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01 看病一定要找熟人么?未必

导读:看病到底需不需要找熟人?比起熟人,或许我们更需要的是长远的目光。

中国是一个熟人好办事的国家,千百年来的文化传统,特别是儒家伦理所提倡支持的社会关系结构,使得国人在办事的时候,大都会不由自主习惯去寻求熟人的帮忙。

这一点,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体现的淋漓尽致,例如:招生旺季,层层人情奔波于各个名校之间;装修房子,熟人装修公司加上熟人折扣价装潢材料……甚至于去菜场买把小葱买颗大蒜,都喜欢去熟悉的摊主那里挑上一下,简单说我们的周边就是一个熟人办事的大圈,我们都是圈中那普通一员。

细心发现,这些看上去和我们生活密切相关的事情,如果不找熟人,最多的不满意结果可能就是孩子上了一个普通的学校,装修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等等,当然,这也只是个假设。

不过有一点可以形成一致的共识,那就是这些事情如果不找熟人自己来进行操作,后面多少还有重起炉灶的时机。然而,有件事情却有所不同,这便是找医生看病,因为生命只有一次,几乎所有的人都觉得,如果不这样做的话,就是把自己和家人的健康交给了看不见的命运之手,这可不是开玩笑的事情。由此看来,找熟人看病是板上钉钉的必经途径了。

事实上真的如此么?

No,至少笔者不这么认为,尽管找熟人看病有时候看上去似乎很方便。医疗绝对不是这么简单的事情,也不是找了熟人就轻而易举,更不会兑现包你痊愈的承诺。下面几点可供大家商榷。

第一点, 从医者仁心的角度看,没有必要。

学医的人,无论他学的是临床医学还是基础医学或者预防医学,进了校门的第一课首先就是学习著名的希波克拉底誓言。该誓言历经风雨,最新修正版本目前是这样的:"我正式宣誓:把我的一生奉献给人类;我将首先考虑病人的健康和幸福;我将尊重病人的自主权和尊严;我要保持对人类生命的最大尊重;我不会考虑病人的年龄、疾病或残疾,信条,民族起源、性别、国籍、政治信仰、种族、性取向、社会地位,或任何其他因素;我将保守病人的秘密,即使病人已经死亡;我将用良知和尊严,按照良好的医疗规范来践行我的职业;我将继承医学职业的荣誉和崇高的传统;我将给予我的老师、同事和学生应有的尊重和感激之情;我将分享我的医学知识,造福患者和推动医疗进步;我将重视自己的健康,生活和能力,以提供最高水准的医疗;我不会用我的医学知识去违反人权和公民自由,即使受到威胁;我庄严地、自主地、光荣地做出这些承诺"。

誓言内容看上去很多,也比较复杂,但是大致的含义很清楚,就是谈一个学医者的医德良知。医生是一个很崇高的职业,说它崇高,不是说医生的社会地位高收入也有保障,而是说它的特殊性在于它的目标对象是活生生的人类(这个地球上最宝贵的财富)的生命健康。

如果你真深入到医务人员的内心深处,你会体会到他们最有成就感的时候绝对不是你所想象的收取红包、回扣、提成之类阴暗的画面,而是如下种种景象:超声室几位年轻医生用各种探头加上各种体位的探测,终于在一个全身黄疸的病人的动态图像中找到了胰腺头部的肿瘤特征;外科技术小组在对一个疑似肠梗阻病人急诊手术后方才发现是一个不典型的美克尔憩室;心内科一位老专家在众多听诊杂音中意外的听到了舒张期奔马律……

所以可以拍着胸脯说这句话,绝大多数的医生不会因为病人托了关系找了熟人就给予非常特殊的照顾,也不会因为病人素不相识就降低医疗服务的档次和步骤,绝对不要迷信诸如不找熟人就会遇见故意在你尚未缝合好的伤口里少拿块纱布的医生此类谣言。

笔者不否认有少部分人格档次低的医生会看人看脸再看病还伸手,但是对于有良知的大多数医生而言,医者仁心,能够把病人确诊并治愈本身就是医生最大的荣耀,请务必相信他必会尽心尽力,与彼此是否相熟真的没有必然联系。

看病一定要找熟人么?未必

第二点,熟人的身份分析大概率事件是增加就医成本,甚至延误就诊。

找熟人看病,还有两种情形。第一种是直接方式,也就是找熟悉的医护人员,有时候也可能是后勤、药剂师等医院其他人员。第二种是间接方式,虽然和医生不熟悉,但是有各种所谓的关系可以利用,也就是中间介绍人串联。如果是前者可能还稍微好些,起码交流无障碍,说白了就是花个直接人情;如果是后者就有点绕圈子,这个还是主流,因为毕竟大多数人并没有直接的名医资源,因此通过他人再介绍,一是可能还要给介绍人一定补偿增加就医成本(当然也不排除是纯人情),二是拐弯抹角医生也是听介绍人诉说并不一定真正了解你的病情,有时候反而会寻错科室,找错方向,延误就诊,就好比年轻女性小腹痛通过熟人直接找消化科主任结果最后还是个妇科问题,来回折腾弄得大家都尴尬,因此这些场外因素也最好提前考虑进去。话题再扯远点,如果病人运气足够好的话,甚至直接在医院大厅导医台分诊都不排除比这个有效果的可能性。

第三点,医学的复杂性使得找熟人有时候可能会引发医疗纠纷等棘手问题。

如今的医患矛盾是医疗过程中的一个大问题,由于当前医学的局限性,很多疾病并不能够在初期阶段就能获得确诊,甚至还会误诊。

而且,治疗效果也和病人自身的特殊情况密切相关,所以到底病人的预后会怎么样,医生很难作出精确的判断,只能随着诊疗的过程进行预估。因此,从病人踏进医院大门的时候,规范诊疗就是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无论是谁,看病都要挂号,就诊都要记录,检查都要单子,开药都要处方,这些都是诊治流程之内的事情。不过,有时候熟人看病,或是无意或是贪图方便,做个心电图、超声检查之类的,大家都是熟人也就马马虎虎算了也不收钱了。

那好,如果真的是正常还好说,如果有什么问题没有检查出来,不光对于病人来说有苦难言,对于找的熟人而言也大丢颜面。如果只是个小结石之类的没查出来问题还不是那么糟糕,万一有什么大纰漏,那就不是简单的面子问题了。更有甚者,有的医生抹不下熟人的脸面,怀着帮忙的好心,还会在门诊直接开展一些小手术,出了差错咋办?病人还有家属那时候可不会顾上什么熟人不熟人的,该走什么程序解决就走什么程序,没有规范的医疗过程佐证,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不是没来由找来的麻烦事儿么?

第四点,行业的特殊性如此这般也会增加医生的额外负担。

大家都知道医生这个行业一向是繁忙工作的模范,从早上查房到中午换班,从门诊看病到手术操作,只要是在医院工作过的人都知道其中的艰辛。有的特殊科室像急诊外科或者ICU,医生甚至在家里休息都不得安宁,总是会担心自己刚做过手术的病人出什么意外,饭吃不香觉睡不好。

所以对于医生来说,难得的业余休闲时间是非常宝贵的。如果各类熟人无论什么毛病都通过QQ、微信、短信长篇大论地讨论或者直接带病人登门拜访,本身对医生来说就是很麻烦的事情,这样的情形如是偶尔还可以接受,长期以往肯定是不合适宜的。即使在医院,医生处理门诊挂号和病房住院的病人也已经是疲惫不堪,很难说有更多的精力来应付熟人拜访。

所以说找熟人看病,也需要掂量一下自己的人情关系,不要站在自己独立的角度看问题。

我们找医生看病,最主要的目的是为了解决苦痛,如果给医生带来莫名的烦恼,相信也不是每个就诊者愿意看到的,就好比一个考生绝对不愿意阅卷老师带着情绪来给你批改高考试卷一个道理。寻医看病不是一锤子买卖,要知道很多疾病不是一次就完全解决问题的,这次你觉得方便了,下次还能老于此道么?这个时候就需要运用大智慧了,有很多老病号到最后和医生成为莫逆之交就是很好的例子,开始看病的时候他们并不与医生相熟。

第五点,从医疗全局环境看,找熟人看病对营造公平的医疗环境有不利影响,对促进医疗体制的改革有消极作用。

正如希波克拉底誓言中所描述的,医生应该考虑的是疾病本身,不应该考虑病人其他与疾病无关的自身条件,例如贫富美丑等等。

如果极力倡导找熟人看病,又被少数同行默许的话,那么某些弱势群体,例如从偏远地带或者贫困区域前来看病的病人,很可能在同等就医条件下享受不到他们应该享有的服务:例如,大家都是在同等条件下挂的号,结果熟人带进来一插队使得自己看病的时间被拖延;明明提前住院病情也重,因为没有床位只好加床,可是等到其他床位空出来了却被所谓的熟人捷足先登……你也找熟人,他也找熟人,知名度高的医生整日被所谓的熟人圈包围,不管医生是不是内心乐意这样,起码预先安排好的门诊和手术时间会因此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本来应该面向大众化的医疗服务也会大打折扣。

而且,这也会大大挫伤其他普通医生的工作积极性和自尊心,不利于他们的自身成长,也无助于医院内部的团结合作。还有人说现在是市场化经济时代,能够通过熟人关系找到名医看病也是个人的本事能力体现,然而西方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都是以优先保障底层人士的医疗权作为起码的道德准则之一,找熟人看病希望能得到便利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咱们社会主义国家在这方面不说领先,起码也不能落后太多吧。

笔者并不否认某些时候找熟人看病可能会带来一些方便,不过凡事有利必有弊,综合考虑应是比较合情的办法。我们不必把寻医问药去和其他行业的内部便利作刻意对比,源自本心,自然就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