被搜刮。

而俄羅斯政府之所以在90年代初願意冒風險實行“休克療法”實際上與當時西方承諾對俄羅斯的經濟援助有很大關係,不過俄羅斯最終並沒有等來西方承諾的240億美元的經濟援助。

1992年年底,蓋達爾政府被解散,“休克療法”實際上宣告結束,不過“休克療法”的影響卻持續發酵。


青年史學家


蘇聯解體後,俄羅斯盲目相信西方,喪失了基本智商,似乎完全沒有了國家觀念,俄羅斯的領導人葉利欽等認為,只要俄羅斯效仿西方的體制,拋棄共產主義意識形態,只要俄羅斯向西方示好,只要俄羅斯不再威脅西方,美國等國就會接受俄羅斯成為西方大國的一員。

真的是十分可笑,國家之間只有利益,沒有朋友。即便是意識形態不同的二戰時期,美蘇一樣聯手擊敗了軸心國。而現在葉利欽竟然白痴到以為意識形態竟然是美蘇之間的主要問題。

休克療法是一副毒藥,是讓俄羅斯自殺的毒藥,葉利欽既然吞下了毒藥,俄羅斯的毀滅也就不可避免。


以史陶然


肇始於20世紀70、80年代的新自由主義在英美等國發展以來,在經濟上與蘇聯差距越來越大。蘇東劇變之後,繼承蘇聯大體的俄羅斯欲破除積弊深厚的計劃經濟體制,想全盤引進西方市場經濟體制,在聽從世行、IMF等國際機構和美國主導的西方經濟專家的建議後,俄羅斯實行經濟上的“休克療法”,即將過去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完全打碎,用新自由主義思想改造原有的經濟體制。其中,以私有化、市場化、股份化改革最為兇猛,造成俄羅斯在90年代初期到中期國內貧富懸殊加大,創造出一批又一批的寡頭經濟。前俄羅斯總統葉利欽為此不得不撤換幾任總理來挽救顏面。儘管說是“休克療法”,但新自由主義經濟體制無法生硬的嫁接在臃腫龐大的共產主義計劃經濟體制上,造成的盧布貶值、物價飛漲、普通民眾生活出現極大困難,這無一不是拜“休克療法”所賜。葉利欽在世紀交換之際下臺,普京趁著全球能源漲價之勢才慢慢將俄羅斯從“休克療法”的“休克”中緩解過來。但休克療法造成的俄羅斯寡頭至今仍影響著俄羅斯的政治、經濟和社會體制。


小煒哥


休克療法原為南美洲國家所用,此法主要針對經濟而進行,其從性質上看,可以說是凱恩斯主義的對立面。怎麼說呢?就是經濟貿易自由化,削減國家政府的財政開支,減少對社會服務等方面的資金投入,是一種緊縮的經濟政策。這種方法的施行會在短期內造成市場動盪與暫時的貧富差距加大,但卻具有很大的時效性,對扭轉經濟疲態有很大的積極作用。


俄羅斯自蘇聯解體以來,一直都為經濟問題所困擾,寡頭們把持著國家的經濟命脈,讓俄羅斯政府傷透了腦筋。而普京不在乎這些,他揮動政府宏觀調控大棒,政治腐敗,改任官員,清查市場資產等,有效緩解了國內經濟增長乏力的問題。


可是,自克里米亞危機以來,面對外部制裁等原因,俄羅斯經濟再次出現經濟增長放緩的現象,於是,為了釋放內部潛力,拉動內需,在普京政府的主導下,政府再次放寬經濟貿易市場政策,(軍工產業等除外)。俄羅斯經濟也再次出現了高速增長的勢頭。


寒江閣一道人


騙子開花,盜賊一家

自以為不得了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