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有些合群的人喜歡攻擊不合群的人,這是為什麼?

花果山裡有個水簾洞


合群的人也分級別的,真正高級的合群的人,大多謹言慎行,不會攻擊另一個人或一群人,因為他們情商高,深知,有些人是表面不合群,其實是高手。

有一些紙級別合群的人,自以為自己掌握了一些人際溝通的訣竅,可以搬弄是非,所謂言是非者是非人也。需要關注其攻擊另一群人背後的動機。

為人處世,尺有所短,寸有所長,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長處和短處。在沒有利益關係時,千萬不要以自己的好惡攻擊別人,這是思維不成熟的表現。因為攻擊,必然樹敵,沒有利害關係時,攻擊人以樹敵,這不是智者所為,而是愚蠢至極的行為,這樣的人,即使表面合群,如果這種攻擊人的行為不加改變,也就一句話概括:兔子的尾巴長不了。

再次,即便涉及到利益衝突,比如,兩個人競爭一個總經理職位,也要君子之爭,贏得位置是一個勝利,贏得上下級的認可,才能久遠。

這就是,做人比做事兒重要。


心理學視角


有些合群的人喜歡攻擊、嘲諷、瞧不起(妒忌)不合群的人,這確實是職場和生活中一個普遍現象。所謂合群的人,以為自己有朋友有人脈有關係(人多力量大),對不合群的人形成“心理優勢”,伴隨“仗勢欺人”心態,認為不合群的人沒有朋友,人多欺負人少,不擔心他反擊,歸根到底就是“欺弱怕硬”心態。除此之外還是妒忌、孤立、排擠等複雜心態,總體來說,有以下幾種情況和原因:

第一,合群和不合群的主要表現。

所謂合群,主要分為兩種:

一種是天然合群。就是性格相對開朗,容易融入團體,人稱“人來說”,能夠主動與成員勾肩搭背,形成朋友關係。其他成員同樣心理,團隊成員之間就形成了互相依託、互相支持的關係。這個群體,逐漸形成群體價值觀,對外能夠“集體排外”。

另一種是被動合群。就是不夠自信、害怕孤獨的人,不敢獨處,害怕寂寞,只有混在人群裡,隨大流,才有安全感,依靠群體的裹挾,才覺得舒服,如魚得水,如果獨處就心慌意亂,缺乏獨立思考、獨立行動、獨立擔責的能力和自信。

所謂不合群,主要分三種:

第一種是性格內向,喜歡獨來獨往,不願意社交,不願意與人打交道,個別性格孤僻者,甚至有社交恐懼症,不敢混到人群裡,渾身不自在。

第二種是主動選擇不合群。這類人比較自信,不需要混在人群裡刷存在感,自我認知清晰,對自己的發展方向和舒服狀態十分清楚,知道自己需要什麼。需要合群的時候合群,不需要的時候,主動選擇獨處,用於安靜的思考和學習,冷靜決策和判斷,保持獨立的人格和人生態度,內心強大。

第三種是主動邊緣化。這類人往往是經歷風雨、嚐遍挫折、遭受欺騙、受過打擊,看透世態炎涼、悟透悲歡離合,看穿了職場人性、懂得人間冷暖,看開了,看透了,寒心了,絕望了,放下來了,還是獨來獨往比較輕鬆自在,不去害人、不招惹是非,但也不怕來事,惹急了這類人,吃不了兜著走。

第二,合群的人自以為先天性擁有“心理優勢”,瞧不起不合群的人。

上面分析了,所謂合群,就是形成“群體抱團”,互相取利,在群體抱團中,獲得自己的利益或者保護自己的利益。這類人容易一致對外、互相幫襯。

所以,合群的人,就認為自己有朋友,有“組織”,有支援力量,看見那些獨來獨往的不合群的人,就認為他們沒有朋友、沒有外援、沒有樂趣,太孤獨、太寂寞、太可憐。合群的人擁有心理優勢,瞧不起不合群的人,自然就容易產生嘲諷和攻擊現象。

第三,合群的人容易“群體抱團”,仗勢欺人,欺負不合群的人,不用擔心他反擊。

上面分析了,合群的人形成“群體力量”,就會產生“人多力量大”的錯覺,為了獲取更多資源,看見不合群的人沒有朋友、沒有團體、沒有外援,欺負起來沒有後顧之憂。比如,一個團伙遇到一個路人,往往產生“不欺負白不欺負”的感覺,反正欺負了怎麼樣?他就孤零零一個人,不害怕他反擊。群體遇到群體,就會互相估計衝突的雙向損失。

第四,合群的人“隨大流”,內心也嫉妒不合群人的“鶴立雞群”。

合群的人,有的是性格外向,有的是被動融入群體,獲得群體保護。尤其是那種害怕孤獨、依託群體保護的合群人來說,他們往往不夠自信,隨大流,對那些不合群的獨處者,實際上是羨慕嫉妒恨的。

因為不合群的人,自得其樂,內心強大,甚至鶴立雞群,能夠做出較好的成績,能夠獨當一面,能夠獨立完成任務,其實是讓合群人妒忌的人。

木秀於林風必摧之,鶴立雞群眾雞排擠,那些隨大流的平庸的合群人員,往往抱團取暖,集體攻擊、孤立、排擠那些不合群的“人才”。歸根到底,還是妒忌心態


職場火鍋


"跑得快就是你的錯,害得我拖後腿。"就是這種人的心理。

本來我還想用一群烏雞裡的孔雀來做類比,但想一想還是覺得不合適。誰都想做孔雀,不想做烏雞。畢竟人不是鳥類,物以類聚、人以群分嘛,這能夠理解。

有些合群的人喜歡攻擊不合群的人,從心理上來說,這是想找到自我認同感和安全感。從生物進化論的角度出發,因為生存需要:自身太弱小,單打獨鬥不行,需要與其他人一起抱團取暖。你何曾見過老虎成群結隊呢?

有些合群的人之所以要攻擊不合群的人,這也是自私基因遺留下來的一大特徵,說明他的這個臭毛病沒改掉。我們可以試想一下,人類如果各行其是,根本沒有辦法結成組織,那很多需要群策群力完成的事情都幹不了,通俗來說,人類就會一盤散沙。在現代社會,有一定的經濟基礎和豐富的工具,個人還能生存,如果在遠古時代,那是要被野獸吃掉的。如果那樣,我們人類將不可能存活到今天。

從這個角度上來說,人類和群有其存在的生物基因基礎,不合群的都被野獸吃掉了。

但是沒有必要去攻擊不合群的人!

有些不合群的人是天生性格,他在成長過程當中,受到各種因素的影響,導致他不合群,我們常常把這種叫做性格孤僻。有些不合群,則是因為他能力強、智商很高,不屑於與一般人在一起,這是個人的認知和生活習慣問題。

還有一種獨立特行的人往往不大合群,因為他不需要從其他人身上找認同感。這種人往往清楚自己的價值所在,不輕易從眾,總有一些逆向思維,他們的創造力往往更強。

如果合群的人去攻擊不合群的,只能證明你的狹隘,還有嫉妒心理。因為你覺得別人跟你們不一樣,就要去嘲笑和排擠,這說明你缺乏大度和寬容,從另一方面也說明叢眾心理嚴重,通過攻擊對方來提升自己的自信心,是不可能有大出息的。

喻派職言,今日頭條簽約作者,15年人力管理經驗的職業導師。出版有《績效管理頂層設計》、《互聯網+人力資源管理新模式》等專著。

喻派職言


這個問題要從兩個方面分析。

合群的人為什麼攻擊不合群的人?

合群的人攻擊不合群的人有哪些表現?

然後採取措施,從容應對那些喜歡攻擊的所謂合群之人。



-1-

不合群的人勢單力薄,合群的人恃強凌弱

合群的人喜歡熱鬧、喜歡一呼百應的感覺。

要麼個性霸氣,唯我獨尊、別人都要順遂他的意志;

要麼個性懦弱、委曲求全、隨波追流、沒有主見。

無論是在工作中,還是生活裡,這樣的人都比比皆是。

他們處處標榜自己的好人緣,彷彿朋友遍天下。久而久之,就形成了心理優越感,

一些性格孤僻看起來不合群又不會討好他的人,就入不了他的眼。遇到合適的機會,聯合在一起對付這個不合群的人。其目的就是讓這個不合群的人臣服,順從他的意志。

這種現象在生物界也經常出現。

小時候,我負責照顧家裡的一群雞。有一隻小母雞很老實,從小就很乖,別的雞搶著吃米,它總是被擠到一邊。晚上一群雞擠在一塊,它總是被幾隻霸道的傢伙啄身上的羽毛。

我不懂動物語言,也無法分析它們的心理,只有採取措施,將它們隔離,強行保護弱小者。

長大後,發現很多人也保留了恃強凌弱的特性。



-2-

不合群的人太過優秀、受到嫉妒

這種情況,古今中外屢見不鮮。

竹林七賢嵇康,身材修長、俊秀飄逸;

除了姿容秀麗出眾,他的才華更是厲害。

琴棋書畫,一筆草書寫的如蛟龍戲水;古琴更是舉世無雙。

鍾會嫉恨嵇康的才能,對司馬昭說,這個人太厲害了,恐今後對您不利。嵇康無辜被害,可惜一代名曲廣陵散就此失傳。

我有一個親戚,研究生畢業後被分到研究所。

他因為少言寡談,出於被孤立的境地。

職稱、分房都與他無緣。無奈之下他去清華大學學了一年德語,自己出國讀博士。



-3-

人們總是容易被表面的假象矇蔽。

在一個單位,合群的人很容易得到領導賞識,認為他們領導才能出眾、工作能力卓越。不乏這種真正優秀的人存在。但是真正優秀的人,內外兼修,不會攻擊弱小的同事。

這些看起來合群的人,實則內心孤獨、沒有安全感、

容易心生嫉妒。

反而是看起來不合群的人內心更加強大。

有的人只是不善言談,但是非常自律、善於學習、富有創新意識;

即使性格懦弱的不合群者,也有自己的個性、有自己的追求,不會人云亦云、隨波逐流,更不會趨炎附勢、迷失了自己。

縱觀歷史,反而是不合群者能夠成就大事。


-4-

不合群的人受到攻擊,要採取措施

菜根譚有句話,說的特別好。

昴藏老鶴雖飢,飲啄猶閒,肯同雞鶩之營營而競食?

偃蹇寒松縱老,丰標自在,豈似桃李之灼灼而爭妍!

人之境界,千差萬別。

合群不合群,只是性格不同,並不代表一人的能力。

不合群者受到攻擊也不能一味逆來順受。

讓自己變得更強大,用更好的業績證明自己。

這是職場,不是舞臺,演的再好不如干得精彩;

你的努力終有一天會受到領導青睞。

海闊憑魚躍、天高任鳥飛。

如果你的性格不合群總受到攻擊,身心俱疲,可以選擇換個環境。

前面說到的我的親戚,出國讀了博士之後,經常參加歐盟的一些研究課題、出席聯合國會議。回國後,42歲就成了博士生導師、中科院院士,從事最前沿的科學研究。

他現在的成就,原來的那些同事望塵莫及。


趨炎而附勢、狹隘而嫉妒,是很多所謂合群者的境界,所以往往不能走遠。

不為軒冕肆志,不為窮約趨俗。這是不合群者的追求,所以往往能夠成功。



文字:誰家庭院木樨香




誰家庭院木樨香


這是因為他們有心理優勢,在不合群的人面前有優越感,團結就是力量嘛。

合群的人也好不合群的人也好,都是性格問題。性格內向的人,不喜歡一堆人湊在一起嘰嘰喳喳的,要麼認為是浪費時間沒有什麼意義,要麼就是為人處世不夠靈活,一大堆人讓他無所適從不知所措。性格開朗外向的人,很容易就在一大堆人中間找到自己的定位,自然合群,合群的人整天在一大堆人中間,有如浪裡白條樣,揮灑自如左右逢源快意江湖,自然看不慣不合群的人那副單來獨往不問世事,眾人皆醉他獨醒,三棍子都打不出一個悶屁來的要死不活的樣子,想當然的就會認為不合群的人活的真累,活的太壓抑了,活的沒有一點意義,剋制不住的就想奚落調侃不合群的人,再加上背後一大群人,更有可能讓他恃強凌弱攻擊不合群的人。


每個人有每個人的處世哲學,合群的人可能認為自己瀟灑自在,不合群的人則可能認為自己少惹了很多事非,每個人都有每個人的想法,合群也好不合群也好,江湖老司機也好笑看紅塵也好,只要活出真我就好,畢竟我們又不是為了別人而活著,你說是不是。


獅子腦殼


木秀於林,風必摧之,堆高於岸,流必湍之,行高於人,眾必誹之!那些所謂合群的人猶如無主流浪犬,都是一些烏合之眾!對待他們可以個個擊破,他攻擊你是因為害怕你搶奪他的利益!莊子寓言故事,一隻大鵬鳥從天上飛過,一隻貓頭鷹正在啄食一隻死耗子,抬頭看見大鵬鳥,大聲地怪叫,恫嚇威脅它,害怕大鵬鳥搶奪它的食物!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乃是小人的常態,因為他們經常顛倒黑白造謠誣衊,捧高踩低落井下石,所以他們害怕別人照方抓藥,以其治人之道還彼治人之身!


被動專家


一般來說有以下原因:一是從眾心理。覺得群內人都這德性,我為什麼不呢?這從市場購物的行為可以得到證明;

二是自衛心理,就是出於保護自己的需要。通過用攻擊"不合群"的人,劃清界線,證明自己是群內的合格成員,避免成為攻擊對象;

三是滿足情感的需要。就是從攻擊對方的過程中獲取愉悅感與滿足感。

總之這是一種扭曲的心態,而且"病"得不輕。


天道若龍


按照相對的方面來看,存在就有一定的道理,就像水火不相容,這本來就是世界的規定,任何事物都有兩面性的,合群與不合群,只是按照自己的內心變化來對外面的人,不合群的人看待對方,對方也是不合群的人,追求的不一樣,立場也不一樣。

白中有黑,黑中有白。每個人對待事物都是不同的,就像樹上沒有完全相同的樹葉一樣。對於說那些不合群的人,他們以為自己是對的,是合理的,來攻擊別人,不過是證明了在對方的眼裡恰恰是相反的,人只是看到了表面的一部分,卻把內心的邪惡深深的隱藏,甚至加到別人的身上。看似合群的人,只不過是習慣了偽裝,習慣時間一長,就成了自然。

就像尼采所說的,白晝之光,豈知夜色之深,當你凝視深淵時,深淵也在凝視著你。你用什麼眼光對別人,別人也會怎樣對待你。

有的人總覺得很高貴,要知道所謂的高貴對於其他人也是一種障礙,也在於那些所謂的合群著成為了厚顏無恥者,嘲笑者和否定者。

所謂的合群與不合群都是人為了自己的有利和無利來區分的。慾望總會使人變得更加殘酷。


我好想保護你


私以為,合群的人中一部分人是把這個當做人脈了。所以覺得自己擁有著大量的“資源”。而同時有點看不起不合群的人,覺得太悶了。但是殊不知所謂人脈的根本價值在於相互利用,自己本身有可被別人利用的能力,人脈才會起作用。如果自己沒有能力又能和大牛聊的火熱,那八成是人家修養比較高。真的有事情去找人家,人家可不會給你冒什麼險的,大家都信奉幫急不幫窮,對於你來說,在資源這塊你屬於窮,人家大概率的是不幫你。真正的做法是先有能力在攢人脈,能力強了自然會吸引來人脈。

另一方面,人的本性其實就是排除異類。覺得跟自己不一樣的人就心生恐懼或者鄙視,很多電影小說的主線故事都是由此引發的,這也是生活的高度總結。小孩子是最接近人本性的時候,在小時候一般遇到有生理缺陷或者行為怪異等等不尋常的特徵時,往往會受到集體欺負,有極少一部分人會心生憐憫,但那也是其父母的幼年教育影響出來的,但是這個時候也會明哲保身,這沒有什麼錯,因為一個人打不過一個集體。其實就是人性本惡,善良需要教化。

兩者加起來就形成了有一部分不聰明和沒有受到一定程度教育的人,排畸不合群的人。

總而言之,做好自己。獨行走的更快,伴行走的更遠。想要自己提升一級,獨行是必須的,因為伴行會被人拖累。


不想孑然一身


實話實說,傳統本身就構成黑暗樓層的一部分,也有窩蓋性。傳統信仰的其實是成功,不成功說什麼都不信,魔族不斤斤計較是假的,它們不過是用魔的計較取代了人的計較,它們施展各種病毒木馬,是不持中。沒有中何談忠,魔族還強個白說沒有義。魔族到底不是人族,它們蠻大一股索性,縮性和鎖性,魔族是很欺殘的,魔族的一句話好說,人族的一句話很難說,因為要盡魔族說,魔族起頭,人族只能應承,魔族只有一個人,沒有二個人,它們只要自己通套好過,不想別人通套好過,談不上仁,它們的好也都是用來糊弄人並貶人的,有時好得使絆子,魔族和人族如果是兩個人,就是一方在架另一方,架起摔下,它們在抬得高摔得重的試驗,並反覆嘗試如何成功,不達目的不罷休,專門瞎辦人族,它們沒有讓性,只有擠壓性,魔族沒有自相矛盾的羞愧感,從不將心比心換位思考,還是無人性,因為它們太自以為是,只跟自己轉,不跟別人轉,光要人族做下手。修養對魔族沒用,魔族信仰的不是理性,人族的東西對它們沒用,它們是死結,但是有結核的鬼畜社畜力,它信仰的是老大,不成幫就成派,是間接的黑色會,就算人族修養得最好,它們還是要充當老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