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20 快消品10年變遷史


提示:一紅策劃,免費策劃,說到做到

快消品10年變遷史

在2018年的北京奧運會中,奧運會的10個贊助商裡,快消品佔了5個,啤酒佔了3個,百威、青島和燕京。而剛勇闖京城不久的雪花啤酒,也正以“草根”路線作戰。贊助商的奧運權益在各種戶外媒體中轟炸,京城的啤酒之戰也正酣暢:“大優贏奧運,開蓋贏大獎”的促銷活動,讓青島啤酒三家北京工廠有史以來第一次產能達到飽和,燕京啤酒則悄悄把車開到青島啤酒工廠前,抵近偵察。那時候的競爭,你知道你的對手是誰。

2019年,我們都搬到了朋友圈。偶爾抬起頭,候車廳和公交車、地鐵,都是天貓、京東、小米、美團、今日頭條、瓜子的霸屏;話題都是AI、區塊鏈、O2O、GP、LP、共享、小鮮肉、比特幣……我們似乎離任何未知的事物只有一個百度和一個知乎的距離,我們離任何商品只有一個App的距離,記錄生活在朋友圈,開會在微信群……生活除了手機,似乎沒有什麼是必需品。

快消品10年變遷史

時間過得很快,剛剁完雙十一,雙十二又來了;我們習慣了顛覆,習慣了八卦,習慣了任何新物種的出現,我們從未如此幸福,因為生活從未如此便捷;我們從未如此焦慮,因為明天從未如此難料。我們說競爭,但很多時候,對手是僅僅隔著一個App你卻沒發現的那個。

這十年,移動互聯網站在了風口,風光無限;但那些方便麵呢?那些曾經熟悉的啤酒飲料礦泉水呢?這十年,他們經歷了什麼?品牌和消費者到底誰先變了?在這個跟互聯網有點距離的行業裡還有哪些變化?

快消品10年變遷史

從“消費者”到“用戶”

這是我首先要說的,也是感受最強烈的。

在快消品的語境裡,我們把最終客戶通常叫作消費者。而互聯網,則把使用其產品和服務的叫作用戶。這其實是兩種思維和兩種模式。

先說快消品,叫客戶是消費者,距離其實很遠,基本散養,放羊,偶爾一次溝通、互動、回饋,往往是用概率來解決問題,比如開蓋(掃碼)有獎,中獎概率很難做到很大,哪裡能像滴滴快的當年的補貼那樣幾乎做成普惠的。而互聯網企業則不同,獲客、新用戶、活躍用戶、活躍度,都是天天看實時看,其實是把客戶(消費者)內部化。在這兩種思維和運營模式下,優劣立現。

快消品10年變遷史

感謝這十年裡,出現一個江小白。江小白別的我不做評價,很多人看到的是表達瓶,是新奇特,是好文案,而我認為其最根本的是,通過表達瓶這種外在方式,品牌實現了互聯網用戶化的消費者管理運營模式,它更能洞察用戶,更懂用戶,這種表達瓶,其實是形成了一個群,讓用戶告知用戶,讓用戶感動用戶。

社會大環境的變化,讓民眾的自我意識空前強烈,受尊重、受重視、渴求更完美體驗的內在需求被提高到了新的高度。這種史上最驕傲的用戶心態,也形成諸如匠心精神的膜拜,對新奇特的追求和對創新小眾產品的期待。

快消品10年變遷史

“沒有中間商賺差價”

經銷商(代理商),在過去很長時間裡的主要功能是承擔資金流和倉儲物流的職能。

現在資金流已經被移動互聯網佔有,掃碼支付,錢可以無中轉無截留直達。倉儲物流,已經社會化了,而順豐、京東更是分別一個從物流往商業,一個從商業到物流,兩面夾擊,而原來的大客戶們,如果不做轉變,未來難說不受到顛覆。

沒有中間商賺差價的口號,也許是有洞察的一種聲音,但本質上,是用戶和廠商之間只有一個App的距離,物流的效率也應該匹配。個人認為,商業自古以來的本質是物流,商人都是搬運工。

快消品10年變遷史

時下的新零售,辦公室無人貨架、自動售貨機是當下新版本的“決勝終端”,是原來的小賣店和互聯網支付生的孩子,小型化、自動化、終端前移、場景化,這是快消公司和渠道共同的機會和挑戰。

以前的經銷商,是作為獨立的環節從上游進入終端,鎖定終端,佔有終端;現在的情況是經銷商變成終端——終端即我,我即終端;再造終端——到樓裡去,到車裡去;科技終端——有碼掃遍天下,無碼寸步難行。這個風口,傳統渠道,得抓緊上車了。

快消品10年變遷史

客戶、終端還是合夥人?

當我第一次聽到互聯網的朋友跟我聊“合夥人”這個概念時,我特別想當然地說這都是我們快消當年玩剩下的,在我們這叫代理商和經銷商。但仔細琢磨下,就發現,根本不是一回事兒。

經銷商、代理商往往參與的都是銷售推進部分,甚至經常扮演的是執行角色,而“合夥人”則是需要從市場端、需求端出發的,他們以社群化、團購式入手,向廠商傳遞信息和訂單。二者在流程上都是完全不一樣的。同樣是幹一件事兒,合夥人,往往有更大的創造力和更深刻洞察。

快消品10年變遷史

咱們在花錢做品牌,而用戶卻在暗戀IP

IP(intellectual property)這個詞出現時間不長,但是,把這個詞外延,來看一些營銷現象是非常有意思的。

我常愛把I看成是粉絲(形似),P是人、物或故事(意會,person)。IP有幾大特徵:帶粉絲(流量),有情感,有情景,有情節,有情懷。

舉例,海爾是品牌,砸冰箱、翻山越嶺送冰箱的故事,穿泳褲的海爾兄弟都是IP;格力是品牌,董姐姐是IP;可口可樂是品牌,一把大火燒可樂的名言是IP;農夫山泉是品牌,“大自然的搬運工”是IP;華為是品牌,任正非是IP,海外大賣大長華人臉是IP。這是一個愛上IP、忘掉品牌的時代。這也是為什麼,現在超市貨架上很多產品外包裝上能看到大字的口號、放大的明星臉,而幾乎看不到品牌名稱的原因。

快消品10年變遷史

你再講產品這個好那個好,用戶不聽不信不傳;而你講出他內心的那句話,用戶感覺“你懂我”,立馬可以跟你一起牛×一起飛。品牌,畢竟有點冷,自嗨有餘,感動不常在。

當下的傳播環境,做品牌是硬功夫,做IP是巧功夫。我們還原一下消費者的購買心理和行為,往往品牌是保障因素,而決定購買,是IP的功效。

我身邊的農夫山泉的死忠粉,十年前叫絕對忠誠的消費者,或者對鍾睒睒的創業故事敬佩不已,或者對“大自然搬運工”拍案叫絕,或者對包裝設計愛不釋手;弄個17.5的數據科普來做橙子的IP,讓橙子來做橙汁的IP……怎麼就這麼愛聽你講故事,故事這麼好,不買都不能證明我信了。

積累IP資產,從品牌親生出更具溫度、更有精神、更走心的IP,是對快消品牌提出的新要求。

快消品10年變遷史

產能規模和執行力都是雙刃劍

不多講規模有利方面的,講另一面的。

規模大了,壓力就大了,可能導致品牌只去關注80%的大市場,就看不上小市場了,覺得一個億都是小目標了,甚至都算不上是個目標了。但問題是,營銷史上很多案例都顯示出,在那20%的小市場裡的20%人群,可能是引發那80%大市場裡的人去跟隨,再造80%的大市場。盯著80%大市場只能應付和思考今天,明天的80%,藏在今天的20%裡面。

快消品10年變遷史

突破規模的枷鎖,看到小目標,咱們從此不一樣。

互聯網的朋友給我講的菜刀研發案例,我有種豁然開朗的感覺,跟大家分享:

要開發一款菜刀。普通的想法是調研80%大市場主流人群——做飯的人群,然後得出數據,應該怎麼改怎麼做。但成功的案例是,調研兩部分人,一部分是廚師,讓這部分最專業的人給到最professional的意見;第二部分人完全出乎我的意料,從未見過菜刀的孩子。第二部分人完全在80%以外,他們給出的意見是完全突破性的、革命性的,這兩部分人群綜合誕生的產品,80%人群會拒絕還是會驚喜?

在這一點上,我覺得農夫山泉和娃哈哈同樣了不起。營養快線在誕生之前,這是個幾個億的小目標?啤兒茶爽、格瓦斯不管成不成功,我認為都是創新精神的成功,都是大策略的成功。當渠道扁平到僅僅只是配送,規模經濟已經被重新定義。

快消品10年變遷史

消費升級是個偽命題

這些年我在快消品客戶中聽到最多的一個詞是消費升級。這種觀點和說法一開始我是不拒絕的,現在我認為這是個偽命題。

當品牌在說“消費升級”時,潛臺詞就是現在消費者的要求高了,所以要去迎合、滿足、調整……

但是,我們去看蘋果,往往都是蘋果引領了產品升級,再到接下來的消費升級和體驗升級。品牌感受到“消費升級”,其實就是品牌自身的創新力不夠的結果,是在舒適區待得太久的結果。

人無我有,能讓別人感受“消費升級”;人有我無,是我感受到需要去迎合所謂的“消費升級”。

快消品10年變遷史

比如啤酒行業。為什麼配料多年都是“水、大米、麥芽、啤酒花”,當“水、麥芽、啤酒花”的進口啤酒以及“水、麥芽、藍莓、啤酒花”等各種配料口味的精釀啤酒來了的時候,你說是真的消費升級了,還是慢一拍的洞察?是消費升級了還是原本營銷的版本太老了?渴望更好,以更優替代次優,這是規律,而且很硬。

4P、4C、IMC還靈嗎?咋沒人提了?

感覺快消和互聯網就像兩大武林門派。修煉著不同的武功和秘籍。先說快消,快消愛講也必講4P(產品、價格、渠道、促銷),基礎攻略往往是邁克爾·波特的競爭戰略和科特勒的營銷管理。而互聯網,愛講產品,愛講體驗,愛講場景,愛講洞察。逐項看看。

渠道在進化並不斷產生新物種

最早的傳統渠道架構無非是各個層級的代理商到終端然後是消費者。現在的渠道是扁平化、多樣化、平臺化、圈層化、社交化的。傳統渠道被來自各種形式的渠道新物種分流,電商、微商、快遞、自動化無人終端等等。

快消品10年變遷史

渠道新物種的出現,對渠道管理提出新要求,渠道規劃設計能力、渠道開發能力、多渠道協同及管控能力、渠道激勵等等軟件系統必須進行升級了。

價格和促銷推廣

產品定價,可以對市場消費能力有足夠的自信,互聯網可以為找到這個定位的人群進行精確導航;促銷推廣形式變得更加多元化、平臺化和跨界。巧用聯合營銷推廣,事半功倍。

產品(Product),4P之首

十年前的決勝終端,現在是決勝產品,以爆款為目標,地位更加鞏固。大家常說“好產品自己會說話”,現在要說,“好產品要自己會聊天兒”。

快消品的產品包裝有著巨大的受眾覆蓋,每個包裝只需要一個二維碼,就會是一個新的世界,以前的包裝是一張標籤,有了二維碼的包裝,可以是一個廣告片、一部紀錄片、一個圖書館。所以現在的產品,是經過互聯網賦能、二維碼加持的產品。產品是第一媒介。產品能幹的事兒越來越多,產品能講故事,會聊天,能促銷能互動,還能跨界。產品包裝媒體化,是這屆互聯網給快消挖掘出來的最大的一塊資產。

快消品10年變遷史

工匠精神、手工製作、古法,這些概念盛行,其實是用戶對過度營銷的逆反和對大規模工業化產品的審美疲勞。

什麼叫過度營銷,我要買輛車,你說開上它去引領時代;我要買瓶水,你說它能賦予我貴族氣質;我買個麵包,你說那是皇家特供的……你就那麼一說,我就那麼一聽,聽也不想聽,因為越來越不是一個世界的。

審美疲勞是怎麼來的,所有的汽車廣告基本都是一支,調性就是超酷超炫,飲料和啤酒都是用聚會來表現產品,一個明星代了n個產品的言,電視裡的廣告連起來,代言人都能數出來男一女一男二女二了,真的謝謝董姐姐代言了格力,給偶像版的廣告連續劇帶來一點不一樣……意識到這兩個點,是做好產品的邊界,尤其是互聯網媒體上,越了這兩條邊線,基本就只能自嗨了。

快消品10年變遷史

簡而言之,產品需要能夠滿足消費者越來越細化分散的多樣性需求。

現在產品的獨特性、差異化,需要建立在對用戶更深層洞察基礎上,對產品概念的提煉也越來越考驗營銷人拿捏的度,語言表達方式變了,與用戶的溝通渠道變了,但就對產品的傳播,原來的單向式、灌輸式、叫賣式告知,也還能做,但顯然是蠻力;對用戶有多深的洞察,對產品差異化有多少的打磨,是苦差事、真功夫。

在產品問題上,有一句話跟同行共勉,“你們有多少努力,就有多少回報。”

品牌是你的終點

提示:一紅策劃,免費策劃,一紅策劃作為一家全國專業的品牌營銷策劃機構,免費給企業和個人提供諮詢策劃服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