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03 蜀境|馬恆健:青居鎮——嘉陵曲流繞宋城

蜀境|馬恆健:青居鎮——嘉陵曲流繞宋城

鑽石壩

蜀境|马恒健:青居镇——嘉陵曲流绕宋城

南宋青居城城牆

蜀境|马恒健:青居镇——嘉陵曲流绕宋城

嘉陵曲流地質公園

蜀境|马恒健:青居镇——嘉陵曲流绕宋城

俯瞰曲流

大河蜿蜒,百折千回。以此來形容嘉陵江廣元至合川江段,可謂貼切至極。廣元至合川,直線距離僅200多公里,而嘉陵江水路,卻長達640公里。這“多”出來的400餘公里距離,構成了大大小小的100多個“蛇曲”。

在地貌學中,“蛇曲”又稱曲流、河曲,意指迂迴的、近於環形的河道。

“嘉陵曲流甲天下,青居曲流甲嘉陵”。位於南充市區以南約20公里的青居鎮與曲水鎮之間的青居曲流,封閉率達到0.98,嘉陵江在此形成359度的迴旋。其景色的奇異和壯麗,可與世界上發育最完美的亞馬遜河曲流媲美。

地理奇觀

青居曲流似書寫在大地上的羅馬字母“Ω”,青居鎮位於字母缺口處,曲水鎮位於字母頂端。青居鎮背倚的高出江面100多米的煙山,也坐落在曲流上端與下端之間,因此,它便成為天然的觀景臺。

我駕車直接駛上煙山後,將車泊在路旁一塊刻有“淳佑故城”的石碑前,便沿著一條石梯道,步行到煙山臨江的懸崖邊。

此時我的位置,在“Ω”的缺口左邊,背朝東面向西。極目遠眺,嘉陵江自西而來,滔滔江流分為兩股,沖積出一個三角形的江心島後,又在我們腳下匯合,一路向南而去。江面,煙波浩淼;島上,芳草萋萋。壯闊的景色,令人心曠神怡。

據當地人介紹,眼前的這個江心島,因狀如鑽石,當地人稱鑽石壩。它是青居曲流收尾時的傑作。而青居曲流所環繞的壩子,有20平方公里,當地人稱牛肚壩。鑽石壩北面的江對岸,是青居鎮的下碼頭,也就是青居曲流的下端,而“Ω”缺口的右邊就是青居曲流的上端。因此,在煙山上看到的只是近半個曲流,要真正的一窺青居曲流全貌,只能從飛機上俯瞰,或通過衛星地圖間接地欣賞。

其實,視覺不如感覺。由於青居鎮南北均臨嘉陵江,分扼曲流的上、下碼頭,就出現了令人感覺時光倒流的境遇:早年,由青居鎮下碼頭拉船上行,繞行一天時間走完青居曲流後到了上碼頭,便出現縴夫們朝發青居、暮宿青居,留宿同一客棧的奇事。而由陸路穿過曲流頸處的青居鎮,只需十來分鐘。同樣有趣的是,從青居鎮上碼頭乘船前往位於“Ω”頂端、也就是青居曲流半程處的曲水鎮趕場,坐的是順水船,歸時也坐順水船至青居鎮下碼頭下船。

如此奇觀,在青居鎮催生了不少民諺,如“河上行一天,岸上一袋煙”,“有女嫁曲水,來回坐下水”。如果青居曲流恢復全程通航,人們便能從水上、陸地和空中全方位地感受它的獨特魅力了。

我雖然無緣乘船領略青居曲流的神奇,但感受了“岸上一袋煙”的妙趣,特意沿20世紀70年代建成的一家電廠的公路,步行穿越縱貫曲流頸的一條公路。果然如民諺所說,不到20分鐘便走完了幾十裡水路的航程。

天設之險

在曲流發育過程中使凸岸泥沙堆積,天長日久便形成高出平壩的丘陵,它與曲流極度發育後截彎取直形成的曲流核(即四面環水的陸地),均被地質學稱為離堆山。青居鎮旁的煙山,便是典型的離堆山。

在歷史上,離堆山往往成為水關要塞。因為水路是古代的交通大動脈。13世紀中葉,南宋王朝在四川的一座重要軍事堡壘青居城,便雄踞煙山之巔。

13世紀初,蒙古帝國崛起於茫茫草原。1234年,蒙古鐵騎揮鞭南宋王朝統治下的長江流域。1235年,宋蒙戰爭全面爆發。由於蒙古軍隊在戰爭中延續了遊牧民族的征戰特點,即不以據城守地為重,而是以燒殺掠奪為目的,因此這場發生在中國大地上的南宋抗蒙之戰,空前的慘烈悲壯。因為投降後也要被屠殺,不如以死相拼。戰爭前後四川人口數的對比,充分說明 了在蒙古貴族奉行的國家恐怖主義肆虐下南宋四川人的悲慘境遇:四川人口從戰前的1290萬人減少到82萬人。

這場戰爭一開始,四川便是蒙軍的主攻方向。這既因為中國中部及東部有長江天塹,蒙軍又不善水戰,又因為四川乃天府之國、財多糧廣。

1243年,臨危受命的南宋四川安撫置制史餘玠,採取“守點不守線,連點而成線”的戰略戰術,以嘉陵江、沱江、岷江、長江為軸線,以山口、峽口為支點,大縱深、多梯次佈防,有計劃地加固和新築了數十座山城。南充青居城和合川釣魚城、瀘州神臂城、蒼溪太獲城等,便分別利用了嘉陵江、長江、東河形成的曲流半島(離堆山)的天設之險,從而成為南宋四川抗蒙的重要軍事要塞。

青居城自淳祐九年(公元1249年)始築,淳祐十一年(公元1251年)落成,故又稱“淳祐城”,現為南充市文物保護單位。

我們在煙山山頂觀賞青居曲流時,實際上已置身於青居城內。如同四川境內的其它幾十座抗蒙方山城堡一樣,築於煙山山頂的青居城地勢平闊,總面積約2平方公里。其臨江的城牆因巖就勢而砌,陡立的絕壁高度加上城牆的高度,足以令江灘上的敵軍望而生畏。至今仍存的一段長約200米的東南方向的城牆,牆堞雖已摧毀,但仍高達6米以上,築牆的材料不是磚頭,而是一塊塊重達數百斤的大石條。

在沒有鋼筋水泥、重型裝載設備的年代,修築如此堅固的城池,應該是達到了當時人力的極限。也許,正因為這一段城牆的牆石厚重得難以撼動,才得以在此後的近八百年裡,未被破壞或挪作它用。

佇立青居城牆前,作為四川人的我們,不禁對南宋四川軍民誓死不願被征服的氣慨肅然起敬,為他們修城築牆時的智慧和吃苦耐勞精神而深感自豪。

公元1249年,形勢危急,餘玠將順慶府治(今南充市)遷徙於青居城內,並收縮軍力,將駐守陝西沔縣的精銳部隊調集於此。自此,青居城與合川釣魚城、廣安大良城、蓬安運山城呈犄角之勢,成為南宋四川抗蒙的堅固屏障。

然而,這樣一座堅不可摧的城堡,沒有被炮火毀滅,卻被貪生怕死者拱手相送。1258年,蒙古大汗蒙哥親率大軍進攻四川,蒙軍攻至青居城下時,青居城裨將劉淵殺害主將段元鑑,獻城投降。

扼嘉陵江要衝、極具軍事價值的青居城,隨即成為蒙軍進攻四川制置使駐地重慶的最後一座堡壘——釣魚城的重要基地。1260年,為完成對重慶的最後一擊,忽必烈下令將徵南都元帥府設於青居城。

史書確切記載的宋蒙兩軍在青居城的戰鬥,發生在1276年。是時,重慶和釣魚城均被蒙軍圍得如鐵桶一般。為減輕蒙軍對南宋四川首腦機關駐地重慶的壓力,釣魚城南宋將領張珏採取圍魏救趙的策略,命部將趙安率敢死隊潛出城去,沿嘉陵江北上,長途奔襲,深入虎穴,直取已成為蒙軍在四川東部的軍政中心東川行政院駐地的青居城。月黑風高,宋軍悄然登上城牆,無聲無息地幹掉了哨兵,迅速突入城內,生俘了蒙軍兩名高級將領。宋軍趁亂撤出青居城,全師回到出發基地釣魚城。

南宋滅亡後,元朝政府於1279年將順慶府治及南充縣從青居城徙還舊治。自此,青居城漸漸淡出歷史、淡出人們的視野。

青居曲流的自然奇觀和青居城的厚重人文歷史,自然地融為一體。它既令人賞心悅目,又令人凝神沉思……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歡迎向我們報料,一經採納有費用酬謝。報料微信關注:ihxdsb,報料QQ:3386405712】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