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11 人物|寇準:北宋官場的"獨行者",曾三次拜相五次被貶

最早知道寇準這個歷史人物,是在上個世紀中後期流傳很廣的楊家將故事裡,記得那部戲曲片名叫

《寇準背靴》。其實,歷史上的北宋名相寇準,與楊延昭素未謀面,也沒有什麼交往,怎麼可能親臨天波府邸,背靴暗訪,察明真相,向皇上籲請楊延昭復出抗遼呢?

話說962年七月十四,陝西渭南一戶普通人家,有一位男嬰呱呱墜地,這位男嬰就是本文的主人公寇準,這戶人家絕對想不到,這位男嬰將會名留青史。

寇準為什麼姓寇?因為他爹姓寇。

他爹為什麼姓寇?因為他祖上是西周的司寇。武王伐紂時幫忙打輔助,後被賜以官職(寇)為姓。

人物|寇準:北宋官場的

一個往上能捯飭兩千多年的人家,起名自然不能像牛二、張三般隨心所欲。寇老爹憋了10個月,才給兒子起名叫寇凖,可惜知名度還不如寇老西兒...

寇老爹是後晉朝的狀元,寇準從小就拿墨汁當牛奶喝。寇準本人是少年天才,加之學習十分刻苦,14歲詩才名傳鄉里,15歲就能精研《春秋》三傳(《左傳》《公羊傳》《榖梁傳》),針砭時弊,一出手就承包那個時代數屆新概念作文的大獎,搞得很多人懷疑是他老爹代筆寫的。

宋太宗太平興國五年(980年),寇準考中了進士。那年孩子十九歲,按照古人的標準還沒有成年。可以說,太平興國五年這一科非常牛掰,出了很多後來做到宰相級高官的人物,後世號稱"龍虎榜"。

蘇易簡榜中有登庸者四人:李沆、向敏中、寇準、王旦,其為參預及兩禁以上者又數人,時亦號龍虎榜。

——宋·龔鼎臣《東原錄》

當年與少年寇準一起玩耍的同年小夥伴們,就是這樣一批精英。而寇準是他們中間最年輕的,至少也是最年輕的之一。

寇準是幸運的,因為他遇到了賞識他的領導,那就是靠"斧聲燭影"上臺的宋太宗,要說宋太宗為什麼喜歡寇準?還是因為寇準年輕有為,不拉幫結派,因此,寇準成為宋太宗身邊的紅人,寇準那叫一個牛。

人物|寇準:北宋官場的

"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不到30歲的寇準就順利進入北宋的權力中樞,先後做了鹽鐵判官、尚書虞部郎中、樞密直學士。

千里求官只為財,而寇準"赴義忘白刃,奮節凌秋霜"誰都敢得罪,哪怕是皇帝。端拱二年(公元989年),寇準向皇帝彙報工作,一言不合的宋太宗拂袖而去。

這要是別人,早"兩股戰戰幾欲先走"了,但寇準是北宋官場的二愣子,竟拉住宋太宗的衣袖,不把事情說明白不讓走。宋太宗欲哭無淚嘆道:'此真宰相也。'對侍從說:'朕得寇準,猶唐太宗之得魏鄭公(魏徵)也。'宋太宗在拔高了寇準的同時,不忘抬高一下自己。

人物|寇準:北宋官場的

話說有一年重陽節的時候,宋太宗詔令宴請諸王,時為太子的楚王元佐剛好在這個時候生病了。因此宋太宗並沒有邀請這位太子參加他的宴會。在他得知他的父王宴請諸王之時卻沒有請他自己後,他居然把宮中的妃妾們統統的關押起來,然後又放火燒宮。頓時間,太子東宮內外是一片慘叫哀嚎聲,甚是淒厲,這場大火燒了三天三夜才熄滅了。

很快這個消息就被一個太監傳到了宋太宗的耳朵裡,宋太宗聽了後非常地生氣,他說那個太子自此得了精神病以後,便失去了理智,變得像野獸一般的殘忍。侍奉在他身邊的奴僕稍有過失,就會被他用箭射死。雖然已派人多次前去教海,但是仍不見他有半絲悔改。這次讓宋太宗猛拍書案,怒不可遏,怒道:"廢了他,廢了他,我要另立一位太子"。

人物|寇準:北宋官場的

恰巧在這個時候寇準在鄆州擔任通判,他被宋太宗召進宮中,宋太宗在見到他之後,並命令左右侍衛退去,然後小聲的問他:"愛卿能否幫朕解決一個難題啊!"而寇準則在下面微笑著說道:"請陛下儘管說來"宋太宗便說道:"東宮太子不遵守王法,這是他當上皇帝,早晚會像桀紂那樣兇狠,我現在想廢了他,重新再立太子,但是廢太子必須得有個正當的理由,而且太子東宮有不少的將士,朕怕萬一不小心,會引來宮廷內亂"。

聽完了宋太宗的所訴的苦衷,寇準連忙獻上一計說道:"請陛下於三天之後的上午令東宮太子去祖廟舉行託節儀式,並且要讓他帶左右的侍衛一同去前往,然後再派一個太監去太子東宮,去搜尋一些證據"他隨後又微微一笑著說:此番廢除太子,只需要一個太監之力,定會馬到成功。

原來寇準使了個調虎離山之計,三天之後,太子元佐興致勃勃的帶領著大批的侍衛,趾高氣揚的奔向祖廟,而他的東宮則沒有一點防備。宋太宗見機便派了一名太監帶人前去東宮,他們經過一番仔細的搜索,搜索出了很多殘酷的刑具,如用來割肉,挑筋,拔舌等刑具。

後來太子元佐回來之時,太宗則帶領著太監以及一些侍衛早早地在門口等待著他,太宗命人將他的一些罪證展露出來,元佐只好承認了這一切罪責。當天晚上宋太宗就頒佈了一道聖旨廢除了元佐的太子之位,寇準顯然已經是成為宋太宗的智囊了。

人物|寇準:北宋官場的

景德元年冬天契丹南侵,寇準力排眾議力主抗敵,並親赴澶州(今濮陽)督戰,與遼簽訂"澶淵之盟",穩定了局勢。君臣從澶州班師回朝,寇準憑藉澶淵之盟的出色表現,徹底征服了真宗。除了在朝堂上滔滔不絕的溢美之辭之外,甚至在散朝後,真宗仍覺得無法盡抒胸中敬慕之情,以至注目遠送寇準退朝。這一時期,寇準的個人威望達到頂點。

寇準雖然高居宰相一職,但他仍然很謙虛,下面就來講一則關於他虛心向朋友請教的故事。寇準在還未當上宰相之前,他與在蜀地做官的張詠兩個人是很好的朋友,兩人都為人機敏,性格直率而不諂媚,可謂是志同道合。

正當張詠還在天府之國做官之時。有一天,他的同僚們卻有意地將話題轉移到他和寇準的身上,有人說道"聽聞張公你的好朋友寇準快要擔任朝廷的宰相了。你和他都可以算得上是當今人傑啊!"張詠聽罷,並沒有表現出妒忌寇準賢才的意思。只是坦誠地說道: "寇公的確很有才能, 只不過學術方面還有所欠缺。"

人物|寇準:北宋官場的

後來, 張詠從蜀中回來,前往拜訪已經身為宰相的寇準。兩個人一碰面便表現得非常地開心。君子之交淡若水,他們倆個見面也沒有顯得那麼恭維對方, 而只是選擇了促膝長談, 互相問尋彼此的情況。好像是有說不盡的知心話語。

寇準為表示慶祝久別重逢,便擺下了個百禽宴,來盛情款待張詠。他們兩個舉杯暢飲,觥籌交錯。但是天下沒有不散的筵席,送君千里,終須一。

在過了一些時日後,張詠便要回去了。臨行前,寇準虛心地向張詠請教。張詠並未說別的, 只說了句: "《霍光傳》不可不品讀一下."寇準回家後立即找到《漢書》中的

都說要交三友"友直,友諒, 友多聞" 交一個諍友也是人生一大快事。 寇準可以說是北宋政壇上的傑出人物,同時他還是一位出色的詩人,與白居易、張仁願並稱為"渭南三賢。

人物|寇準:北宋官場的

寇準直言敢諫,容易得罪兩種人,一種是真小人(比如王欽若、丁渭),一種人是朋友。寇準的特點是見誰懟誰,五行屬火,無論是誰,都難以在他那佔便宜,見到皇帝也是這樣。

寇準三次拜相五次被貶,仕途起起落落,暮年貶謫嶺南,在顛沛流離中客死異鄉,皆因他耿直不二,做事高調說話不講藝術。正人君子疏遠他,奸邪小人誣陷他,且寇準屢屢中計。老百姓卻敬重懷念他,故有"欲得天下好,無如召寇老"的汴京民謠。可惜命運多舛,62歲時這位賢臣就早早辭別人間—貶死於廣東雷州。

過於方正,不擅圓通;小人惡之,君子厭之!

寇準在病逝前,作了一首詩:"多病將經年,逢迎故不能。書惟看藥錄,客只待醫僧。壯志銷如雪,幽懷冷似冰。郡齋風雨後,無睡對青燈。"

寇準一生幾起幾落,幸與不幸交替發生,都同他遇人淑與不淑相關。遇到像王旦這樣心地坦蕩、寬宏大量的人,就認為他剛直不阿,有膽有識,舉薦他,擢拔他;遇到像丁謂這樣心地狹窄、小雞肚腸的人,就認為他剛愎自用,不諳世故,誣陷他,打壓他。

這也從另一個側面告訴我們,官員的心理素質是影響其從政行為的潛在動因。那些心理陽光、坦蕩正直的人,無論職位高低,都能謙恭自守,公平待人,默默奉獻,慎始善終;那些心理陰暗、變態畸形的人,一旦大權在握,就會專橫跋扈,排斥異己,多行不義,走向極端。

人物|寇準:北宋官場的

回顧寇準的一生,似乎很太多的缺憾,甚至給人一種並不優秀的錯覺。其實,你的感覺並沒有錯,《宋史》中的寇準,大抵就是這樣一個形象。亮點似乎只有那個"

澶州之盟"。

我們都被《宋史》給矇蔽了,真實的寇準絕不是一個百無一用的無才之人,也不是一個口無遮攔,心直口快的無腦大叔。


歷史紀聞:深淺度挖掘歷史故事,民間野史,古史雜談,述古道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