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0 「人文常山」常山“城關三小”往事

「人文常山」常山“城關三小”往事

說起常山“城關三小”,現在的許多人會一頭霧水?常山縣城的“一小”“二小”大家都熟悉,唯獨對“城關三小”十分陌生,不知所然。我家曾住縣城北門解放街,當年又是“城關三小”畢業的,所以對“三小”這所學校的變遷有所瞭解。

「人文常山」常山“城关三小”往事

在常山教育史上,“城關三小”創辦比較晚。以前在北門舒家祠堂(如今的屏山巷17號)有過一個學校,但只有三個班級(實際上是“二小”分部),這樣的教學環境顯然無法滿足日益增多的生源需求。最初打算辦個實驗小學,但未獲批准,六十年代初,縣裡將原縣中隊生產基地、中山公園遺址、原北門織布廠、老祠堂及弄巷東側原糧食局“空坪”劃給學校。先在屏山下蓋起兩幢排屋(各四間教室一間辦公室),一九六三年從“一小”“二小”各調一個班,加當年工商聯、手工業社原有班級,組建新的學校———常山縣城關第三小學(首任校長姜師梅),因校舍不足,又選周邊民房、原耶穌堂、教工幼兒園作低年級教室。一年後,在兩幢教室西側山邊又蓋起兩層教學樓(四間教室二間辦公室),並修建操場、食堂等配套設施,至此,“城關三小”新校區全部建成完工。幾年後小學增辦初中部,並更名為:城關鎮“五·七”三校。

學校主教學樓依山而築,背靠屏山,面朝東向。校園呈“冂”字型,主席臺寬大而威嚴(背景牆曾繪有“毛主席去安源”大幅油畫),是學校集會、活動表演的場所。校門兩側有菜地和綠化帶,新老校區相通,並與教工宿舍、食堂、操場連成一個功能區。學校嶄新的混泥土結構建築,在周圍矮牆舊屋中鶴立雞群,顯得壯觀又新穎亮麗,這在當年是十分招人羨慕的,成為常山小學校舍的新亮點。學校有大小操場兩個,小操場有羽毛球場、廁所;大操場不僅有藍球場,還設置了簡易跑道、沙坑、爬杆、跳馬及單雙槓等活動場所,是學生們的課外樂園。學校路旁有條流著潺潺清泉的“大水坑”(水渠),是女生們洗滌玩耍的地方,而校園後的桃樹林及整座山則成為學生攀爬嬉鬧的天地。校大門兩側是陡高的包崁牆,上面用大紅油漆書寫了“教育為無產階級服務”“教育為人民大眾服務”的巨幅標語。寬大的水泥臺階,呈八字形有二十多級(寓意天天向上),頗具壯觀,展示了老城新校的傲人氣勢。

「人文常山」常山“城关三小”往事

那時候教育強調“德、智、體”全面發展,但整個社會和學校更重視“德育”。特別是一九六六年以後,學生除了學習文化課,還要學工、學農、學軍。學校原先在郊外有塊田(現農業局位置),後來在山背嶺又開挖幾畝“小農場”,供學生勞動實驗,學校還養豬養兔、辦木工場。學校有個課外宣傳隊,晚上敲鑼打鼓上街宣傳“毛澤東思想”,農忙假組織學生割麥子、摘油茶籽、到程村水庫挑泥擔土,又搞訪貧問苦、吃憶苦飯、野炊拉練,大家還很賣力地挖“防空洞”……那年月學生課外活動多了些,社會上也有些“動盪”,但總體上學校還保持基本教學秩序,課堂上書聲朗朗,放學後趕做作業,孫勤班長是大家學習的榜樣,互幫互助是我們班的風氣,尊敬老師更是學生純樸的舉止。從小學到初中畢業,我在這裡度過了童真的八年,“城關三小”給我留下了許多難以忘懷的記憶。

當時縣城三個小學各有特色:“一小”音樂見長、“二小”乒乓球風靡,而“三小”的繪畫、體育更獨領風騷。朱與道、洪筱陽老師的繪畫是那樣栩栩如生,他們所教學生的剪紙、繪畫作品多次獲縣、地區展覽優秀獎。體育課更是強手出眾,有長跑悍將錢水蓮、籃球后衛周軍冶、跳遠明星胡松海、跨欄飛鹿郭少軍、板腕力霸夏裕民,以我們班為主力的學校排球隊,還代表常山參加金華地區排球比賽……

上世紀六十年代,我們國家經濟基礎弱,人民生話水平低。記得那時上小學,書包是家裡用布縫的,鉛筆盒是用小紙盒裝的,晴天光著腳丫,雨天頭戴斗笠,夏天一件汗衫,冬天一個火熜。當時的學雜費一學期二塊多,有的家庭還是承受不起,要求申請減免,許多人都有打工掙學費的經歷。老師當年的工資也很低,一般的只有四十來塊,但所有老師都很敬業,憑著一種誠摯的職業精神,白天班級上課,晚上備課批改作業,到了暑寒假也不得安心休息,走家串戶登門做家訪。

徐金珠老師曾是我班主任(家住塔山底原“大臺階”邊)。當年她三十來歲,中等身材,慈眉善目,衣著總是乾淨整潔,清爽利落。她留一頭烏黑柔美的短髮,對我們總是那樣和藹可親,即使嚴肅起來,也掩飾不住她那親切的目光。徐老師教學能力很強,字寫得工整有力,也很會帶班抓紀律。她不但教我們語文課,還教過物理、化學,還帶過學校宣傳隊,稱得上是當年學校的“才女”。在過去的“城關三小”,許多老師都如父似母地關愛著學生。有一年,我摔倒受傷四天沒能上學,徐老師就專門到我家為我補課;鄭小英老師對我關愛有加,送我一個印有乘法口訣的鉛筆盒,我珍藏很長時間捨不得用;洪曉陽老師教我圖畫,傾注了護犢之情;朱永佳老師為我補習英語,總是那樣耐心、不厭其煩地糾正發音……還有許梅英、王勁軍、毛鶴祥、胡立民、諶其民、徐寶秋等眾多老師,雖然四十多年過去了,但他們的容顏舉止仍清晰地印刻在我的記憶中。

初中畢業後我離開了“城關三小”(又稱“城關三校”),但老師們仍像澆灌祖國花朵的辛勤“園丁”,培育了一批批求知若渴的莘莘學子。上世紀八十年代初學校佈局調整,小學班級分流出去,縣城初中班集中在這裡,一九八二年八月,原城中從塔山遷入屏山巷,成立新的城關中學(已撤消高中部),此時,“城關三小”完成了歷史使命。後來,這裡還辦過職業學校、電大、實驗學校、城南中學,但老輩人仍習慣稱這裡為“三小”,這是後話。

「人文常山」常山“城关三小”往事

時光荏苒,歲月悠悠。“城關三小”的歷史已過去了,雖然小學沒有延續辦下去,但它努力辦學的精神在延續,積極育人的方針和教學思想在發場光大,當年教職員工為我縣教育事業作出的貢獻成為佳話。在常山教育史上,“城關三小”應該也必將留下濃重的一筆!

「人文常山」常山“城关三小”往事「人文常山」常山“城关三小”往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