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9 內分泌代謝病的中西醫結合防治與管理——訪中國中醫科學院廣安門醫院魏軍平教授

內分泌代謝病的中西醫結合防治與管理——訪中國中醫科學院廣安門醫院魏軍平教授

隨著人們對健康生活追求的日益增長,疾病預防和慢性疾病的管理逐漸成為醫療發展的重點。近年來,國家提倡中西醫並重,傳統中醫的思維、方法和藥物獨特的優勢逐漸為大眾所認可,並引起國內外醫學科研人員的廣泛關注,中醫藥的國際地位也有了很大提升。本報記者有幸採訪了中國中醫科學院廣安門醫院魏軍平教授,請他分享中西醫結合在內分泌代謝病防治領域的特色和進展。

内分泌代谢病的中西医结合防治与管理——访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魏军平教授
内分泌代谢病的中西医结合防治与管理——访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魏军平教授

魏軍平教授

Q1

傳統醫學越來越受到國家和國際方面的重視,中西醫治療內分泌代謝病具有怎樣的特色和優勢?

中西醫結合醫學是中國特有的醫學模式, 得到歷代黨和國家領導人的高度重視。國家政策層面對祖國醫學的支持促進了中西醫結合學科的發展和地位的提升,中西醫結合醫學已經成為我國主要醫療保健力量,而如何為中西醫結合醫學提供良好的政策及技術發展環境, 提供更大的發展空間,以促進我國傳統醫學和結合醫學的發展, 在醫學領域實現更有深度的自主創新,已經成為一個關乎人們身體健康及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的重大問題。

對於代謝性疾病,西醫大多集中於某個關鍵指標給予具體化治療,如針對高血糖症狀研發降糖藥物,甲狀腺指標異常對應性調節甲狀腺功能等; 中醫則更強調整體觀念和辨證論治,將人體的血脂、血壓、血糖、尿酸等一系列代謝性指標異常看作一個整體處理,強調對多成分、多靶點的整體干預。中醫辨證與臨床檢驗指標相結合促進了中西醫結合醫學的發展,而如何結合中西醫治療優勢,促進大眾的健康,已成為醫務工作者面臨的首要任務。

中西醫結合領域需要博採眾長,集合兩種醫療體系的優勢,藉助現代循證醫學思路和方法開展傳統醫學的研究,不斷弘揚傳統醫學的精粹。這也是中西醫結合的一個重要特色和優勢,即在使用西醫診斷方法, 使疾病得到明確診斷的同時, 又應用中醫的整體觀念指導診療,對症狀、證候進行有效的治療和干預,從而實現對患者“病”“症”“證”三位一體的全程綜合管理。中西醫結合的循證醫學評價比單純西醫更難,需要制定符合現代醫學的評價標準,還需考慮中醫藥特點,體現中醫特色。但中西醫結合也在為醫療同質化努力,討論制定指南/共識、診療規範及臨床路徑等應用於臨床,最終促進學科和國際間的交流,獲得更廣泛的認可。

Q2

中西醫結合在糖尿病、甲狀腺疾病等內分泌代謝病的治療和科研方面取得了怎樣的突破,具有哪些特點?

很多慢性疾病都與患者機體的代謝紊亂有關, 中西醫結合對於內分泌代謝性疾病的關注範圍較廣,如糖尿病及其併發症、合併症,甲狀腺疾病、肥胖、代謝綜合徵、痛風、高尿酸血癥、骨質疏鬆症以及婦科月經病、不孕症等。

糖尿病及其併發症嚴重危害人類健康。中西醫結合對於不同階段的腎臟損傷具有較好的療效,特別是對於早期糖尿病腎臟病變,可以逆轉病情、保護患者腎功能、延緩疾病進展。研究證實,中藥對於腎小球濾過率下降具有延緩作用,對已經出現氮質血癥、尿毒症的患者同樣有效。誠然,對於具有一定經濟條件,病情達到一定程度的患者還是建議接受透析治療,以挽救和維持患者生命。還有一些患者尤其是基層患者,一方面受設備和技術水平的限制,另一方面也不具備相應的經濟條件,無法進行透析治療。然而, 中藥作為一種重要治療手段的補充,可以延緩病情進展,降低肌酐水平,以及改善尿毒症的臨床症狀,給患者提供了更多的選擇。對於腎臟疾病後期出現的尿毒症、貧血、難治性高血壓、惡性水腫(胸水、腹水、心包積液等), 採用傳統中藥治療都具有較好的治療效果,並有助於改善患者貧血,噁心嘔吐、胃腸不適等消化道症狀,提高生命質量。中醫對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的病因病機也有獨特的認識,針對脾虛溼滯、痰濁血瘀、肝腎不足等病症,中西醫結合在疾病診療方面綜合了西醫對於疾病分期和中醫證候的判定。對於不同病情的患者,除了對應採用西醫指南/共識推薦的處理措施之外,也可採取中醫藥干預措施,對機體狀態進行整體調理,從而延緩患者視網膜病變的發生與發展。

近年來,甲狀腺疾病的發生率日漸增加,臨床接診病例大約佔據內分泌系統疾病的1/3。而中西醫結合利用現代的檢測手段,可通過血液、核素或甲狀腺穿刺的檢查,觀察患者甲狀腺功能、甲狀腺抗體、攝碘率及甲狀腺病理的微觀表現,明確中醫不同癭病與不同類型甲狀腺疾病的診斷,有助於把握治療和預後的判斷。如對於甲狀腺功能亢進的治療,西醫主要採用藥物、放療、手術等方法,中西醫結合治療則通常2~3周即可起效,緩解症狀快,同時少見肝功能損傷、白細胞減少、貧血、血小板減少、粒細胞缺乏甚至骨髓嚴重抑制等問題,具有不良反應少、複發率低等優勢。而對於亞臨床甲狀腺功能減退症(亞臨床甲減),甲狀腺自身免疫損傷和甲狀腺功能減退是其發生發展的兩個核心缺陷,甲狀腺過氧化物酶抗體滴度升高是橋本甲狀腺炎(HT)自然病程的早期階段, 可為研究HT或亞臨床甲減的疾病轉歸、干預效果等提供一個重要的時間窗。基於中醫藥“治未病”的理念,中西醫結合醫學可在甲狀腺自身抗體升高的初期階段給予干預,可能對早期的甲狀腺免疫紊亂有一定的緩解作用, 為進一步預防亞臨床向臨床甲減的進展提供了新思路。

此外,非藥物療法也是中西醫結合醫學關注的一個重要領域。內分泌代謝病很多都與情志有關,患者的情緒、行為習性、環境因素等都會對機體的內分泌代謝產生影響。中西醫結合更多地從整體上關注這些影響因素, 進行心理干預、行為干預(如運動、飲食等方面)等,對內分泌代謝病的治療和預防也有積極的影響。

Q3

中醫藥在慢性疾病的防治和管理方面具有獨到的優勢,能否請您介紹一下中西醫結合醫學在代謝性疾病的管理方面進行了哪些嘗試,取得了怎樣的進展?

慢性疾病的治療和管理強調患者的依從性和醫藥的可及性,高端的診療設施和治療藥物在基層難以獲得,民眾受益範圍有限。而中西醫結合綜合各家之長,可以為患者提供一個優化的方案供其選擇。中醫“治未病”,實際上強調預防理念,既是指未病時的預防,也指疾病早期的干預和治療。內分泌代謝病多是慢性疾病, 其致病因素包括環境因素和遺傳因素等,而對於疾病的管理則是一個長期的過程。

對此,我們開展了代謝性疾病的流行病學調查研究,包括證候特徵、體質特點,採取綜合管理措施關注預防、治療、康復全過程,並對干預後的變化開展機制研究。如中西醫結合對糖尿病的預測、預防、篩查、診斷、評估、控制併發症與合併症等的全程管理。

目前開展分級診療,政府實施“治未病工程”“健康鄉村/ 社區建設工程”等,在基層社區開展中西醫結合代謝疾病干預研究,實施網格化、精細化、個性化、信息化、專業化的“五化” 健康服務舉措,構建以運動、環境、飲食、行為、管理、教育六大健康促進體系,促進健康服務專業化,糖尿病分級管理精細化,又通過對患者和家屬的健康教育促進人們健康知識知曉率、行為形成率和技能掌握率的提升,推動合理膳食、適量運動、規範用藥等個性化健康服務,有力促進居民健康素養的提高,助力慢性疾病的防治。

内分泌代谢病的中西医结合防治与管理——访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魏军平教授

【來源:《中華醫學信息導報》2018年第18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