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如何評價曾國藩?

長沙秋秋


評價一個歷史人物我們既要客觀,又要辯證,既要從局部看,又要從全局看,這樣才能給出一個客觀公正的評價。

曾國藩,出生於一個農民家庭,祖上五六百年沒有一個秀才。直到其父親曾麟書四十三歲那年中了秀才,才算圓了曾家尷尬的科舉夢。曾國藩從十四歲到二十二歲,先後六次落榜未中秀才。從曾國藩、曾父、甚至曾祖父的學習成績我們可以看出,曾家沒有良好的遺傳基因,曾國藩天資不足,甚至可以說是愚鈍,他自己曾在日記中說自己是天賦太差,志向遠大但能力不副。


曾國藩二十九歲中了進士,開啟了自己的京官生涯。他立志要學做“聖人”,每日楷書寫日記,每日讀史十頁,每日記茶偶談一則。他嚴格要求自己戒菸、戒色,立誓夜不出門,不與人吵架。通過加強自我管理,潛心研究理學,先後兩次參加翰林大考,都取得了二甲以上的成績,在仕途上取得了很大的進步,。1840年他是翰林院檢討,1849年已經升為禮部右侍郎,十年七遷,連越十級。

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曾國藩天生愚鈍不是一位“玉”,但他絕對是一位勤學的典範。

任禮部落侍郎後,曾國藩幹勁十足,深得道光喜愛,部裡工作安排的井井有條。但是時間長了曾國藩感覺當了部長才知道自己官小,一天到晚忙的都是例行公事,對國家大政絲毫無補,偶爾提點革新主張,被大學士們棄置一旁,根本不予考慮。所以曾國藩很痛恨這種混沌的官場風氣。就在不耐煩的時候,道光去世了,咸豐登基,曾國藩想在新皇帝身上做點文章,先是寫了《應詔陳言疏》,指出國家當然存在的問題,深得咸豐認同,還表揚了他。曾國藩感覺新皇帝是位明主,想趁熱打鐵又寫了幾個關於革新的摺子,但沒有得到咸豐的回應,曾國藩漸漸感覺咸豐並非自己想象的那樣英明,就又寫了一道驚世駭俗的《敬陳聖德三端預防流弊疏》,主要內容是批評咸豐糊塗、務虛、剛愎自用等毛病。咸豐看完很生氣,要收拾他,還要有人求情才免於受罰,但是這道摺子徹底得罪了咸豐帝,同時也得罪了官場上的一些大佬。政治上的不得志,讓曾國藩漸生去意,自己感到身居二品已經光宗耀主,使命已經超額完成,也該告老還鄉了,恰咸豐二年皇帝派他去江西擔任主考,途中又逢曾母去世,於是他結束了自己的京官生涯,回到湖南老家丁憂。後來太平天國運動搞得全國匪患不斷,咸豐讓曾國藩辦團練,他很掙扎但還是決定出山為國家效力。

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曾國藩雖然也有小富即安的心態,但從冒死進諫咸豐到出山組建湘軍再到處理天津教案,他始終心繫家國。

曾國藩組建湘軍,遇到了很多困難,在長沙剿匪既得罪土匪又得罪官員,人送外號“曾剃頭”,差點喪命長沙。眼看長沙呆不下,就前往衡陽,著手創辦湘軍,在籌措軍餉上四處碰壁。咸豐三年湘軍剛剛有些雛形,皇帝就催促曾國藩北上增援湖北,但這是湘軍根本不具備作戰能力,去了等於以卵擊石。皇帝三次下令,曾國藩拒不出兵,再一次得罪了咸豐。後來曾國藩的湘軍靖港小挫,湘潭大捷,長沙解圍打了幾次漂亮仗,自己的部署分分升官加爵,但他還只是禮部侍郎,沒有實權,這也讓曾國藩感到咸豐對他是多麼的不放心。同治三年,曾國荃攻陷金陵,他急於邀功,第一時間把消息報告慈禧。但慈禧太后非但沒有表揚他,卻責罵他沒有親自指揮,並追問太平天國財富下落。這再一次讓曾國藩感受到,清政府對他的猜忌之深。平定太平天國後,曾國藩居首功,被封一等毅勇侯,可他卻安排攻城第一將領自己弟弟曾國荃辭職返鄉,用自剪羽毛的方式讓清政府對他放心。


精衛填海,杜鵑泣山。雖然曾國藩始終不得清政府的信任,但他絕對是平定太平天國的最大功臣。

曾國藩的一生善於交際,愛才如命,府中幕僚最多是數百人。他在識人用人方面眼光獨到。保舉的李鴻章是晚清的重臣,保舉的左宗棠戰功赫赫,手下的隆阿齊和鮑超都是一代名將。雖然曾國藩與沈葆楨、左宗棠、李鴻章在政見上都有摩擦,但曾國藩始終能夠做到胸懷寬廣不計前嫌。尤其是與左宗棠之間,他更是做到了以德報怨。曾國藩去世左宗棠在西北前線派人送來一副輓聯:謀國之忠,知人之明,自愧不如元輔。同心若金,攻錯若石,相期不負平生。由衷的承認自己不如曾國藩。

知人善用,惜財如命。雖然他們以怨報德,但曾國藩始終胸懷寬廣,容人容短。

曾國藩的一生幹了幾件大事,組建湘軍,平定太平天國,開辦洋務,處理天津教案,有人說他是晚清的領航者,有人罵他是賣國賊。我感覺讚美他的人都是能夠站在很高的高度去評價歷史的人,相反批評他的人是狹隘和侷限的。


曾國藩治學嚴謹,他身上的儒學精神有活力有彈性,他是一名純粹的學者,所以後人稱其“文正”。

曾藩做官成功,他善於進退,出將入相,歷史上有如此功績又全身而退功德圓滿的人屈指可數。

曾國藩做人堅韌,他天生愚鈍,但廣交好友,他歷經磨難,但越挫越勇,他遭人猜忌,但胸懷寬廣。

立功、立德、立言他都做到了,所以曾國藩是晚清第一臣。


文化史中來


曾國藩可以講是“晚清中興四臣”裡水平人品能力最高的一位。

論忠誠,在那個時代,堅定不移的維護當時的中央政府,支持慈禧、支持奕訢,忠心不二。

論軍事,率先組建地方軍團湘軍,嚴肅軍紀,開闢新軍,鎮壓叛匪,追擊捻軍,剿滅禍國的太平天國。

論政治,新辦洋務,學習西方,主張不能盲目排外,學習先進的科學技術。

論文化,曾國藩在學術文學上均由成就,尤其是在書法領域上有著卓越的成就。

論教育,曾國藩對子女的教育確實成就非凡,可謂是曾家子女各個有本事,長之曾紀澤,著名的外交家,在伊犁收復中有很大貢獻,次子曾紀鴻,晚清著名的數學家,次女曾紀芬在商業有著卓越成就,孫女曾憲植是葉帥之妻。

論生計,為人低調,不貪權勢,在人生達到最高點的時候,主動解散自己的武裝,離開中央,保全家族。

雖然曾國藩一生手段強硬,殺人無數,但是作為軍事統帥,殺人也是沒有辦法。


曹老師xixi


如果用一個字來總結曾國藩的一生,非“笨”字莫屬,用他自己的話:

這一輩子走的路都是窄路,讀笨書、打笨仗、想笨法。

然而,物極必反,窄到極致就是寬,笨到極致就是聰明。所以,笨,雖然給他帶來了麻煩,但也成就了他!


笨,分兩種,一種是懶惰導致的笨,一種是基因導致的笨,曾國藩顯然是後者。

老曾家的遺傳基因真心不怎麼樣。

曾國藩的老爸曾麟書,十幾歲進考場,整整考了16年,頭髮都白了,卻連個秀才都沒考中。以至於曾國藩長大了後,爺倆一起進考場、一起落榜,然後再考、再落榜……

曾國藩的叔叔曾驥雲,考了一輩子的試,卻連個秀才都沒考中,當了一輩子的“老童生”。

等到了曾國藩,虛歲不到5歲就開了蒙,不到8歲就讀完了四書五經,9歲就開始學作八股文,剛滿14歲他老爸就帶他到縣衙的禮房報名參考……

然而,即便如此,他還是沒逃脫他老爸的噩夢:年年考,年年落榜。

第六次,不但不但落榜,還被學臺給“懸牌批責”,當成反面教材給掛了出來,主考官廖某評價他的文章是“文理欠通”的典型。

要知道,在當時“文理欠通” 可是相當嚴重的評價,就這樣,曾國藩就這樣在全省“出了名”:

餘生平吃數大塹……第一次壬辰年(道光十二年)發佾生,學臺懸牌,責其文理之淺。

雖然基因不夠優秀,但老曾家自曾國藩爺爺輩起,就有一個非常優良的品質:堅持。

在他們家,被困哪擊倒是一件非常恥辱的事:

吾家祖父教人,亦以懦弱無剛四字為大恥,故男兒自立,必須有倔強之氣。

老爸曾麟書雖然持續性落榜,被同鄉嘲笑,但依舊堅持場場不落,最早到最晚出。終於再43歲那年,考中了秀才,成為曾家五六百年裡的第一個秀才:

五六百載,曾無人與於科目秀才之列。至是乃若創穫。

曾國藩則是,在被批“文理欠通”的第二年,給自己取了個“滌生”的號,也就是洗去過去的失敗,重新發奮努力的意思:

滌者,取滌其舊染之汙也;生者,取明袁了凡之言“從前種種,譬如昨日死,以後種種,譬如今日生也”。

皇天不負有心人,第七次趕考,曾國藩終於考上了秀才,比他爸整整早了20年。

雖然過程極為艱辛,但也正是由於他多年紮實的基礎功,導致之後的趕考生涯都異常順利。中了秀才第二年,曾國藩就中了舉人,隨後過了三年中了進士。


不但如此,縱觀曾國藩的一生,可以用四個字來形容:因笨得福。

曾國藩進入仕途後,一手建立了以打勝仗而著稱的湘軍。要知道,當時湘軍的敵人太平軍作戰是非常有謀略的,張德堅在《賊情彙纂》中就評價他們說:

山川形勢,頗能諳習。雖不讀書,罔知兵法,然皆背譎詐機警,逞其毒焰,竟能成燎原之勢者,蓋盜亦有道也。

不但如此,太平軍還熟讀《三國演義》,極其擅長打游擊戰和製造聲勢:

與此賊戰有兩難御者:一則以多人張虛聲,紅衣黃旗漫山彌谷,動輒二萬三四萬不等,季洪嶽州之敗,梧岡樟樹之挫,皆為人多所震眩也;一則以久戰伺暇隙,我進則彼退,我退則彼又進,頑鈍詭詐,揉來揉去,若生手遇之,或有破綻可伺,則彼必乘隙而入,次青在撫州諸戰是也。二者皆難於拒御。

然而,在曾國藩的湘軍面前,太平軍卻不堪一擊,連連戰敗。為什麼湘軍會如此厲害呢?主要原因在於它的戰術:結硬寨、打呆仗。

一個“硬”,一個“呆”,就看出來這個戰術非常有曾國藩特色。

結硬寨

湘軍非常重視紮營,通常是行半天軍,扎半天營。不但如此,不管當天軍隊有多累,曾國藩都會讓他們再環繞營地挖出兩條深溝,然後再沿著深溝建兩道高牆,把軍隊給保護起來。

溝和牆都有具體的規格要求:

作壕之法,外內重設,外壕廣六尺,深八尺,內壕半之。
作牆如城,其高七尺,其厚六尺,子牆半之。

等到這兩個修好之後,還把軍隊分成三組,輪著站崗,在軍隊內部叫“戰牆子”。

這種做法相當勞神,因為無論是挖坑還是修牆,都是非常累得事情。所以,後來李鴻章到湘軍進修的時候,對這個做法不是一般的鄙視:

吾以為湘軍有異術也,今而知其術之無他,惟聞寇至而站牆子耳。

曾國藩為什麼要用這種勞人又費神的方法呢?

因為在之前,湘軍打仗經驗不多,曾被太平軍搞過突襲,損失慘重。於是,曾國藩總結經驗,才想出這麼個方法。也正是這個笨方法,讓太平軍的偷襲不再有效。

打呆仗

曾國藩打仗,不主動出擊,誘惑敵人來攻擊後,等敵人漏出破綻後,再後發制人:

兩人持矛格鬥,先動手戳第一下者為客,後動手即格開而戮者為主。

湘軍引以為傲的戰術,說白了,就是“笨人戰術”,而曾國藩就是靠著把“笨”做到極致,才壓倒性地打敗了不可一世的太平軍。


做笨人不難,但做一個有能力的“笨人”,難度是非常高的。

要知道,很多笨人笨在“笨而不覺其笨”,或者是雖然自知但難自救。慶幸的是,這兩點曾國藩都避開了,但仍然還有兩個方面需要克服:

一方面,他們需要極強的忍耐力和心態去忍受別人的冷嘲熱諷。

當年,曾國藩和父親因為連連落榜而遭到同鄉嘲諷:除非他們家祖墳冒青煙,不然怎麼折騰也沒用。

後來入仕途,曾國藩又被同行左宗棠嘲笑:

此公才短氣矜, 終非平賊之人。曾老亦庸闇可惱, 無如之何也。滌公兵事終鮮悟處,左右亦 太無人。

另一方面,天資不夠好,要想取得一樣的成就,就必須要比別人付出更多倍的努力。

從5歲開始,曾國藩每天都堅持讀書學習,在家書《稟父母》中他曾寫道:

近因體起日強,每天發奮用功,早起溫經,早飯後讀二十三史,下半日閱詩、古文。每日共可看書八十頁,皆過筆圈點。

他還把“勤”字當做人生的第一要義,他認為:

勤則興,懶則敗,一定之理。

不但嚴格要求自己,對於家族中的晚輩,更是嚴格要求:

人敗,離不得個“逸”字;

天下百病,生於懶也。

甚至,為了說明這個道理,還專門寫了一篇“習勞則神欽”的宏論。

此外,據李鴻章回憶:

我老師(曾國藩)實在厲害,從前我在他大本營中,從他辦事他每天一早起來,六點鐘就吃早飯, 我貪睡總趕不上,他偏要等我一同上桌,我沒法只得勉強趕起,胡亂盥洗,朦朣前去過卯,真受 不了。迨日久勉強慣了,習以為常,也漸覺不甚吃苦。所以我後來自己辦事,亦能起早,才知道 受益不盡,這都是我老師造就出來的。

點點小事,都證明曾國藩對於“勤”的堅持。


一件事,堅持一段時間簡單,但堅持一輩子卻鮮有人能做到。但曾國藩做到了,所以他成為了幾百年來為數不多的超級偶像。


德叔講電影


長期以來,歷史教科書對歷史人物的評價所秉持的觀點不唯物也不唯實,而是唯階級成分論。曾國藩被定義為地主階級的代言人,對其口誅筆伐自然是難免的,這使得曾國藩這個近代人物的形象變得汙損不堪,而隨著時代的變遷,尤其是近三十年來關於曾國藩翻案論著的不斷湧現,此人形象似與教科書形象相悖,反倒令廣大民眾覺得其形象更加模糊不清了。因此,正確評價很重要!

要想客觀評價曾國藩,就存在一個始終繞不過去的坎:太平天國運動的評價問題,甚至於農民起義的評價問題。教科書上的觀點是凡是農民起義都是好的,即為反抗地主階級的政治壓迫與經濟剝削,農民起來進行武裝鬥爭。客觀地說,農民起義是專制的既得利益集團和民間社會矛盾的反映,而不是所謂的農民階級反對地主階級的鬥爭。農民起義的根本目的是為了使自己免於被剝削和被壓迫,進而去剝削和壓迫別人,終極願望是成為新晉地主!農民起義只是改朝換代的手段,不可能成為推動社會進步的動力。不看清楚這一點,就不可能對曾國藩做出客觀評價。

評價一個人,不但要聽其言,觀其行,更要放在歷史長河中綜合評價。

曾國藩拿著政府的俸祿,為朝廷辦事,有錯嗎?反過來說曾國藩如果拿錢不忠於職守,反倒受稱頌,那公理何在?

曾國藩很識時務,和所有愛國的中國人一樣,曾國藩憎恨列強侵略,但在辦理洋務的時候,曾國藩委屈求全的時候多,因為他知道光憎恨是沒有用的,當務之急是保住和局,和平崛起。 主戰即愛國的憤青思維是於事無補的。

林則徐號稱睜眼看世界的第一人,曾國藩是中國近代化事業的第一個踐行者。他主張學習西方,又極其強調自力更生,近代第一批留學生就是他送出去的。紀念詹天佑莫忘曾國藩!

曾國藩一直強調軍隊要愛民。但是,對那些支持太平天國、反對朝廷的百姓,曾國藩心狠手辣,多有屠殺,被稱為曾剃頭,在當時的情況下,要守住長沙,不那樣做,能有更好的辦法麼?正因如此,史學家才對其有內聖外王的評價,否則只是書生罷了。

很多人認為曾國藩鎮壓太平天國一事,很難說是好事還是壞事。其實是非很容易辨別,有人說太平天國有反封建反侵略的一面,簡直胡扯,分封了兩千多個王的天國反的哪門子封建?與其說是它反侵略不如說是侵略反它,把基督教篡改成邪教,褻瀆上帝,洋鬼子不收拾它才是怪事。這個政權摧毀傳統文化,又腐敗透頂,不把它鎮壓下去才是罪過!

曾國藩是近代史上一大重要人物,其一生立功、立言、立德,可謂三功齊全,被稱為中國歷史上“最後一位大儒”可謂名副其實。

古聖人云,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曾國藩布衣子弟,以讀書人的身份而至如此境界,可謂三百年之少有,罕能比肩。


滾蛋吧豬隊友


對於曾國藩,有說他是爭議之人,有說他是清代聖人。曾國藩究竟是什麼樣的人呢?歷史界小白,資質不高,水平有限。帶大家瞭解一下曾國藩,管中窺豹。

堅韌勤奮

《論語·先進篇》:柴也愚,參也魯(魯鈍),師也闢,由也喭。


參即曾參。傳說曾國藩是曾參的n世孫,可能是後世的附會,增加曾國藩的傳奇性。故曾國藩是不是曾參的後人,存疑待考。曾參的“魯”,曾國藩是有的。


曾氏像許多耕讀家庭一樣,家有餘糧,便選擇一個“書種”,通過科舉進入官場,光耀門楣。曾國藩資質一般,參加了兩次童試,前後歷時7年,考取秀才的功名。


之後順利中舉,考了三次進士。一次名落孫山,第二次是恩科,是慶祝道光朝的皇太后生日所開設的,依然落榜。直至第三次,雖上榜,成績不理想,賜“同進士”出身,所謂的“同進士”是說水準夠不上進士,約等於進士的意思。


可想而知,從1826年,15歲第一次參加童試,直至1838年27歲上榜,賜“同進士”。曾國藩在科舉之路上,可謂是踉踉蹌蹌,每一次的落榜,是信心上的打擊,但每一次又從“心”開始,越挫越勇,箇中艱辛與辛酸不足為外人所知,天道酬勤,加上貴人,道光重臣穆彰阿的扶持,終於在道光皇帝殿試中,脫穎而出,授予翰林院庶吉士,進入高級幹部培訓班。


凡人一個

《論語·陽貨篇》子曰:“居,吾語女。好仁不好學,其蔽也愚(愚昧上當);好知不好學,其蔽也蕩(空談);好信不好學,其蔽也賊(傷害);好直不好學,其蔽也絞(刻薄);好勇不好學,其蔽也亂(胡作非為);好剛不好學,其蔽也狂(狂妄)。”

闡述瞭如果不善加學習,仁、知、信、直、勇、剛六種品格,可能造成的愚、蕩、賊、絞、亂、狂六種弊端。


放在曾國藩的身上,甚是明顯。130年多過去了,功成名就,斯人已矣。回望曾國藩的過往,輕信長沙鄉紳報告太平軍情報。加上虛榮心作祟,想過把打仗的癮,擅自改變頭天既定方針,進攻靖港,被打得灰頭土臉,是為好剛。


1855年,兩軍水上對峙,湘軍以大船為主,實力佔優,曾國藩為太把太平軍當回事,顯然主帥的行為影響到了整個湘軍。太平軍以小船為主,機動性佔優(大船不好掉頭),藉助地理上優勢,在湖口(鄱陽湖與長江交匯處)將湘軍一分為二,加上風勢,火燒湘軍。是為好勇。

1860年,曾國藩代理兩江總督,朝廷是希望其收復蘇州、常州,挽救岌岌可危的江南時局。曾國藩選擇在易於被攻擊的祁門駐軍,靠近戰場的前沿,擺出救援蘇州、常州的姿態。不想,遭遇太平軍三路“圍毆”,此時曾國藩手下只有2000左右老弱殘兵。太平軍英王李秀成部最近,離清軍只有80裡,曾國藩連遺書都準備好了。戲劇性的是李秀成並不知道,曾國藩在祁門,是為好智。


曾國藩家書

主要收錄了與父輩、子女以及諸位弟弟的信件,體現了曾國藩一生的學思所得。


臨終前,為子孫留下了,四條為人處世準則:一曰慎獨則心安,二曰主敬則身強,三曰求仁則人悅,四曰習勞則神欽。


次子曾紀澤沒有辜負曾國藩的期許,按照父親曾國藩的人生心得,成長為大清的股肱之臣。


守孝後,出使英法,擔任駐英法公使,學習和考察西歐社會制度與商業運作,供朝廷改良社會做參考,為清朝定製的鐵甲艦竭盡所能。


1864年,在長達一年的談判上,曾紀澤據理力爭,以付出400萬盧布的代價,收回了被沙俄佔領了兩萬多平方公里的土地,贏得國內的一片讚譽,也贏得列強的尊重。



後記:

像許多人一樣,曾國藩都會有好剛、好勇,好智等缺點,但為何曾國藩又被奉為聖人呢?曾國藩是儒家的信徒,用日記的形式,“吾日三省吾身”,反省自己的所作所為,定下了二元論:不是君子,便是禽獸。無論從言行還是內心,作出檢討,標準嚴苛,身體力行,這是思的方面。


曾國藩忙於政務和軍務,但沒有放鬆讀書,範圍極廣,《資治通鑑》、《史記》、《韓愈全集》、《漢書》、《莊子》、《古文辭類撰》,連《麻衣相術》這類雜書都有所涉獵。左宗棠開始有點鄙視他太愚笨,後面又不得不佩服:“誰要是能學好滌生(曾國藩的號)的讀書方法,一定會大有成就。”這是學的方面。


《論語》又云: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曾國藩以驚人的毅力,很好地處理了學、思之間的平衡,終使一個平凡人成為了聖人,讓儒家的“魂”,藉由“曾國藩”這個肉身,得以彰顯。


各位看官,不知道您,怎麼看?


沒有功勞也有苦勞 沒有苦勞也有疲勞 點個讚唄^_^


公子霜塵


如果要評價曾國藩的話,在這裡估計說不清道不明,評價他並非一兩本書能說的清楚的。

毫無疑問,曾國藩是中國近代影響力最大的人物。他在政治、軍事、思想上取得的成就,以及為後世帶來的影響。直到百年後的今天,依舊為我們受用。

毛主席曾說過說,放眼中國近代,他只佩服曾國藩一人。蔣介石也將曾國藩視為自己終生的導師,他將《曾文正公全集》擺在床頭,隨時翻閱,他還督促蔣經國要認真學習。

曾國藩中國封建歷史上 “睜眼看世界” 並積極實踐的第一人,創建了中國的第一批輪船,建立了第一所秉公學堂,可以說曾國藩是中國近代化建設的開拓者。

不得不說曾國藩是一個資質平庸的人,但他志向遠大、有自己獨特的性格、超強的意志,用自己的勤奮填補自己的笨拙,曾國藩天天寫日記反省自己,一生中幾乎沒有一天不監視自己,修煉自己。在他的家書中和日記中,有很多方法太多值得我們借鑑學習,而且可操作性很高。

如今,你我,又有幾個人堅持寫日記?

他待人謙恕豁達大度,一生朋友很多,甚至受到對手們的尊重。埋頭苦幹,不論遭受多大打擊,都不灰心喪氣,而能再接再厲,所謂屢敗屢戰。他取得的成就卻另後世瞻仰。曾國藩可以說是我們這些資質平庸人的楷模。

我在這裡並不是吹捧曾國藩,而是實事求是,你我敢不敢說我現在取得的成就超越了曾國藩?沒有吧?沒有的話就要向他學習。

當然人無完人,更何況是曾國藩,“曾剃頭呢”。

凡是客觀的去評價一個人的功與過,看清他身上的優點學習他身上的優點,摒棄他身上的缺點。

我是非小魚,希望我的回答能給您帶來幫助。


非小魚


曾國藩是現代人眼中的名副其實的歷史名人,他雖身為人臣,但名聲對我們現代人來講,很大程度上超出了一些皇帝。

清代晚期到民國,新中國,對曾國藩的評價實在太多,學者們站在自己不同的認知立場上說的都很有道理。我就不一一舉例子了。

這裡,我跟大家分享一下我對曾國藩的看法。曾國藩是湖南湘鄉荷葉塘都人,據說是孔子弟子曾參的後人,生活在一個半耕半讀的普通家庭。祖父曾玉屏早年不務農也,不愛讀書,過了一段風流生活,中年後浪子回頭。曾玉屏的兒子曾麟書是個非常聽話的好孩子,也是一個非常好學的好孩子,但是先天愚鈍,考了很多年科舉勉強中了一個秀才。他的兒子便是曾國藩。

國藩大人家裡有一個特點,那就是為人真誠、善良。在這樣一個家境下長大的孩子自然不會心術不正。

曾國藩深受父親好學精神的影響,自小就刻苦學習,為了光宗耀祖去考官。他的成功和最後建立地主武裝鎮壓太平天國,都跟他堅韌不拔的精神和意志力關係很大。

北宋蘇軾說過:“古之立大事者,亦必有堅韌不拔之志。”而曾國藩堅韌不拔的精神是值得我們任何時代的人去學習的。在朝廷當官,修身養性,堅持每天寫日記,在軍營裡還要寫家信關心家裡子弟的學習和田裡莊稼。

朝廷國庫虧空,他創辦地主武裝,軍餉全部依靠自己籌,這種難度之大可想而知。但他並沒有因為這些而放棄對皇帝對朝廷的忠心。

可以說曾國藩是把中國傳統的儒學發揮到了極致的一個人,用堅韌的精神維護孔孟之道。

清咸豐四年,曾國藩率兵出征時寫了一篇《討粵匪檄》,足以看出他對儒家道德的尊崇,選文如下:

“自唐虞三代以來,歷世聖人扶持名教,敦敘人倫,君臣、父子、上下、尊卑,秩然如冠履之不可倒置。(洪秀全)舉中國數千年禮義人倫詩書典則,一旦掃地蕩盡。此豈獨我大清之變,乃開闢以來名教之奇變,我孔子孟子之所痛哭於九原,凡讀書識字者,又烏可袖手安坐,不思一為之所也?”

對於曾國藩要說的實在太多,限於篇幅,我就說這麼一點,謝謝大家指出不足。


子衿讀歷史


曾國藩是晚清的知名人士,他不但博學多才,而且還建立了湘軍,消滅了不可一世的太平軍。是讓清廷得已延續的最大功臣,因而青史留名。

然而,關於曾國藩是清官還是貪官,後人卻存在很大的爭議,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呢?原因很簡單:曾家太富有了。

據史料記載,曾家共有10做豪宅別墅,包括:富厚堂、白玉堂、黃金堂、大夫第(、萬宜堂、修善堂、有恆堂、華祝堂、文吉堂等,其中最豪的就是大夫第,佔地13萬平方米,裡邊包括公園、池子各種建築應有盡有。因為這棟豪宅過於寬大,很多人甚至誤認為這是當地廟宇。

除了擁有超級房產外,曾家還有萬畝良田,要知道,曾國藩的爺爺和父親雖然也是富裕的地主,但田地也不過100多畝,而到了曾國藩手上竟然有上萬畝,可見家族資金的雄厚。

曾家有如此多“來路不明”的家產,後人懷疑是曾國藩利用手上權力貪腐所致也就不足奇了。

然而,事實並非如此。曾國藩是個清正廉潔之人,他在做京為官時,工資才125兩,相當於我們現在的人民幣25000元,這樣的工資對於一個“廳級”幹部來說,顯然是低得可憐了。

因為是在北京生活,這樣的工資連他的基本生活都難以維持。對此,曾國藩只好找親友借錢度日。後來,因為“功績”,他獲得一筆1600兩白銀的獎金,才得已還清了債務,並勉強度日。兩年後,這筆錢用完後,他只好又開始借錢度日。

曾國藩在京城當了12年的官,最後離開時不僅身無分文,還欠了1000多兩銀子,這些債務直到他當兩江總督時才還清。

曾國藩擔任兩江總督後,收入大幅提高,一年可以收穫二十萬兩銀子,然而,其中曾國藩管理自己湘軍的開支就得六萬多兩,而各種應酬又要幾萬,也就所剩無幾了。

曾國藩在任期間,並沒有同流合汙,根本沒有“灰色收入”。

曾國藩能做到坦坦蕩蕩做人,清清白白做事,但他的弟弟曾國荃卻完全相反。

曾國藩成立湘軍之後,就把曾國荃以及另外兩個弟弟曾國華、曾國葆一起叫去管理湘軍,做個小軍官,只留下二弟曾國潢“守家”。

然而,戰爭是無情地,在數年的征戰中,只有曾國荃成了“倖存者”。 曾國荃性格與曾國藩截然相反,曾國藩敏感謹慎,曾國荃大膽放肆,做事高調、做人也高調。

曾國荃剛參加湘軍帶領湘軍取得第一次勝利的時候,就和部下一起進城搶奪財物,結果被曾國藩進行了嚴厲批評。

咸豐七年後,曾國藩回家守孝後性情發生了改變,對弟弟曾國荃要求降低了。於是,曾國荃開始放開手腳做事,曾國荃“愛財如命,殺人如麻”而出名,他帶領軍隊也是這樣,作戰途中逃跑的士兵,一律殺之,戰爭勝利奪城之後搶之,也就是搶奪佔領城市的錢財。

後來,曾國荃攻克了安慶,他率部下進城搶奪錢財,後將財物送回家中給二哥曾國潢保管。

此後,每攻佔一個城市,曾國荃都會把搶奪的金銀送回家,並且在家裡買地建豪宅。

曾國荃做下讓天下人為之側目的事就是攻克太平軍首都天京後的“瘋狂行為”。他率士兵把所有值錢的東西搶奪一空,據悉,這種搶劫一直持續了一月有餘。之後,又進行了財產轉移,他把這些搶來的財物,從南京運到湖南,據悉,曾國荃竟然用數十艘船運了整整10天才運完。

可以說,天京一戰,曾國荃掙得盆滿缽滿。

太平天國滅亡後,朝廷對曾國藩兄弟很不放心,擔心他們有謀反之心。曾國藩當然知道功高震主這個道理,一方面開始裁軍,消除清廷對他的顧慮,另一方面他把曾國荃弄回湖南老家休息,這樣雙管齊下,最終保住了曾氏家族的性命和財產。

後來,曾國藩去世後,曾國荃再度出山,他接替曾國藩成為兩江總督,這一干就是七年,七年總薪酬達一百萬兩銀子以上。

曾國荃當年通過戰爭得來的“橫財”,再加上自己的俸祿獎金等,蓋10棟豪宅和買一萬畝地自然不在話。

總之,曾國藩是名副其實的大清官,而他的弟弟曾國荃則是胡作非為的大貪官。


飄雪樓主的歷史課


曾國藩被稱為最後一個聖人。

曾國藩天賦不好而且大器晚成,很多人在他身上都容易引起感情的共鳴,就像看到自己。也希望在他身上找到自己能夠成功的方法,所有這是這麼多人推崇他的原因。



也有人說曾國藩是庸人的楷模,庸人不是指最後的功績,而是起點:曾國藩是一個資質平庸的人。有一個流傳很廣的故事,說曾國藩小時候在家裡背書,小偷在樑上聽。小偷都會背了,曾國藩還沒背下來。但是聰明的賊從此湮沒無聞,曾國藩卻憑藉堅韌不拔的毅力走上了人生的巔峰。因為兵敗,他曾三次慘敗到想自殺,曾和普通人一樣不願意面對,但終究逐漸堅強起來,最後男兒到死心如鐵,已經是無畏無懼。最後慢慢的修煉成了一代聖人。


從曾國藩的經歷來看,他修身齊家,治軍治國,用一生的時間做到了三立,此番毅力和膽識令人激賞。

二十世紀,曾國藩有兩個著名的粉絲,一個學會了黨軍,一個學會了寫日記,後來的結果大家都看到了。

這大概向我們說明了一件事,現在對於曾國藩,我們最重要的是應該學習他的精神,而他的很多做法,在新時代已經無法奏效了,我們要選擇性的去學習,不能盲目都學,我們結合自身的情況,要學習對我們有用的,汲取精華,去其糟粕。


小夥子別放棄啊


曾國藩是近代史上的重要人物,也是爭議極大的人物,肯定他的人說他是“完人”、“中興名臣”,否定他的人說他是“劊子手”、“曾剃頭”,這個問題比較複雜,這次回答暫且不表,重點從他的“能力”方面做點分析,這就是“立功”和“立言”。

他的事功,主要是編練湘軍,平定太平天國運動。太平軍興,當時的八旗兵和綠營兵根本就打不了仗,遇到太平軍幾乎是一潰千里。而此時正丁憂在家的曾國藩被起復為團建大臣,以堅韌不拔的精神,編練出一支能打硬仗的湘軍,逐漸成為抵禦太平軍的主力部隊,並最終攻入天京。

毫無疑問,曾國藩是中國歷史上一流的軍事家,在與太平軍十來年的戰鬥中總結出了很多行之有效的帶兵練兵用兵方法,後來蔡鍔編寫了《曾胡治兵語錄》,對後世影響深遠。和另一位明朝“三不朽”都做的很好的王陽明相比,曾國藩事功更勝一籌。

不過曾國藩用兵過於強調穩紮穩打,從不弄險,扎硬寨,打呆仗,把風險降到最低。過猶不及,本來不打無把握之仗是對的,但是戰機稍縱即逝,如果過於拘泥,也會浪費機會。為此,左宗棠、胡林翼等都曾急得直跺腳。

再說“立言”,曾國藩無疑是大儒,但是這方面再和王陽明比較的話,他就要落下風了,他離著王陽明這種心學大師還是有差距的。他的主要影響還是修身養性上,影響最大的是“家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