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近期,網絡上關於流浪大師的視頻為什麼這麼火?

浪漫鼻涕蟲


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看過幾次這位先生的小視頻,有欽佩,有惋惜,也有慚愧。

他其實並不是流浪漢,而只是一位拾荒者。大概就像他喜歡讀書和與人交談一樣,拾荒也是他所選擇的生活方式。他平和,善良,應該也有一點點的孤傲被掩藏著。與人交談相當得體,不論你是好奇、假意還是真心,他都沒有不耐,也沒有過分的熱情。


他博學,也有見識。就像今天看到的他談《核舟記》,儘管口誤把“桃核”說成“核桃”,說到作者魏學洢時,說他30多歲就死了,而其實是不到30歲。但他信口而談又確實指出了當下語文教學的一些弊端。比如說多數教師只講課文而不涉及作者作文的本意,忽略了令人稱奇的“微雕藝術”;介紹作者也是照本宣科,而不力求讓作者“活起來”,做到古人所說的“知人論世”。個人認為,他的水平超過了我見識過的一些所謂的語文教學專家。

我相信看到這位先生在昏黃的路燈下孜孜不倦閱讀的情景,會有許多人為之感動,也都會為他感到惋惜。因為有許多留言就是這樣一句:小丑在廟堂,大師在流浪。

古希臘有一位與亞歷山大大帝同時代的哲學家叫做第歐根尼,他的模樣也是像個乞丐或瘋子。據說他住在一個木桶裡,所擁有的所有財產包括這個木桶、一件斗篷、一支棍子、一個麵包袋。曾統一希臘全境,佔領埃及和蕩平波斯帝國的亞歷山大大帝慕名訪問第歐根尼,問他需要什麼,並保證會兌現他的願望。第歐根尼居然回答道:“請不要遮住我的陽光。”

與第歐根尼不同,我們這個問題裡的主人公從不露出容易傷人的稜角,也不向人索取任何東西,似乎更有尊嚴。

位卑而不自卑,落魄而不喪志,處逆境而安然。這位先生可做我的老師。

向您致敬!祝福您!謝謝您!!


花眼看花


很多人說大師在流浪,小丑在殿堂。

我覺得這種說法欠妥。

應該講:文化在流浪。

中國傳統文化,民族傳統的東西越來越少了,不管是民間還是廟堂,這種文化的丟失都很明顯。

自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市場經濟不斷髮展,加上近些年房價飆升,物價上漲等因素,導致人民群眾有種一切向錢看的錯誤認識。

而這一認識,促使什麼賺錢搞什麼,什麼不賺錢就逐漸被拋棄。

傳統文化就是這樣一種被拋棄的狀態,什麼論語孟子,左轉春秋,還不如賣茶雞蛋來的實惠。

教育方面也是考試考什麼,孩子學什麼,家長跟風。

而另一方面,自由化思潮不斷的侵蝕,黃賭毒在每個城市都有大量存在。遍地的麻將館,洗頭房,足療中心,KTV。

年輕人也不斷攀比,比房子,比收入,比車子,甚至一個手機也要比一比。哪裡還有比吟詩作賦對對子。

傳統文化除了挖掘老祖宗的墓地,妄圖挖個寶貝賣個好價錢。誰還真的去發展老祖宗留下的各種技藝,更不要說創新了。

所以,當我們聽到一個滿腹經綸的人談古論今,給人不少啟示的時候,才發現,原來我們缺失了這麼多。


麥冬


流浪漢沈巍先生在短短几周時間裡,成為擁用幾十萬乃至上百萬粉絲的網紅,而且紅得火爆,這絕不是偶然的。如果沈先生只是眾多拾荒者的普通一員,自然不會引發公眾的好奇心,一舉成為網紅。沈先生不僅是一個拾荒者,而且是大學畢業,從公務員崗位上走下來,為了倡導垃圾分類理念流浪二十六年的知識分子。況且,沈先生在流浪拾荒的漫長日子裡,除了堅持實踐垃圾分類理念,閒暇時間不斷讀書,精進書法,成為一名博覽群藉,厚積簿發的學者。無論談古論今,時政利弊,均有獨到的見解。他衣衫襤褸,不修邊幅,飲食粗糙不堪,卻從不接受別人的施捨與饋贈。每遇人交談,必勸人讀書。他是一個有自知之明的智者,他曾多次說過“我不是大師。說我是大師是你們讀書少了。”……沈先生是位有學識,有見地,有氣節,有信仰的人。為了倡導垃圾分類的理念,他放棄了人生很多珍貴的東西。他的執著令人欽佩。人的生命三分之一在流浪中度過,他的這段生話令人唏噓不已。在網絡時代的今天,沈先生具有傳奇色彩的生活軌跡及不屈靈魂閃爍的火花點燃了人們的好奇心,並使他爆紅網絡就成為必然。我們每個人都有選擇如何生活理由和權利。對於沈先生,我們應當尊重他對自己生活的選擇。流浪也好,開直播也罷,祈望他不忘初心,快樂生活著就好。


純真而快樂


我覺得跟周圍社會環境,生活方式,思維模式有千絲萬縷的聯繫!

這就像“小甜甜”短視頻類似一樣的效果,她的一句“你帶我吃飯就好”,一呼百應,頓時掀起想要“小甜甜”式的女朋友甚至結婚對象的高潮,徹底解放了那些內心壓抑而又無可奈何的接受現實本身的思維,刺破了這個虛擬而有現實的氣球,雖然這是個精心安排的表演場景,但是她為我有苦說不出的話發聲了,心裡上得到一個安慰,儘管她只是短暫的轉瞬即逝的一刻。當你淪落到吃飯都難的時候,也許別人的的一句問候語,安慰話,也會讓你覺得內心翻騰一絲溫熱,儘管他沒有太多幫助,也許你會將這一瞬間始終銘記於你的腦海。當整個環境充斥著赤裸裸,明晃晃,金燦燦的金錢觀,讓它作為一個評判的基本準則,你也只能屈服於現實,因為你無法改變,默默承受,只能靠自己努力爭取。


流浪者的大火和小甜甜都異曲同工之妙,博士不知知網查重,大師潑墨揮毫拍手叫好,學術研究不科普反來蹭熱度,在其位不謀其政,貪汙腐化肆意妄為,流浪者是否團隊運作,不得而知,但他依然在流浪的路上學習自己喜歡的國學文化,將自己所經歷和領悟到的表述出來與人分享,做自己想做的事,這不就是正能量的傳播?既然選擇流浪,就讓他安靜去流浪,也不便去打擾,去過度消費。

期待你的點評,我就是喜歡亂侃!


生活亂侃


大師在流浪,小丑在殿堂。

最近網上很火的這位流浪者,被網友稱為大師。

看了幾段視頻,發現他講的比餘秋雨要好,沒有餘的那種矯揉做作,內容呢比餘講的有意思。

由此想到一段時間以來靠嘴忽悠的一些人,譬如於丹們實在是害了孩子們,原來他們忽悠的那些個東東,還不如一個流浪者。

忽發奇想,是不是應該把于丹,餘秋雨們弄去流浪一下?把流浪大師們請到殿堂裡去白話一把?也許社會效果很好呢!

為什麼那麼多人力挺流浪大師鄙視殿堂小丑?不禁讓人聯想50年前發生在中國的現象,歷史總是驚人相似地重演,這才是“流浪大師”現象值得我們重視的本質!





呆呆熊沙龍


這兩天,小視頻裡面充斥著這位大師的視頻,我以為是我點了其中一個的緣故,頭條便推送得多,看到的頻率也就高了。現在題主提出這個問題,看來這位大師的確很火,刷到他的人遠遠不止我一個。

一位衣衫襤樓的流浪漢為什麼這麼紅呢?他為什麼又被稱之為大師呢?以下原因僅為推斷,沒有調查過所以說得不對你只當一笑而過,不要來打我(:-))。

第一,才學與現實的差距讓觀眾好奇。第一次看到大師是他站在江邊的背影。無數人被他的氣質折服,這哪裡是流浪漢,簡直有“一覽眾山小”的氣魄。但是當人們把目光放在他的衣著上,不禁讓人驚呼,有這樣氣度的人最差也該是行業領袖,起碼有個體面的工作,穩定的收入,然而現實卻不是。他是一名流浪漢,卻對國學研究頗深,能夠信手拈來、侃侃而談。對自己的遭遇,對當下的生活,他有自己獨到的見解。這些都顯示他的頭腦不僅正常,似乎還比一般人活得通透。如果他確實是現實中的學者,觀眾們一點也不會覺得奇怪,也不會過多去關注。而恰恰是他的知識與他的現狀差距太大,一個天上一下地下,讓吃瓜的群眾產生了強烈的好奇心理。於是真相圍觀,傳播。

第二,大師背後有許多人為的操作。現在是網絡時代,也是流量為王的時代,自媒體氾濫,人人都在“蹭”熱點。大師身上具備成為“網紅”的必要條件,他有吸引眼球的優勢。於是無數人開始利用各種理由接近大師,拍他的視頻網上傳播。我翻到大師的一個視頻,大師叫大家不要支助他,一是他沒有在網上搞視頻直播,救助金也收不到,反被他人利用;二是他喜歡自己流浪的生活,他需要的不是支助,而是尊重。

不管原因是什麼,我們都希望並祝福他有正常的生活,有飯吃,有衣穿,有書讀,有自由,有常人難以參悟的快樂。


楊曉豔寫作


沈先生為什麼紅,因為他外在是一個衣衫襤褸的形象,可卻有著不符外表的知識水平的“文化人”內在。“大隱隱於市,邋遢不羈心外無物的真正文化人”這個形象滿足了絕大多數看客由齷齪到高尚的多重需求。

我關注他,因為我有文化追求,想從他這學到點東西。

我關注他,因為我想表現自己的高層次,拉開與那些只會拍拍美女的自媒體的差距,獲取更多的流量。

我關注他,因為我喜歡看這種落差,好似滿腹經綸卻混的衣不蔽體。

我關注他,因為我想要站在道德制高點頤指氣使的批判這種現象,以此來突出自己的特立獨行。

就目前而言,沈先生的言論確實是一個知識分子才能具有的東西,但現在他所流傳的言論並不足以體現出大師這兩個字。何謂大師?傳道授業,深度瞭解並掌握了一門學科或技術可能都只是最基本的要求。他可以算是有些學問,但遠沒有達到大師的程度,這個稱號不過是那些網友,媒體加給他的。

我不希望他紅。為什麼?

他紅起來無非兩個原因,要麼是優秀的資本平臺準確估計到短視頻的受眾,經過周密的資本運作火起來;要麼是在一個巧合下被人拍到了作為一個流浪漢卻在出口不凡,對國學侃侃而談,意外走紅。

如果是第一種,那這不過是一場披著文化外衣的鬧劇,一場精彩絕倫的營銷。

如果是第二種,那沈先生的存在就是對這個時代悲哀的嘲諷。


年青代當


他是屬流浪者也好,屬拾荒者也罷,但絕對不是什麼“大師"。

淪落到這種地步,混到這般境況,孤單一人無家可歸,朝不保夕,無論從任何方面來說,他都屬於一個徹頭徹尾的失敗者。

如果手拿本書侃侃而談幾句名言就是大師,那麼我鎮那個精神神患者,整天誇誇其談逢人就說什麼登陸月球,星河工項計劃原子能威力什麼的,說得有頭有道,他豈不是成了傑出的科學家?

如果他是個真正的大師,有知識有文化有技能,應該充分發揮出自己能耐,為社會為人們工作,作出一份實際的貢獻。而不是流落街頭在天橋下拿本書說幾句名言。這樣的大師,對社會的貢獻還不如建築工地上的一名小工,還不如環衛處的掃街亞姨。

這樣的大師你願意當嗎?


第三隻眼看世間百態6


看“大師在流浪,小丑在殿堂”視頻,願“大師回殿堂,快洗一身髒”吧!

現在的抖音,西瓜和火山上,幾乎所有的小視頻都在播放“大師在流浪,小丑在殿堂”的視頻,且越來越多!

其實,這位流浪漢是不是大師,還不清楚,他自己就否認自己是大師。

很多人為了視頻的火爆就說“大師在流浪,小丑在殿堂”,請各位回答,哪位大師再流浪,哪位小丑在殿堂?

即使有,也是極少數吧!

不要以偏概全,傳播消極的,負能量的東西!

再說這位流浪漢吧,雖然衣衫襤褸,蓬頭垢面,與垃圾為伍正適合;但談吐不凡,喜愛讀書,是一個奇人也!

我認為,流浪漢的選擇是他自己的權利,不應歧視;但是,這種做法同樣不應正面宣傳,不應該提倡!

看到“大師在流浪,小丑在殿堂”的視頻,我希望“大師回殿堂,快洗一身髒”吧!





小咖王說事


最近發現這個乞丐流浪大師經常出現在抖音視頻裡,而且非常火,點贊和評論數都很高,我也跟進每天關注他。

我相信好多人每當看到這位乞丐流浪先生在昏黃的路燈下孜孜不倦閱讀的情景,都會為之感動,欽佩,同時也都會為他感到惋惜吧!

聽大師妙語連珠的很多說辭、金句、其對《尚書》、《左轉》、《論語》等等文言文註釋觀點侃侃道來,講話思路清晰有條理,儼然一副“國學大師”“人生導師”的風範,很多人慕名去找他聆聽教。

這反應出一個社會現象:當下讀書人群少、瞭解片斷式信息的人多,渴望傳統文化的人多。所以,大師的言論立馬引起網友們的關注、共鳴!

這其中不缺少一些大咖、名人參與。

據說這個乞丐不接受他人的錢財施捨,但是別人贈書他會收納,以拾荒度日,愛好是在路邊席地而坐看古典美書。因此成就了“小丑在廟堂,大師在流浪”這一經典美句。

依我愚見:這樣的“乞丐大師”在食不果腹的情況下頂著寒冷在路燈下看書,精神值得我們學習、弘揚!

但問題是讀書的目的是為了什麼?

乞丐大師生活在自我狀態,不管其背後有什麼隱情,如果不能走出,不能融入社會,縱然腹藏萬卷書,對個人、社會的價值又如何體現?

從這位“大師”的身上值得我們學習與思考的地方很多,我們開始有了擔憂,滿腹詩書又怎麼樣?只是一個只會弔書袋的廢人;以拾荒流浪為生,讀書到頭來沒有對他的生活帶來物質上的改變,等於白讀了,一切的一切,不可思議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