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7 訪《常回家看看》曲作者戚建波:歌是寫給老百姓聽的

戚建波,山東威海人。全國政協委員,中國音樂家協會理事,國家一級作曲。山東省文聯副主席,威海市政協副主席,威海一中副校長。全國宣傳文化系統“四個一批”人才,全國中青年徳藝雙馨文藝工作者。二十餘首作品入選央視春晚,十餘首作品獲中宣部“五個一”精品工程獎。

● 代表作品:

《常回家看看》《父親》《母親》《兒行千里》《中國娃》《親吻祖國》《祖國萬歲》《咱老百姓》《開門紅》《好運來》《好男兒就是要當兵》《好人就在身邊》等。

“歌沒有大小之分,只有感情真或不真。歌一定是寫給老百姓聽的。”說這話的戚建波,“威海味兒”普通話,一身灰色運動裝,比想象中還要低調樸素。

10月17日,重陽節這天,他專程從北京趕到東營,為了參加這場“為百姓而歌——戚建波老師談親情歌曲創作”分享會。

戚建波老家威海,是地地道道的山東漢子。但他說自己與東營有特別的緣分,不僅有親人在這裡,還曾為東營寫歌。東營市一中為迎接建校30週年創作的校歌《心向未來》,就是由他作曲。他在採訪中多次提到:“我就是個老百姓。為百姓寫歌,一直是我創作的主線和方向。”

“親情一直是我創作的主線”

访《常回家看看》曲作者戚建波:歌是写给老百姓听的

戚建波的分享會別具一格。每每講完他的創作故事,為了讓聽眾感受歌曲背後的情感,他就即興給大家清唱一段。那一刻,這個默默無聞的作曲者彷彿變成了聚光燈下的明星,他演唱中迸發的熱情、真摯特別打動人。

“親情一直是我創作的主線。”戚建波如此說。他兒時的娛樂活動是在村裡聽大戲,經常跟著大人們到別的村子演出,1977年考入蓬萊師範學校之前一直沒有離開過家人。也許正因為在情感厚重的鄉土親情中長大,他有著超乎常人的細膩情感,認為“親情是人間第一大感情”,這也是他創作的靈感源泉。

戚建波說,1999年登上春晚而火遍全國的那首《常回家看看》,譜出曲子只用了十幾分鍾,因為車行寫給已故父親的歌詞深深打動了他。為閻維文寫的《母親》,由劉和剛演唱的《父親》,戚建波在錄音棚裡清唱時就已經讓大家淚流滿面;歌曲《爺爺奶奶和我們》,是以他的親身體驗來寫的。當年考學時,奶奶每天讓他坐著量米的升吃飯,以借“升”的諧音盼他高中。這種滲透在一言一行、一點一滴中的親情讓他終生難忘,也影響著他的創作觀。

“業餘作曲家”以生活為老師

访《常回家看看》曲作者戚建波:歌是写给老百姓听的

戚建波常常自稱“業餘作曲家”,他告訴記者,自己沒有上過專門的作曲學校,在北京也一直是一個“北漂”,但生活可以說是他最好的老師。

1997年的那首《中國娃》是他第一首登上央視春晚的作品。為了貼近“中國娃”在他心中陽剛、豪邁的形象,他前後修改了三版,最終是在衛生間冥思苦想時,兒時聽過的呂劇突然蹦出來給了他最關鍵的靈感。2012年央視春晚的壓軸歌曲《好人就在身邊》,創作動機是當年社會上爆發的“信任危機”,這對他產生了很大沖擊:“當遇到老人扶不扶都變成一個問題時,我們文藝工作者必須要出來傳播一種正能量。”

評論家表示,戚建波的音樂吐納了尋常百姓的心聲,道出了人們內心最深處的渴望,合拍了人們的心率,從而引起了全社會的共振。他寫柴米油鹽、家長裡短、親情友情,但無不深深紮根在中華傳統文化的厚重土壤中,在近乎平淡的叮囑或念想中,鋪陳出了人性中最可歌唱的底色。

“創作是一份責任和擔當”

從1981年發表第一首作品至今,戚建波已創作了800多首作品,其中22首登上春晚舞臺。他說,如果說最初寫歌純粹出於喜歡,那如今寫歌更多是一種責任和擔當。

有一幕一直深深印刻在戚建波的腦海裡:父親去世時,他剛忙完元宵晚會正準備從北京飛回威海。“父親生病不願跟我們說,怕影響我們工作。後來我在整理父親遺物時,發現在我送給他的腳踏風琴上,用圖釘釘著《中國娃》《常回家看看》《咱老百姓》三首歌。”父親對兒子作品的驕傲、重視,讓戚建波堅定地要在創作中傳遞真善美。

他透露,有一天他在電視上看到一個綜藝節目,有一個小姑娘正唱著一首憂傷、懷舊的歌曲。當時他就感慨:“為什麼現在我們適合孩子唱的歌這麼少呢?”為此,他和老搭檔車行專門創作了《幸福少年——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少兒組歌》,後來被作為全國中小學課間播放曲大範圍走進校園。分享會結束後,許多戚建波的忠實歌迷上臺簇擁著他,感謝他的作品曾帶來那麼多感動。市一中音樂班的學生們也圍住他,向他討教經驗,請他寫寄語和簽名。他開玩笑地囑咐這些孩子:“你們都會考上個好學校,以後寫的歌比我強!”

如今,戚建波已年近60歲,但他的創作熱情仍然高漲。他說,自己還在創作。以自己的本色寫下去,寫與時代同步的作品,寫真實又接地氣的作品,寫傳遞真善美、彰顯正能量的作品。(記者 李曉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