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為什麼中國沒有太多諾貝爾獲獎者呢?

小杭遊戲君


相比歐美以及鄰國日本來講,我國在科學領域收穫諾貝爾獎方面確實比較弱,有很大的差距。

例如日本在最近20年已經獲得了18個諾貝獎。還好我國有2015年屠呦呦的突破,她對青蒿素的研製工作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一方面,諾貝爾獎是歐美科學體系對基礎創新的獎勵,我國還沒有完全融入圈子,另外對於諾貝爾獎,需要的是原創的科研工作,需要長期的積累,在建國初期和上世紀末,我國主要解決的是生存問題,大批科學家都投入到國防科技的工作之中。

像錢學森,于敏,鄧稼先等科學家在國內也是成果斐然,這批科學元勳的工作是關係到國家的安全,出於保密的原因很多成果也無法公開。這批兩彈一星的功臣沒能像楊振寧李政道那樣安心在國外進行基礎科學的研究,沒有取得諾獎的資格,但這些老一輩科學家的工作保障了共和國的國家安全。

而我國也有很長一段時間,科研環境較差,造原子彈的不如賣茶雞蛋的,使得科研人員的積極性也受到影響。但最近二十餘年,隨著國力的強盛,我國在基礎科學上有所發力,在很多領域已經取得重要的突破,例如屠呦呦獲獎就是最好的例子,但像日本那些各個領域開花,大批斬獲諾貝爾獎的情況可能還要需要一二十年的沉澱。

一方面需要保持我國自己的研究特色,不受諾獎的影響,一方面也要承認我們和日本等國家的科技差距,繼續努力,埋頭苦幹,等待中國諾獎到處開花的那天早日到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