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7 访《常回家看看》曲作者戚建波:歌是写给老百姓听的

戚建波,山东威海人。全国政协委员,中国音乐家协会理事,国家一级作曲。山东省文联副主席,威海市政协副主席,威海一中副校长。全国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全国中青年徳艺双馨文艺工作者。二十余首作品入选央视春晚,十余首作品获中宣部“五个一”精品工程奖。

● 代表作品:

《常回家看看》《父亲》《母亲》《儿行千里》《中国娃》《亲吻祖国》《祖国万岁》《咱老百姓》《开门红》《好运来》《好男儿就是要当兵》《好人就在身边》等。

“歌没有大小之分,只有感情真或不真。歌一定是写给老百姓听的。”说这话的戚建波,“威海味儿”普通话,一身灰色运动装,比想象中还要低调朴素。

10月17日,重阳节这天,他专程从北京赶到东营,为了参加这场“为百姓而歌——戚建波老师谈亲情歌曲创作”分享会。

戚建波老家威海,是地地道道的山东汉子。但他说自己与东营有特别的缘分,不仅有亲人在这里,还曾为东营写歌。东营市一中为迎接建校30周年创作的校歌《心向未来》,就是由他作曲。他在采访中多次提到:“我就是个老百姓。为百姓写歌,一直是我创作的主线和方向。”

“亲情一直是我创作的主线”

访《常回家看看》曲作者戚建波:歌是写给老百姓听的

戚建波的分享会别具一格。每每讲完他的创作故事,为了让听众感受歌曲背后的情感,他就即兴给大家清唱一段。那一刻,这个默默无闻的作曲者仿佛变成了聚光灯下的明星,他演唱中迸发的热情、真挚特别打动人。

“亲情一直是我创作的主线。”戚建波如此说。他儿时的娱乐活动是在村里听大戏,经常跟着大人们到别的村子演出,1977年考入蓬莱师范学校之前一直没有离开过家人。也许正因为在情感厚重的乡土亲情中长大,他有着超乎常人的细腻情感,认为“亲情是人间第一大感情”,这也是他创作的灵感源泉。

戚建波说,1999年登上春晚而火遍全国的那首《常回家看看》,谱出曲子只用了十几分钟,因为车行写给已故父亲的歌词深深打动了他。为阎维文写的《母亲》,由刘和刚演唱的《父亲》,戚建波在录音棚里清唱时就已经让大家泪流满面;歌曲《爷爷奶奶和我们》,是以他的亲身体验来写的。当年考学时,奶奶每天让他坐着量米的升吃饭,以借“升”的谐音盼他高中。这种渗透在一言一行、一点一滴中的亲情让他终生难忘,也影响着他的创作观。

“业余作曲家”以生活为老师

访《常回家看看》曲作者戚建波:歌是写给老百姓听的

戚建波常常自称“业余作曲家”,他告诉记者,自己没有上过专门的作曲学校,在北京也一直是一个“北漂”,但生活可以说是他最好的老师。

1997年的那首《中国娃》是他第一首登上央视春晚的作品。为了贴近“中国娃”在他心中阳刚、豪迈的形象,他前后修改了三版,最终是在卫生间冥思苦想时,儿时听过的吕剧突然蹦出来给了他最关键的灵感。2012年央视春晚的压轴歌曲《好人就在身边》,创作动机是当年社会上爆发的“信任危机”,这对他产生了很大冲击:“当遇到老人扶不扶都变成一个问题时,我们文艺工作者必须要出来传播一种正能量。”

评论家表示,戚建波的音乐吐纳了寻常百姓的心声,道出了人们内心最深处的渴望,合拍了人们的心率,从而引起了全社会的共振。他写柴米油盐、家长里短、亲情友情,但无不深深扎根在中华传统文化的厚重土壤中,在近乎平淡的叮嘱或念想中,铺陈出了人性中最可歌唱的底色。

“创作是一份责任和担当”

从1981年发表第一首作品至今,戚建波已创作了800多首作品,其中22首登上春晚舞台。他说,如果说最初写歌纯粹出于喜欢,那如今写歌更多是一种责任和担当。

有一幕一直深深印刻在戚建波的脑海里:父亲去世时,他刚忙完元宵晚会正准备从北京飞回威海。“父亲生病不愿跟我们说,怕影响我们工作。后来我在整理父亲遗物时,发现在我送给他的脚踏风琴上,用图钉钉着《中国娃》《常回家看看》《咱老百姓》三首歌。”父亲对儿子作品的骄傲、重视,让戚建波坚定地要在创作中传递真善美。

他透露,有一天他在电视上看到一个综艺节目,有一个小姑娘正唱着一首忧伤、怀旧的歌曲。当时他就感慨:“为什么现在我们适合孩子唱的歌这么少呢?”为此,他和老搭档车行专门创作了《幸福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少儿组歌》,后来被作为全国中小学课间播放曲大范围走进校园。分享会结束后,许多戚建波的忠实歌迷上台簇拥着他,感谢他的作品曾带来那么多感动。市一中音乐班的学生们也围住他,向他讨教经验,请他写寄语和签名。他开玩笑地嘱咐这些孩子:“你们都会考上个好学校,以后写的歌比我强!”

如今,戚建波已年近60岁,但他的创作热情仍然高涨。他说,自己还在创作。以自己的本色写下去,写与时代同步的作品,写真实又接地气的作品,写传递真善美、彰显正能量的作品。(记者 李晓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