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30 瀘州以前知名的老巷子至少有三十六個,如今很多隻有名字了

瀘州以前知名的老巷子至少有三十六個,如今很多隻有名字了

今天的皂角巷

瀘州人對巷子應該是有情結的,因為那句“酒好不怕巷子深”就起源自瀘州。這段舊聞傳說,還跟清代名臣張之洞有關。

在明清時代的瀘州老城,除了那些著名的街道,一條條或寬或窄的小巷子,大小不一的分佈在瀘州的東西南北的老城四方,它們或是大戶人家的過道聯通馬路,或是坊內道路為巷子。主要還是跟街相連。所謂有街有巷,無巷街不通之說。

漢代稱城市幹道為街,居住區內道路為巷。街字本指四通的道路。戰國以後的裡坊制城市,坊間道路稱街,坊內道路稱巷。

隋唐時,裡坊面積增大,坊內開闢十字幹道,稱十字街,坊內支路稱曲。

宋代以後的城市撤去坊牆,改為街巷制,沿用裡坊制城市的方格網街道,並把坊內街、曲改造成以東西向為主的巷,以利建造南北向的住宅。

瀘州以前知名的老巷子至少有三十六個,如今很多隻有名字了

巷可直通幹道,交通大為便利,但大片房屋密集,無坊牆阻隔,火災極易蔓延。南宋初規定,街、巷每隔一百間的寬度留一條一丈寬的火巷(或稱火弄)。元明兩代沿用這種道路網。街和巷作為城鎮道路的名稱沿用至今。其實北京所謂的衚衕就是巷。

這種方格網街加東西向巷的道路系統是中國宋代以後城市街道佈局的主要方式。

瀘州的巷子,別有一番風味,大的不多,崎嶇不直的不小,瀘州南城營溝頭,在明清時代有著一條很深很長的酒巷。酒巷附近有8家手工作坊,據說瀘州最好的酒就出自這八家。

其中,酒巷盡頭的那家作坊因為其窖池建造得最早,所以,在8家手工釀酒作坊中最為有名。人們為了喝上好酒,都要到巷子最裡面那一家去買。

瀘州以前知名的老巷子至少有三十六個,如今很多隻有名字了

傳說在1873年的時候,中國洋務運動的代表張之洞出任四川的學政,他沿途飲酒做詩來到了瀘州,剛上船,就聞到一股撲鼻的酒香。他心曠神怡,就請僕人給他打酒來。誰知僕人一去就是一個上午,日到中午,張之洞等得又飢又渴,才看見僕人慌慌張張抬著一罈酒一陣小跑。

正在生氣之間,僕人打開酒罈,頓時酒香沁人心脾,張之洞連說好酒,好酒,於是猛飲一口,頓覺甘甜清爽,於是氣也消了,問道,你是從哪裡打來的酒?僕人連忙回答,小人聽說營溝頭溫永盛作坊裡的酒最好,所以,小人倒拐拐,走彎彎,穿過長長的酒巷到了最後一家溫永盛作坊裡買酒。張之洞點頭微笑:真是酒好不怕巷子深啊。

這個張大人喝了瀘州的美酒,也給瀘州酒巷深深傳播了美名。江陽沽酒客在做瀘州老街的時候,發現有目可查的明清有名的巷子就有三十六個之多,即便到了今天,我們還有很多巷子變成了街名。

比如:肖巷子、皂角巷、育嬰巷、餘巷子、姜巷子、監牆巷、毛家巷、和巷子、頭道巷子、二道巷子、黃桷巷、趙巷子、下水巷子、太平巷、天子店巷、上巷子、中巷子、下巷子、和平巷、蘇家巷、過江樓巷、下鹽巷、中鹽巷、上鹽巷、卿巷子、山巷子等等

當然還有很多沒有記錄在冊的:靈官巷、左鹽牆巷、右鹽牆巷、汪家巷、蘿蔔巷、李家巷、支家巷、鹽局巷等,老一輩的瀘州人知道其名,至於來歷,或含糊其辭,或眾說紛紜,都成了老城的懸案了。

瀘州以前知名的老巷子至少有三十六個,如今很多隻有名字了

如今這些巷子,有的還在,大多數都成了地名。拿現在的肖巷子來說,筆者在讀初中時候還有印象,完全沒有如今這麼寬,雖然也算如今也算巷子,但是當時才有川南古樸民居的味道,關鍵是,還有賣舊書的,小時候沒什麼零花錢,每次看到都走不動,從小愛書的我,註定這輩子,不適合打牌,只能與文字打交道了。

至於現在的皂角巷,據老一輩人說以前哪有這樣開闊哦,窄的很,過得了黃包車就不錯了。但是裡面還有張飛廟,而且挨著殺豬巷,估計以前是屠宰的地方。張飛本來傳說是屠夫,所以供奉他,大概是那些屠夫的主意吧。

其他很多巷子,已經很難找到了,照片也不好找,但是我還在努力收集中,之前我寫了瀘州一些過往的街道,我突然想再給這些瀘州的老巷子,寫一個傳,每一個巷子都有它的歷史過往,都有它深深的記憶,不管是飄著酒香,還是其他的故事,一定會讓你感受到它獨特的魅力。

所以瀘州啊,我要繼續講述你的歷史,那麼你們願意繼續聆聽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