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21 潮州這座古寨的寨門小日本也燒不爛!

古寨就像是一本被歲月重新合上的舊相冊,再次翻開時,我們會就著茶香對比如今生活的忙碌,然後讚歎著從前慢,車馬郵件都慢,但從前不只是慢時光的情調,還有許多苦痛的歲月。

位於楓溪與古巷交界的長美古寨,就印證著這樣的歲月。

潮州這座古寨的寨門小日本也燒不爛!

長美古寨座落在楓溪車頭通往古巷的楓留公路旁,外環北路未完工前,這裡幾乎是市區至古巷的必經之道,很多人不會注意到,一座這樣完整的古寨就座落在這車來車往的路旁。

潮州這座古寨的寨門小日本也燒不爛!

守土安民而建立的長美寨

寨門前石碑清楚地記錄著古寨的歷史

潮州這座古寨的寨門小日本也燒不爛!

古寨建於清順治五年(1648年),至今已經371年。

寨門中的石碑記載著:建寨之時潮州城內外連年兵火,該寨守土保民作出了重要的貢獻。

潮州這座古寨的寨門小日本也燒不爛!

古寨佔地近十畝,呈正方形,兩條大街成十字形,把寨內分為4部分8大座28小座落80間房,規整有序。

潮州這座古寨的寨門小日本也燒不爛!

厚實的寨牆加上四角設置了瞭望及示警功能的角樓,足以讓來犯者望而卻步。

潮州這座古寨的寨門小日本也燒不爛!
潮州這座古寨的寨門小日本也燒不爛!

寨牆之上並不是可以站立的平臺而是設置成有坡度的斜面構造,能讓企圖翻牆而進的敵人難以保持自身的重心。

潮州這座古寨的寨門小日本也燒不爛!

1939年,潮州淪陷,村民為防止被日寇傷害,躲回寨內,緊閉寨門。

潮州這座古寨的寨門小日本也燒不爛!

寨門除了用大門閂栓緊外,門內還有大石柱,在石柱與寨門間放上大木柱,可以頂住寨門。

潮州這座古寨的寨門小日本也燒不爛!

石柱旁邊的是瞭望孔

寨門是二重門一重厚實的木門,另外一重是橫柵門,這樣的設置便是為了在第一道門被突破時,還有另外一道防線能夠阻擋入侵者。

潮州這座古寨的寨門小日本也燒不爛!

經年累月被踏凹的石門檻

對面這固若金湯的寨門,日寇想放火燒燬,但厚實的寨門除了表皮被燒焦之外,並沒有受到多大的破壞。

寨門

潮州這座古寨的寨門小日本也燒不爛!
潮州這座古寨的寨門小日本也燒不爛!

火燒的痕跡

潮州這座古寨的寨門小日本也燒不爛!

可見其牢固

而當面對火燒刀砍都沒用的大門時,侵華日軍最後是將牆上的瞭望孔擴大後,讓身型較小的士兵爬進去,裡應外合。但那年日本人攻破寨門之後,見到關帝爺的廟宇祭拜完就走了,也沒有傷害到寨內的任何一人。

從寨門一眼望過去,路的盡頭便是關帝廟。

潮州這座古寨的寨門小日本也燒不爛!

與永安古寨一樣的是這座關帝廟有兩層,神像及供桌放置第二層,上去之前需要走過光線較暗的樓梯。

潮州這座古寨的寨門小日本也燒不爛!

整座廟給人一種麻雀雖小,五臟俱全的感覺。小門正對著神像位置,就像關帝爺在俯視整個長美寨,護佑寨民平安。

潮州這座古寨的寨門小日本也燒不爛!
潮州這座古寨的寨門小日本也燒不爛!
潮州這座古寨的寨門小日本也燒不爛!

神錫永庥

還有一個香爐懸空在外面

潮州這座古寨的寨門小日本也燒不爛!

寨外大樹是建寨時種下的,有著371年樹齡,曾遭戰火損傷,又遭侵華日軍建造馬寮時砍伐,剩下一個樹樁後又重新煥發生機,軀幹上密密麻麻的便是當時衍生出來的樹根。

潮州這座古寨的寨門小日本也燒不爛!

曾經的輝煌,現在的落寞,與大數古寨一樣,長美寨現在的居住人員大多數是外來務工人員,以及一些上了年紀的老人家。

外來務工家庭

潮州這座古寨的寨門小日本也燒不爛!
潮州這座古寨的寨門小日本也燒不爛!

93歲的婆婆

寨牆十分厚實,且寨內屋簷幾乎全是火星脊頭造型,屋簷飛出,像是一隻飛來的堂燕,一排排看過去還頗有些《朱熹集傳》寫的:“其棟宇峻起,如鳥之警而革也,其簷阿華採而軒翔,如翬之飛而矯其翼也,蓋其堂之美如此。”

潮州這座古寨的寨門小日本也燒不爛!
潮州這座古寨的寨門小日本也燒不爛!

但很可惜,那裡的長輩告訴阿伯,現如今潮州能做這門手藝的師父所剩無幾,現在的人做這個都是求快,求簡單,哪裡會給你花時間弄這個。

而當一個地方的居住人員中老年人佔了大多數,那裡的時光就會十分神奇地慢下來,你能看見時間在這留下的足跡,十分清晰地一步兩步的走在老舊的木門上、破損的門簪上。

潮州這座古寨的寨門小日本也燒不爛!
潮州這座古寨的寨門小日本也燒不爛!

有時間的話,去長美寨走一走,也許你能在這裡慵懶的橘座身上找到時光的痕跡~

潮州這座古寨的寨門小日本也燒不爛!
潮州這座古寨的寨門小日本也燒不爛!

建築是人類一切造型創造中最龐大、最複雜,也最耐久的一類,所以他代表的民族思想,更顯著、更多面,也更重要。

從建築上可以反映建造它的時代和地方的多方面的生活狀況,政治和經濟制度,在文化方面,建築也具有最高度的代表性....是各民族文化的一種重要的代表...實物得到保存,就是各時代所產生過的文化證據之得到保存。(兩段節選自《大拙至美》梁思成著)

來源:長光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