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22 “對自律上癮後,我的人生像開了掛”

提到自律,你會想到什麼?

成功人士必備、嚴苛的時間表,遠離休閒娛樂,還是對慾望的剋制,執行的困難?

這聽起來偉大而艱難,並且好像不怎麼快樂。

畢竟,我們許多人的人生追求其實是快樂地過完一生。

這樣摒棄人性慾望根本的追求,真的有意義嗎?

01

“對自律上癮後,我的人生像開了掛”

方圓是一個快樂的女孩兒,準確來說,是一個快樂的“胖”女孩兒。

對她而言,每天最快樂的事情就是徜徉在薯片、可樂和炸雞的海洋,開心地刷劇,看綜藝。

但是這個社會並不能容忍她的快樂,媽媽的嘮叨、朋友的勸諫,總在耳邊循環往復。

胖,成為了一個不可忽視,且不被允許的存在。

在無休止的言語轟炸中,她終於下定決心,要丟掉懶惰的毛病,開始自律的人生。

她首先制定了一套嚴格的減肥計劃。

什麼時間吃東西?吃什麼?吃多少?什麼時候鍛鍊?做什麼運動?做夠多長時間?

時間精確到分鐘,她甚至專門買了一個廚房電子秤,用來控制食物的進量。

她以為,只要按照計劃堅決執行,她就一定能擺脫一身的肥肉,迎來全新的人生。

然而,事與願違,自律的第一步——執行計劃,就受到了諸多阻礙。

儘管她每日哀嚎運動的疲憊,但她依然會在某個本該運動的下午躺在沙發上不願動彈;

至於節食,偶有幾次白天控制得不錯,但到了晚上飢餓難耐,又吃了夜宵,前功盡棄。

如此一段時間之後,方圓不僅沒有如願的瘦下來,也丟失了她從前的快樂。

這無疑是一個關於自律的失敗案例。

不僅如此,生活中諸如此類的失敗多不勝數。

那麼為什麼會失敗呢?當然不是因為我們自甘墮落。

越是經歷過自律失敗的人,越能證明他們對生活的希望。

因為若是沒有向好的心理,自然不會有失敗的嘗試。

02

“對自律上癮後,我的人生像開了掛”

許多觀念裡,自律都是走上人生巔峰的必備品質。

那麼那些“不求上進”者,追求人生安逸舒適的人是否就可不必自律?

人們將“快樂”與“上進”割裂開來,甚至形成對立,間接也把自律歸入快樂的對立面。

既然成功如此艱難,那麼自律也理當辛苦。

這是謬誤。

“對自律上癮後,我的人生像開了掛”

在心理動力論中,人的精神分為三大部分,即本我,自我和超我。

這其中,弗洛伊德用本我來形容人的本能衝動,即慾望;

用超我來形容人的自制力,即自我約束能力,也就是自律能力。

他認為超我能力愈強的人類文明程度愈高。

自制力的本質就是要強化調節個人的情感與意志力的衝突,做自己不想而又應該做的事情,從而克服人性的弱點,並獲得巨大的心理愉悅,實現自我超越。

這是給自律的正名,自律是個好的品質,或者說是好的工具,不論用在何處,它都會讓你的人生向好的方向更進一步。

中國古代著名的思想家老子也曾說過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力,自勝者強”

戰勝自我才是真正的強者。

一直以來,人們對於自律都有著或多或少的誤解,有的人否定它的價值,認為自律違反人的本能;

有的人捧高它的難度,好像不是意志力極為堅定的人都不能成為一個自律的人。

我們先需瞭解自律,才能運用自律。

03

“對自律上癮後,我的人生像開了掛”

“你只要真實體驗過自律的感覺,你就一定會愛上它,能夠對自己進行控制的感覺真的太棒了”

這是研一新生青青對自己考研生活的總結。

據她自己說,之所以報考,也僅僅是想試一下,並沒有抱什麼希望。

因為看著周圍的同學每天早出晚歸,有時候還要挑燈夜戰,她自認為自己沒有這樣的自制力。

所以人家早上四五點起床,她安然睡到六七點才起;其他同學在自習室熬到凌晨,她則只到十點就回寢室休息。

別的同學書桌上都是厚厚一摞資料,她有時候一天只帶一本書。

沒有人覺得她在認真考研,包括她自己。

但是慢慢的,她就從中發現了樂趣,她發現充足的睡眠,可以帶給自己一整天飽滿的精神;

午餐的時候她不像其他同學一樣隨便扒拉幾口就回去看書,而是空出時間享受美食,因為她發現食物可以帶給她好的心情;

她的學習計劃從不貪多,也不求快,只按照計劃按部就班,遇到不懂得問題還會奢侈地用上一整個下午的時間,使勁兒鑽研。

就在這樣的日復一日中,青青發現自己對知識的掌握,以及對自我的控制都有了質的飛越。

最終她考上了理想的學校,相反,她一些非常刻苦的同學則功虧一簣。

“也許是因為最開始沒報什麼希望,所以我沒有被其他同學的節奏帶著走,保持了適合自己的節奏,才能夠取得成功。

所以我想哪怕是自律,也不是人手一套的相同的時間表,這是因人而異的”

04

“對自律上癮後,我的人生像開了掛”

真正的自律是什麼呢?

是控制自己學會“適度”,過猶不及,不論是超額完成計劃,還是不能完成任務,都不是真正的自律。

自律,就是對時間的掌控能力,對慾望的剋制能力,對自我的管理能力,當這些能力成為我們習以為常的習慣後,我才能算得上是一個自律的人。

有幾個很簡單的步驟,可以幫助我們更快地融入自律的生活。

勘正自律誤區

自律不是單純的完成任務,不是把時間表畫滿對勾,不是摒棄娛樂活動。

沒有人會喜歡每天從一睜眼就面對枯燥的任務表,那甚至會讓你喪失起床的勇氣。

娛樂、休閒同樣可以加入你的自律清單,每天空出時間要求自己去做愉快放鬆的事情,能夠保證自己愉悅的身心,以及自律的持久。

讓外部環境成為你的助力

自律也不完全是隻關乎自身的事情,環境的影響其實非常大。

你無法在嘈雜的環境裡讀書;

不能再圖書館裡旁無顧忌地學習英文發音;

你也很難在有床有沙發的家裡完成運動。

有效利用環境,就可以最大化的降低我們在學習自律過程中的痛苦,讓我們的自律變得更加容易。

如果你想鍛鍊,那麼健身房會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如果你想讀書,圖書館就是最佳的環境;

如果你想學習寫作,就找同樣愛好的人互相督促。

打造獨家自律法則

孔子說因材施教,那麼關於自律我們也要因人而異。

如果你需要更多睡眠,就不要逼著自己早起。

如果你是一個執行力強但不愛思考的人,那麼你就可以制定嚴密細緻的計劃,然後一絲不苟地去執行。

如果你是一個意志力不夠堅定的人,那麼你的計劃應該由淺入深,循序漸進。

並且,你要遠離你的誘惑源。

遵從本性,是人的天性,從這個角度上來說,一切自律的行為都不是那麼容易的,但是找到了適合自己的方法,會讓自律這條路走起來平順很多。

其實,完成計劃不是目的,通過完成計劃達到人生的飛躍才是目的。

我們追求的不是自律,而是自律背後可以讓我們任意施展的自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