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錢易:日本經驗,大氣汙染最多20年解決,水汙染至少30年

錢易:日本經驗,大氣汙染最多20年解決,水汙染至少30年

主講人:中國工程院院士、清華大學教授錢易

主題:2016全球熱點觀察展望“十三五”

主辦:鳳凰國際智庫、世界資源研究所

29日,鳳凰國際智庫舉辦的2016全球熱點觀察展望“十三五”論壇,中國工程院院士、清華大學教授錢易表示,生活在中國的人,最關心環境問題可能是霧霾。其實我們面臨的環境問題遠遠不止霧霾,還有水的汙染,還有土壤的汙染。我們現在面臨的環境問題,是西方國家一百多年來很多問題的累積,他們沒有出現過這麼複雜的環境問題,但是我們就出現了。錢易強調,環境汙染的治理是很艱難的任務,而且不同介質的汙染,需要所做的工作是不一樣的,日本的經驗值得我們參考。

以下是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對錢易發言內容的摘錄:

生活在中國的人,最關心環境問題可能是霧霾。其實我們面臨的環境問題遠遠不止霧霾,我們還有水的汙染,還有土壤的汙染。

中國的特色,過去我們總是講好的方面。中國人喜歡講中國特色是“地大物博、人口眾多”,這八個字都是優點,地很大,物很博,人口很多。我們缺少非常簡單的數學計算,資源看起來不少,如果把地一除人,就變成人均土地擁有量很小。

中國面臨的問題確實很多,而且還有一個特殊的問題,中國的經濟發展速度,現在是從古到今,從東到西,從南到北,全球發展速度最快的一個國家。在30多年的時間裡,走過西方工業發達國家100多年甚至200年的歷史,所以我們面臨的環境問題是西方國家面臨不同階段環境問題的累積,它們發展時間長,出現一個問題解決一個問題。

然而,一是我們時間很短,二是沒有自覺接受西方國家曾經經歷過的教訓,我們就想快,就注意了量,注意了速度。我們現在面臨的環境問題,應該說是西方國家一百多年,或者是多少年以來,很多問題的累積。他們沒有出現過這麼複雜的環境問題,但是我們就出現了。所以我認為,這都是應該看到的。

我認為中國在“十二五”期間,十八大以後,領導班子對於環境問題付出前所未有的關注,非常重視。特別是提出來要生態文明建設,又提出來綠色的發展理念。應該說現在力度很大,方法也基本上是正確的。

“十二五”期間,有幾件令我印象最深的事情,對於解決環境問題,對於建設好生態文明很有好處,我跟大家交流一下:

一是加強了法治的力度,大家都知道新修改的《環保法》在2015年1月1號付諸實施。《環保法》成為中國歷史上最嚴格的一部環境法,而且還有很多的形容詞,帶槍、帶劍,總而言之力度非常強。一方面是對企業,過去抓到企業一次犯法就罰你這一次,而且罰的力度很低,比如20萬、30萬,對一個大企業來講,這點兒根本不在乎。中國的企業家有一句話,執法成本高,違法成本低。這句話說明了法本身是不對的,也說明了企業家沒有法律的觀念。作為一個國家的公民,執法是一定要的,不是說算錢的,再便宜也得執法,他按照商業的利益來看,他說執法成本高,違法成本低,所以他就違法,這就很荒唐了。

但是現在的《環保法》不是這樣的,假如發現一次違法,從發現開始每天罰你,要罰到你把這個問題解決,符合法律的標準,大家可以設想一下,差別大極了。

我再舉一個例子,就是對官員的,本來曾經有過一個說法,官員要分什麼官員,往往是環保局的官員在那兒抓環保的問題,在那兒查違法的案件,但是企業家會到市委書記或者到省委書記那兒告狀,書記會把企業家和環保局長一塊找來,會跟環保局長說,你還想不想做這個位置了,意思是說,到底能不能放過違法的企業家?你要不放過就別做局長了。

過去有這樣的情況,現在是什麼樣的情況呢?我們從2015年新執行環保法之後,環保部已經在地方上約談了很多城市或者省份環保局長,如果你這個地方出了問題,這個地方環境汙染很嚴重,這個地方環境質量下降很厲害,就要找到行政官員的責任,表面聽起來不大嚴重,大家知道約談對於做官命運影響很大。

法律中間還有一條,退休都退不了這個責任。如果退休的時候,就要檢查他上任以後的幾年環境質量是下降了還是改善了,如果環境質量是惡化了,責任退休了還得負。這些做法使我對於環保工作增加了信心,中國如果照著現在的領導班子,照著現在的法律,照著現在的做法堅持下去的話,雖然我不一定看到,但是我相信年輕人一定能看到,中國的環境是會改善的。

大家也要平下心來,環境改善不是一天兩天的事,不是一年兩年的事,也不是五年保證大家霧霾天氣都看不到了,不可能的。這是需要有多年的努力,需要不斷積累,環境還要給它一點時間。

我曾經碰到過一位日本專家,他跟我一樣是搞水汙染防治的,他到中國來了以後就很吃驚,說:你們中國人怎麼現在一天到晚都講霧霾天氣,水汙染不關心了嗎?因為他是搞水的。我說是啊,霧霾天氣大家看得見,一醒過來,一開窗戶就看見了,但是水的問題,地下水看不見,河水、湖水也不是每個人有機會每天看到,汙染不汙染有些是看不到、看不出來的。

他說了一句話,我在這兒給大家做參考:照我們日本的經驗,大氣汙染只要發現了,開始整治了,10年最多20年一定可以解決,但是水汙染至少30年,我們的琵琶湖整治了多少年?還有一些問題,至少30年,土壤30年、50年也不夠,可能要80年、100年。

我在這裡不是降低霧霾重要性,霧霾治理非常重要,我告訴大家環境汙染的治理是很艱難的任務,而且不同介質的汙染,需要所做的工作是不一樣的,日本的經驗值得我們參考。

所以我也要告訴大家,希望能夠做好思想準備,不要期望馬上做好,不要期望我們的“十三五”以後馬上什麼都好了,這是不可能的。

(本文根據主辦方提供的速記整理,未經主講人審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