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15 上海此處存有大量城牆磚 當年城牆磚拆下後用作建造福源裡住宅

近代以後,上海城外北郊出現了租界,租界的市政建設,經濟發展很快,於是,租界成了上海的“新城”,而城裡反而是經濟發展遲緩的“old city”,一堵城牆阻礙了城裡和城外的交通,反而影響老城廂經濟進步和發展。從19世紀末20世紀初,上海就形成“拆城”和“保城”兩派。

上海此處存有大量城牆磚 當年城牆磚拆下後用作建造福源裡住宅

《光緒上海縣誌·卷二·建置上·城池》收錄光緒三十二年二月上海道袁樹勳詳陳兩江總督、江蘇巡撫關於拆除上海城牆文,原文很長,摘其要: 據上海紳士姚文枬等呈,稱上海一隅,商務為各埠之冠,而租界日盛,南市日衰。推原其故,租界扼淞滬咽喉,地勢寬而展布易,南市則外瀕黃浦,內逼城垣,地窄人稠,行棧無從廣設,城中空地尚多,而形勢梗塞以致稍挾,資本之商,皆舍而弗顧。 上海為通商總彙,城廂、租界同在此二三十里之中,而租界則商務日盛,地段則日推日廣,南市則以城垣阻隔,地窄人稠,無可展布。非唯有礙商務之進步,且益外人以輕視之心。

上海的“拆城”和“保城”兩派勢均力敵,互不讓步,誰也說服不了誰,誰也不肯讓步,於是,由上海城廂內外總工程局總董李平書從中調停,雙方各退讓一步,暫時不議拆城,但為改善城裡城外交通,增開城門,於是在1909年上海增開了福佑門(新東門)、尚文門(小西門),拱辰門(小北門),同時又對寶帶門(小東門)、朝陽門(小南門)和晏海門(老北門)加高至一丈五尺,加寬至一丈八尺。

一場“拆城”與“保城”之爭總算平息。不過,僅兩三年後,上海光復、中華民國建立,“拆城”派佔了絕對的上風,始終堅持拆城的李平書又上任上海民政總長,他振臂一呼——“今日不拆,更待何時”,上海拆城築路工程始於1912年1月,被推倒的城牆填入護城河,城牆與城濠築成馬路,於1914年全線完工,為慶祝中華民國的建立,南城牆改築的馬路命名為“中華路”,北城牆改築的馬路命名為“民國路”,由於當時的法租界與上海北城牆為界,所以北城牆改作的“民國路”的北面屬於法租界,於是,“民國路”舊名又稱“法華民國路”,1949年後更名為“人民路”。

上海此處存有大量城牆磚 當年城牆磚拆下後用作建造福源裡住宅

城牆的大量城磚是可以利用的。當年姚文枬呈上海拆城文中就考慮到這一點,說:“填河應築大陰溝,可將城磚代用,有餘,更可修沿河坡岸。”城牆磚的規格比普通的民用磚大得多,用於建房並不適宜,而用於市政工程,那就很合適。所以,在拆城牆時,一些相對完整的城磚被拆下來後統一集中起來,以後又分別用於市政工程,2012年,上海小東門外的某工地開挖中,掘到了舊方浜的河道,掘出了不少很大的磚頭,這些磚頭就是舊城牆磚。

上海此處存有大量城牆磚 當年城牆磚拆下後用作建造福源裡住宅

今自忠路60弄福源裡地塊在清末是上海最大的慈善機構——同仁輔元堂的產業,約1914年後建為“福源裡”住宅小區,而“福源”即取“輔元”之諧音,當初拆城時,大量拆下的城磚暫時堆放在這裡,也許,這些城磚派不上用場,才被房地產商當作建築材料,混合後用於建造福源裡住宅,這應該就是這裡保存大量上海城磚的原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