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1 星爸星媽們,請停止你們“麻痺式”的自我感動!自閉症不需要這樣

看到今天的題目,不少家長可能會覺得有點“刺痛”,好似被潑了一盆涼水,又或是被當頭棒嚇。

在和孩子相處的過程中,家長憑著自己的主觀意願,沒有真正地從孩子的角度出發,就很容易陷入“自我感動,自我麻痺”的這樣一個狀態,往往就錯失了很多互動的時機,更別談有效互動了。

01 自我感動,從何而來?

我們一直說,自閉症孩子沉浸在自己的世界裡,我們要帶著孩子慢慢走出他們的世界,對於我們家長自己也是一樣,長時間的付出和收穫不成正比,我們就很容易陷入到一種“自我感動,自我麻痺”的狀態,這時候,我們就要及時反思自己,及時調整。

我發現,家長們的自我“感動”往往表現在三個方面:

  1. 過度解讀孩子;
  2. 家長自身知識缺乏;
  3. 盲目地忙碌。

下面,我將通過一些實際案例(注:案例中的名字均為化名)進行講述 。

星爸星媽們,請停止你們“麻痺式”的自我感動!自閉症不需要這樣

案例1

一次課堂巡視中,苗苗拿著積木在眼前把玩,她嘗試著用各種角度、各個方位地去順著積木的線條看,苗苗媽媽就在一旁看著,我問媽媽為什麼不和孩子互動呢,媽媽很興奮地告訴我:“老師,你看孩子懂事了,他在想用什麼樣的新方法玩呢。”

很明顯,苗苗這時候是在尋求視覺方面的刺激,也就是自我刺激,苗苗媽錯誤地將孩子的行為過度解讀為孩子正在“研究”,讓苗苗自己在那裡獨自把玩了30分鐘,再來就是家長的知識匱乏,分不清孩子是“自我刺激”還是“真正地在玩”。

那當孩子產生自我刺激時,我們應該怎麼處理呢?

在這個情形下,我們可以拿起一塊同樣的積木,隨著孩子的角度,仔細觀察,然後用一些誇張的聲音、表情去吸引孩子的注意,或者是及時地將孩子的注意力轉移,用另外一項有趣的活動來吸引他,而不是讓他在那裡獨自自我刺激著……

案例2

一天,小魚媽媽和我說,她發現小魚已經有了“同理心”,因為他看到了電視裡有人哭的場景,他也會哭,他看到小朋友哭,也會探過頭去看。

(注:同理心是站在當事人的角度和位置上,客觀地理解當事人的內心感受,且把這種理解傳達給當事人的一種溝通交流方式。)

事實上,小魚是看到了“哭”這樣一種行為現象,關注到了,並進行了模仿,尚不能稱之為有“同理心”。

那什麼樣的情況可以叫做有“同理心”呢?有一次我們帶著孩子們去看電影,電影裡有一個片段是,主人公走山路,把腿給摔斷了,有一個孩子看著主人公躺在醫院裡的場景,就哭了,他說:“老師,這個人好可憐,他摔斷了腿,他一定很痛吧。”

小魚看到了哭,卻沒有“傳達”。不過,“哭”這個行為表現,已經引起了小魚的注意,我們可以藉此和孩子展開一系列的互動,逐漸引導孩子學會表達。

星爸星媽們,請停止你們“麻痺式”的自我感動!自閉症不需要這樣

案例3

吃飯的時候,嘟嘟奶奶不停地往嘟嘟的碗裡去夾菜,我問嘟嘟奶奶,“怎麼一直給孩子夾菜呢?”奶奶就說,因為孩子一直在看我碗裡,這是想吃菜的意思。

我們家長確實很會照顧孩子,但是,很多時候正是無微不至的“照顧”讓孩子錯失了很多能力成長的機會。自閉症孩子本來就缺乏互動和主動社交的能力,我們更要在生活中多多創造機會,加強這方面的鍛鍊。

在這個案例中,嘟嘟奶奶錯誤地理解為,嘟嘟看著碗,意思就是想吃菜,如果這就是互動,那“我們”在哪裡?

我們是不是可以試著引導嘟嘟看看碗,再看看我們的時候,才夾菜給他呢,又或者進一步引導著孩子把碗向我們這邊遞,又或者是用筷子劃拉,有這樣的意識表達,再夾給他呢……

案例4

有些孩子能夠聽懂指令,並且很好地執行家長的指令,家長們往往就會用孩子是否“聽話”來評判孩子的好與壞,家長們覺得孩子能聽懂指令,搬凳子,拿東西,他都能做得很好,就是一種比較好的能力狀態;相反,孩子不聽話,凡事都說“不”,就是能力差,這也是家長對於孩子認識不到位的一個體現。

當孩子說“不”的時候,我們先不要覺著孩子討厭,而是想想,能不能嘗試換一種方式來與孩子進行溝通呢?

小米就是這樣的一個孩子,他的關注、與人互動、理解能力都非常好,只是從生理和心理的狀態上,小米都已經到了叛逆期(LSP5-共享控制),家長說:“小米坐好”,“不坐好!”,家長說:“小米睡覺”,“不睡覺!”,他會用所有的“不”字來否定家長所有的要求,小米媽很苦惱。

和小米媽交流的過程中,我問她,那你有沒有試著以遊戲的狀態來與孩子進行溝通呢?對於這個階段的孩子,以遊戲的方式和他進行溝通的話,效果會好很多,比如說,到了上床休息的時間,我們可以玩“小魚遊”的遊戲,把“腳”當作“小魚”,小魚遊啊遊,從鞋子裡面游出來了,讓他脫鞋。

我們的孩子從來都是一個獨立自主的人,而不是執行任務的機器。所以家長一定要自身不斷學習,提高自己的認知水平,不要僅用主觀意願來判斷孩子的好與壞。

案例5

譜系家庭裡,很多家長會為了孩子,放棄自己的工作和娛樂時間,背井離鄉,甚至放下了家庭。有不少是媽媽一個人帶著孩子,結束在機構一天的干預後,回家還要做飯、洗衣、打掃衛生。

我們在線下機構的家長,每天都是需要完成老師佈置的“作業”的。

南南媽就常常和我“叫苦”,和我說,每天回到租的房子,忙完家務都已經九、十點了,根本再沒有單獨的時間和孩子互動。

我已經可以想象到南媽每天回家是怎樣的場景:為了抓緊時間把家務做完,南南被放在一堆玩具中間,自娛自樂,南媽抓緊時間做家務,可是家務做完,孩子也到睡覺的時間了。

我說,南媽,你每天照顧南南,我理解你,但是正因為這樣,我們才更需要做到效率最大化,而不是放棄和逃避互動。

我給南媽提了個建議:我們的作業不是一定要做桌面教學,我們也完全可以在洗衣做飯的時候,比如說,讓孩子幫忙拿個洗衣液,這時候我們是不是也能簡單地教了顏色和漢字,在洗衣服的時候,攪出泡泡來,和孩子一起玩,這也是做遊戲啊,讓孩子自己揉一揉小襪子,不用洗乾淨,這是不是就是生活自理了,所以在做家務過程中,也是一樣可以完成互動的。

星爸星媽們,請停止你們“麻痺式”的自我感動!自閉症不需要這樣


作為教學主任,我每天要操心的孩子更多,備課,上課,也常常是忙得不可開交,但是我知道的是,進了自閉症這個圈子,就註定要走上一條不容易的路,家長和老師都要合理規劃好自己的時間,切勿因盲目而造成忙碌,忙非盲,才能達到有效的康復狀態。

令我最痛心的就是“舍錢不捨人”的家長了,這類家長可以花大筆大筆的錢去給孩子加課,卻從不願意在自己的身上找問題,找原因,花時間和孩子互動。所以往往是孩子能和老師互動地很好,和家長卻完全互動不起來,可是我們的孩子能一輩子待在機構,一輩子只和老師互動嗎?

在這裡小小總結一下:

家長要真正去讀懂孩子,而不是站在自己的角度,錯誤地過度解讀孩子;在忙碌的生活中,不斷地給自己和孩子創造一些互動的機會,做到效率最大化;提高自己的能力和知識儲備,不是一味“盲目”付出,否則只會被“自以為是”的“努力”所“感動”。

什麼是有效互動

有效互動:基於良好的關係,以共同關注為前提,在情緒狀態良好的情況下,有眼神交流或者肢體語言的互動模式。

(有效互動五大要素)

1、關係

我們在此之前,就一直在強調,正確的親子關係,是干預的前提,是孩子與你能夠良好配合的基礎,而正確的親子關係的唯一標準,就是“愛而不黏,敬而不畏”。

這八個字詮釋了我們和孩子之間,應該處於一種怎樣的平衡狀態。

首先,孩子不排斥你,才會願意接近你,你們之間才有互動的可能;其次,孩子不黏膩你,你們才能進行正常的互動;再就是,你對孩子是要有一定的威嚴在,才不至於被孩子牽著鼻子走,才不至於拿孩子一點辦法都沒有。

“避免杯弓蛇影”

建立了關係後,孩子可以做到和爸爸媽媽,和機構的小朋友有良好的互動,但是遇到不熟悉的人和他打招呼,就一直躲著。

其實這時候家長完全沒有必要緊張,試想一下,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心理安全區,遇到不熟悉的,尚未建立起良好關係的人,孩子有迴避的表現也是很正常的。家長要從孩子的角度出發,切忌“杯弓蛇影”,胡亂給孩子“貼標籤”。

而當孩子因為不熟悉產生抗拒時,我們又該如何走進孩子呢?

小七排斥除了媽媽之外的所有人的靠近,和媽媽在玩保齡球時,玩得好好的,但是隻要他感覺周圍一米之內有陌生人,立刻嚎啕大哭,所以一開始,我們的課程根本沒法正常進行。

基於這樣的情況,第一節課,我並不急於和小七互動,而是保持著一個他知道我在,但是並不會哭鬧的“安全距離”內,當他成功完成某一項任務時,我立刻誇張地給予歡呼、鼓勵,整節課,他也並沒有因為我的存在而感到不適。第二次的課上,我依舊坐在那個地方,他在玩積木,我就拿了一塊和他一樣的積木,遞給他一塊,一開始,他不用手接,也不看我。我不放棄,第二次、第三次的時候,他抬眼看了我一眼,接過去了。

我一直給予孩子足夠的安全感,到第三節課的時候,慢慢地,我成功地加入到孩子的活動中並進行了輪替。

在這過程中,沒有強迫,也沒有要求,只是讓孩子逐步地接受。

星爸星媽們,請停止你們“麻痺式”的自我感動!自閉症不需要這樣

2.情緒

良好的情緒是互動的前提

東東的LSP1和LSP2已經完全建立,我們在運用聯合行動流程和孩子進行互動時,設置的流程稍微有些難度後,東東做到第二步,沒做起來,突然情緒就爆發了。

我讓他坐到了小凳子上,我也搬來一個小凳子,坐到他的面前,什麼都沒說,就這樣看了他一分鐘,他還是在哭,我拿來了一個鼓,咚咚咚,敲三下,把鼓遞給孩子,咚咚咚,他也敲了三下,接著我又用不同的形式,一會兒敲敲鼓面,一會兒敲敲鼓背,大概敲了兩三分鐘,孩子的情緒狀態慢慢穩定了下來,我撤出了鼓,這才繼續完成我們剛才沒完成的項目。

當孩子遇到具有一些挑戰性的任務,情緒狀態難免會不好,這個時候我們要及時中止課程,穩定孩子的情緒,等待孩子平穩下來之後,我們再繼續慢慢完成。

“別讓情緒失控”

很多家長會因為孩子情緒狀態不好,自己也開始暴躁,壓迫著孩子做,要求孩子必須完成,但是這樣的結果只會是造成親子關係的惡化。雙方都處於情緒失控的狀態時,再想要好好完成任務就不可能了,這個時候,我們要冷靜下來,仔細想一想,是孩子故意不完成,還是孩子需要幫助,一味的壓迫只會造成孩子反感,反而會破壞你們之前建立起來的關係。

3.共同關注

共同關注在我們日常生活中比較常見的一個情境是,上課的時候,老師上到一半,突然停了下來,眼神開始看向某一個地方,認真看老師的學生也會隨著老師的視線看往那個地方,而這個過程,就是學生和老師建立起共同關注的過程。

小小還是處於以物為導向的時候,我們建立共同關注的關鍵點是泡泡。

一開始,我在一旁吹著泡泡,小小並沒有注意到我,也沒有注意到泡泡是我這裡出來的,她只是看到了一些泡泡。我看到孩子追視到哪個泡泡,就戳過去,很快,孩子注意到了我,在把泡泡全部戳完後,我立刻拿出泡泡繼續吹,這樣幾次之後,孩子注意到泡泡是從我這裡吹出去了,我就順勢拿出泡泡水,讓孩子爸爸媽媽引導著孩子吹泡泡,就這樣,和小小建立起了共同關注,最終達到了有效互動的效果。

單一“輪替”並非有效互動

有一個家長興沖沖地跑來跟我講,今天“互動”很成功,一整節課,輪替穿了三十分鐘的珠子,我遞給他一個,他穿上去,我穿一個,遞給他,他再穿一個……

我問媽媽:“那在這個過程中,孩子是否有看你?還是一直在玩著珠子呢?”

媽媽的臉上流露出一絲不解。

我們所說的輪替,最主要的是有眼神的交流和肢體語言的交流,沒有這些交流的“輪替”,依然是處於“以物為導向”的階段。我給這個媽媽的建議是,下次在玩穿珠子的時候,可以試著故意等孩子手裡珠子沒有了的時候,等待,而不是主動遞給他,等他抬眼看向你的一瞬間,這時候再給他。

星爸星媽們,請停止你們“麻痺式”的自我感動!自閉症不需要這樣

4.好玩有趣

不是隻有“玩具”才能好玩有趣

很多家長誤以為只有玩具才能“好玩有趣”,才能達到有效互動,於是往家一大堆一大堆地買玩具。

其實我們完全不必要這樣,換了新鮮玩具之後,孩子也只是對“新玩具”這個物感興趣,而不是對人興趣提高,而且過多的玩具會讓孩子分心。

就拿積木來說,我們可以怎樣做到好玩有趣呢?我們可以把搭積木的形式不停變換,除了搭房子,我們還可以把積木當成小汽車、滑梯、撞球;我們自己在搭積木的時候,還可以配上一些豐富的動作、表情、聲音,讓自己就變得好玩有趣起來,因為我們自己的好玩有趣,孩子才會願意和你一起玩積木,大家一定不要本末倒置了。

5.參與

參與是有效互動的最終目的,做到以上四點,參與也就是順理成章的事情了。

參與主要體現在兩方面:

1.孩子允許你參與到他的遊戲當中,也就是關係的建立。

2.孩子願意參與你的遊戲中,也就是孩子的意願和動機。

特別提醒

1.不同能力階段不同的要求

LSP將自閉症譜系孩子上學的能力劃分為了10大部分,而對於處在不同能力階段的孩子,我們設置的課程目標和互動的要求也要是不一樣的。

最首要的就是建立起孩子LSP1的能力,也就是以物為導向轉向為以人為導向,幫助孩子構建LSP1的能力階段時,我們對於家長的要求是能夠追隨孩子,跟隨孩子,擇機去引導,在這一階段是以遊戲為主。

在達到LSP1-3後,我們就可以著手建立孩子LSP2的模仿的能力,這一階段就是以引導和規則約束為主,而不是盲目跟隨。到了構建LSP3、LSP4能力的時候,我們就需要讓孩子進入到小組課中,從更多的人身上去學習……

2.有效引導而不是盲目追隨

有效的引導和盲目跟隨的區別在哪裡,聽完晨晨和皓皓的故事你就會知道了。

我們有時候遊戲課會安排兩個孩子在一起上課,這樣家長們也會從彼此的身上學到不少東西,產生一些互動的靈感。

那天晨晨和媽媽在玩推凳子,而皓皓和媽媽在玩吹泡泡,兩個媽媽都在賣力地和孩子互動。

皓皓媽一直追著皓皓吹泡泡,卻沒有注意到,皓皓的眼神在追隨著晨晨和媽媽玩耍的身影,我正好在皓皓前方,就立刻拿了一個凳子,塞到皓皓手裡,這時候,皓皓竟也開始推著凳子,去追著晨晨了。

皓皓媽驚呆了,我告訴皓皓媽媽,其實皓皓剛剛已經用眼神追著晨晨一圈了,只是你一直跟在他後面,才看不到。在和孩子互動的時候,我們一定要保持在孩子前面的視線範圍內,及時觀察到孩子的動向,才能對孩子進行有效的引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