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中國各大姓氏有哪些著名“祖訓”,你家的祖訓,知道嗎?

歷史好奇怪


自古以來,中國讀書人都有“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生活信條。如何使一個家族有良好的家風代代相傳,是士大夫們考慮的問題。因此,凡有名望的家族,其祖先都會撰寫訓誡家人、教育子弟的《家訓》作為傳承家族家風的衣缽。《家訓》在我國已有三千多年曆史,是中國傳統文化中有著積極意義的文化支脈。


中國古代流傳下來的家訓,許多已經成為經典,三千年前周公旦的《誡伯禽書》是我國的第一部《家訓》,之後有三國時期諸葛亮的《誡子書》,晉武帝司馬炎的《命子遷》,南北朝時期顏之推的《顏氏家訓》,唐朝李世民的《誡皇屬》,北宋包拯的《包拯家訓》、歐陽修的《誨學說》、袁採的《袁氏示範》,明末朱柏廬的《朱子家訓》,清代李毓秀的《弟子規》等等。在眾多的傳世《家訓》中,又以諸葛亮的《誡子書》,顏之推的《顏氏家訓》,朱柏廬的《朱子家訓》這三部最為後世熟知。

諸葛亮《戒子書》

今天很多人書房裡掛的“寧靜致遠”,就是出自諸葛亮《戒子書》中的“非澹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一句。

諸葛亮一生為國,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他為了蜀漢國家事業日夜操勞,顧不上親自教育兒子,於是寫了一封書信告誡兒子諸葛瞻。這就是流傳後世的《戒子書》。《戒子書》短短八十六字,寫出了諸葛亮對於兒子諸葛瞻在學習上的要求。全文雖字字珠璣,卻以“非澹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最為經典,成為後世讀書人的座右銘。

顏之推《顏氏家訓》

《顏氏家訓》是中華民族歷史上第一部真正稱為《家訓》的家訓,其內容豐富,體系宏大,也是一部學術著作。《顏氏家訓》流傳至今,它的主要刊本有宋淳熙七年(197年)台州公庫本,明萬曆甲戌(1574年)顏嗣慎刻本和程榮《漢魏叢書》本,清康熙五十八年(1719年)朱軾評點本、雍正二年(1724年)黃叔琳刻節鈔本、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盧文弨刻《抱經堂叢書》本、文津閣《四庫全書》本。今人王利器撰有《顏氏家訓集解》,並附各本序跋、顏氏傳及其全部佚文,迄今為止,最為完備。

《顏氏家訓》中有很多經典名句,如“婚姻勿貪勢家。”告誡後人在聯姻上不要貪圖對方的家族勢力,要看對方的家教和個人修養。“巧偽不如拙誠。”,意思是巧妙偽裝出來的虛假,不如順其自然的真誠;“父不慈則子不孝。”是說,如果父親不慈善,兒子就不會孝順。告誡人們,即使是父子關係,愛也是相互給予的,尊老必須愛幼,才能維繫父子之間的感情。《顏氏家訓》中的名句還有很多,恕不贅述。

《朱柏廬治家格言》

《朱子家訓》又名《朱子治家格言》、《朱柏廬治家格言》,是以家庭道德為主的啟蒙教材。《朱子家訓》僅525字,精闢地闡明瞭修身治家之道,是一篇家教名著。其中,許多內容繼承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優秀特點,比如尊敬師長,勤儉持家,鄰里和睦等,在今天仍然有現實意義。在本人看來,《朱子家訓》是距我們最近的古代家訓經典著作,以樸素的語言闡述樸素的治家思想。其中關於勤儉持家,勿求奢華的思想理念最為突出。

其中的“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半絲半縷恆念物力維艱。”“宜未雨而綢繆,毋臨渴而掘敬。”“器具質而潔,瓦缶勝金玉;飲食約而精,園蔬愈珍饈。”“勿營華屋,勿謀良田。”等金句,體現了朱柏廬艱苦樸素的人生觀,這種思想在今天,無論是教育後代,還是對公職人員依然有著積極的教育意義。

最近一二十年《曾國藩家書》被後人追捧,但曾國藩最著名的家訓戒言卻只有短短十六個字,即“家儉則興,人勤則健;能勤能儉,永不貧賤。”這十六個字雖然簡短,卻告訴人們一個最簡單的道理,那就是,只有勤快,身體才能健康,只要儉樸家境才會興旺,又勤勞又儉樸,才不會成為貧賤之人。

總之,家訓作為中國傳統文化,其內涵始終保持著教育後人,走正道、做好事、勿貪念、棄奢華、思家國,為民族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士大夫精神,是中國文化和中國傳統精神的傳承和體現。今天的人真有必要再讀讀歷代家訓。


若愚趣談


這個問題挺有意思的。我想稍微談一談自己的想法。

首先,歷史比較有名的家訓有南北朝時期顏之推的《顏氏家訓》,清朝曾國藩的《曾國藩家書》。顏家出了大書法家顏真卿,而他的哥哥顏杲卿也是一位鐵骨錚錚的漢子,因抗擊安史之亂中的安祿山而殉難。我也有個顏姓朋友,聰明非常,稍作準備就考上了一個不錯的公務員職位。曾國藩治軍治家有方,湘軍名鎮天下,而他的女兒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女博士,兒子曾紀澤則在與沙俄談判中維護了中國的利益……

其次,清河崔氏也非常有名。我讀初中時舍友有一個就姓崔,上了大學一個女老師也姓崔,翻看《舊唐書》和《新唐書》時發現唐朝可能是崔姓的頂峰,出了很多宰相級別的大人物,後來沒想到的是我的研究生導師也姓崔,等到畢業工作後單位會計也姓崔……除去張王李趙劉等大姓,我人生經歷告訴我姓崔的人好像真不少,而且比較有本事,若沒有家訓,怎會一直如此強大?

最後,我想重點談一談我的姓氏“張”。我一直在思考一個問題,張姓沒有出過皇帝(一定要算的話,十六國時期西涼張軌可以算個皇帝),為何卻擁有這麼多人口呢?現在僅次於王姓和李姓。李姓和劉姓人口眾多很大程度上要歸功於漢超和唐朝,皇室後裔眾多……同時匈奴等少數民族如劉淵自稱承繼漢統,建國號“漢”,是為前趙;西夏建立者李元昊的姓氏源於祖上協助唐王朝平定唐朝起義而被賜國姓。事實上,少數民族主動取聲名昌隆的漢姓和被賜皇帝的國姓是劉李等大姓人口眾多的非常重要的緣由。歷史上類似的賜姓還有很多例子,比如鄭成功被南明隆武帝賜明朝國姓“朱”,賜名成功,世稱鄭國姓”、“國姓爺”等。

回到問題本身,張姓沒有皇帝,自然不會賜予別人,包括少數民族以國姓,好像也不曾聽說哪些少數民族如北魏孝文帝改革時那樣改為劉、賀等姓……為何人口就這麼多呢?

其一,上大學時,我在圖書館翻了一些書,得知張姓重要的一個始祖就是黃帝兒子揮,是造弓箭的,所以他的後代以職業為姓,即“張”。換言之,張姓在古代是有手藝的人,這在古代是非常重要的。比如成吉思汗橫掃歐亞大陸,但不殺工匠等手藝人。不難看出在古代有手藝是非常重要的一個生存憑藉,如此比一般人活得更好,家族自然也就更加興旺了。其二,我反反覆覆看歷史,發現張姓歷史上最有名的人可能就是漢初開國三傑之一的張良了。張良幫助劉邦平定天下後哪去了?退隱。張良避免了文種、韓信、徐達等人的下場,非常識時務、知進退。我個人感覺,這種激流勇退的品質影響了一代代張氏族人。比如我的祖父、父親和我其實就是這種人,不喜歡爭鬥,寧願自己吃點虧,也不喜歡和他人逞勇鬥狠,雖然有時吃點虧,受點委屈,甚至與周遭顯得有點格格不入,但是問心無愧。在古代更是可以避免殺身之禍,像掌握手藝一樣!如此懂得明哲保身,就避免了大規模的慘劇,代代累積,人口也就越來越多了……

綜上所述,我本人限於經歷和學識還未曾見過張氏家訓,但是我通過自己研究和判斷,諸多內在品質或許就是張氏綿延不絕的根本原因,已融入張姓的血液和基因……

作為張姓,可能還有一件值得驕傲的事情就是當陌生人問起“貴姓”時,不用“免貴姓張”,而是直接“我姓張”,因為據說玉皇大帝就姓張。歷史上張姓幾乎沒有出過皇帝,但是或許贏得了人們的普遍尊敬,否則又怎會讓玉皇大帝也姓張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