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7 熊孩子難管教?家長開口之前,請先關掉頭腦中的“鯊魚音樂”

在美劇《絕望的主婦》裡有一位主婦Lynette有4個孩子,在第一集裡,她帶著4個孩子參加好友的葬禮。

本來是個莊重嚴肅的場合,她的熊孩子卻硬要大鬧一翻不可,竟然直接跳下了主人房子裡的游泳池玩耍!

Lynette一看不得了,她不想在鄰居面前丟臉,惱羞成怒的她一邊訓斥孩子,一邊竟然直接跳下水把熊孩子"抓"了上來。

但同時,她也成了鄰居們的飯後談資——你今天真應該見識一下那個瘋狂的女人!

很多家長其實也會遇到這樣的情況:孩子在公共場合下大哭大鬧,自己如何才能難以自控的時候,還能讓孩子乖乖聽話,並且不自毀形象呢?

熊孩子難管教?家長開口之前,請先關掉頭腦中的“鯊魚音樂”

|"鯊魚音樂"實驗:容易進入恐怖式教育

丹尼爾曾經有這麼一段演講,他介紹了"鯊魚音樂"這個概念。

他先讓觀眾看了一個30秒的視頻,並且要求他們在觀看的時候監測自己的身心反應。

首先,一面茂密美麗的森林出現在了大屏幕上,緊接著一個人拿著攝像機往前走,在他的攝像屏幕上,觀眾們可以看到一條田間小道,沿著這條路往下走,是遼闊深藍的大海。

而其中,平靜的古典鋼琴配樂貫穿視頻始終,在這種田園牧野的氛圍中,給人以安寧舒適之感。

然後丹尼爾暫停了這段視頻,並要求觀眾再看一遍,同時解釋說這個視頻還是一樣的,只是背景音樂換了。

於是觀眾又看到了同樣的畫面:森林、田園小路、大海。但是,伴隨其中的音樂確實黑暗且具有侵略性的,很像電影《大白鯊》裡的著名主題曲。

這讓觀眾有了完全相反的感受,本來美麗的場景看起來卻危機四伏,視頻沒有告訴觀眾前方的海里會有什麼,但根據音樂,很有可能是一頭鯊魚。而儘管讓人害怕,攝像機還是在不停地靠近那片水域。

於是我們也發現了,當視頻配以不同的音樂時,相同的畫面給人的感受是可以發生天翻地覆的變化的。

在兒童教育也是一樣的道理,我們必須時刻警惕背景音樂的問題。

"鯊魚音樂"容易將我們剝離開來,進入恐怖式教育。也就是說,我們容易被能引起激烈反應的東西所吸引注意力,我們在擔心會發生什麼的同時,就容易忽略重要的事:孩子想要表達什麼?他們真正需要什麼?

最後的結果,就是我們沒能給出孩子滿意的反饋。"鯊魚音樂"妨礙了我們此刻對孩子的管教。

熊孩子難管教?家長開口之前,請先關掉頭腦中的“鯊魚音樂”

|"鯊魚音樂",會給我們帶來什麼影響?

  • 妨礙家長進行有目的的教育

鯊魚音樂將我們隔離開來,使我們無法隨時保持孩子所需要的樣子,並且讓我們變得不願意接納,而是逆反起來。

我們應該靈活通變,關注孩子的狀態與進度,從而調整自己的期待值,認識到可能孩子需要更多時間才能達到目標;而有的時候我們也需要調整期待值,孩子的能力可能比我們想的更高。

我們的任務最本質的其實就是要給予孩子足夠的愛與尊重、信任與安撫,我們看待孩子的視角必定會影響我們對他們進行反饋的方式。

比如你有個兒子正在讀五年級,他總是每天玩遊戲,不認真寫作業,連最基本的題都不會,當你看到他的成績報告時,你會氣惱憤怒;

而你還有一個小女兒正在讀三年級,她因為生病缺了幾節課,所以她的成績報告裡,各科成績都沒有原來好,但這時你反而不會想到"生病"這層原因。

你腦袋裡會想"又來了",因為之前兒子的先決背景就成了你看待女兒成績時的"鯊魚音樂"。

熊孩子難管教?家長開口之前,請先關掉頭腦中的“鯊魚音樂”

  • 將我們帶離當下的思維和情景

另外,鯊魚音樂還容易在我們變得混亂的時候,將我們帶離當前思維和情景。

它會助長我們內心的煩惱,讓我們胡思亂想,並且考慮無限消極的可能。它甚至還會讓我們認為,孩子之所以會搗亂,是因為他們想引人注目、自私、驕縱無度或者其他的我們認定的壞品質。

那麼我們在做出反饋的時候就容易情緒化地去反饋,比如懷著反感、憤怒、焦慮等等,將自己的目的性和尊重拋諸腦後。

|如何關閉腦內的"鯊魚音樂"?

"鯊魚音樂"可以說是干擾我們管教孩子的一個泥潭,我們不要讓其輕易控制我們的頭腦。

  • 開口管教前,先暫停一秒

這一秒是用來判斷、聽聽此刻自己腦海裡迴旋的是什麼音樂,是平靜的鋼琴曲,還是具有攻擊性的鯊魚音樂?

如果你聽到的是平靜的鋼琴曲,你感覺自己能夠給孩子提供一個冷靜的、客觀的、慈愛的反饋,那麼請繼續吧,就照著心裡想的去做。

但如果你意識到自己腦海裡盤旋的是鯊魚音樂時,那麼請一定謹慎地對待下面你要說的話和想做的事,

請在給孩子反饋的時候,讓自己冷靜一秒(當然如果有必要可以延長)來平靜一下,然後當你放下那些擾亂你的,讓你胡思亂想的,看不清真實情況的恐懼、焦慮、敏感時,你才能進行反饋。

熊孩子難管教?家長開口之前,請先關掉頭腦中的“鯊魚音樂”

  • 學習"去情緒化"管理

很多家長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很容易失去耐心,從而導致易怒、易情緒化,而這也很很容被"鯊魚音樂"控制心緒,從而做出不好的反饋。

因此,學習"去情緒化"管理就顯得尤為重要了。

我總結了"去情緒化"管理的3個法則:

1)少說話

有時候家長會陷入一種過來人的身份不能自拔,看到孩子犯錯就忍不住"指揮"著,著急將自己的畢生經驗傳給孩子。

"你這樣做遲早要吃虧!"

"聽我的,不要去。"

因此我們日常生活中對孩子進行說教的時候,為了避免此類情況,家長要做到"少說話",同時更集中精力讓自己語氣平和,言簡意賅。

2)接納對方的情緒

有時候孩子鬧騰,耍性子,很大原因是親子溝通出現問題,家長沒有理解和接納孩子的情緒,在孩子犯錯的時候只會一味地發怒吼叫,進行所謂的批評教育。

但是這樣的做法很容易形成習慣,也容易養成易怒的情緒。

但我們原因接納孩子的情緒時,意味著我們願意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看問題,我們也不會因此產生其他極端的心理。

當然,這裡的接納"情緒",並不意味著接納孩子的"行為"。當熊孩子犯錯時,我們要理解和接納孩子情緒的同時,告訴孩子他們行為的不當。

熊孩子難管教?家長開口之前,請先關掉頭腦中的“鯊魚音樂”

3)多看積極面

或者說,多從客觀的角度看問題,有時候我們腦內響起的是什麼音樂,很大程度上都取決於我們是經常看到孩子的優點,還是孩子的缺點。

如果在生活中我們多看孩子的積極面,我們就不會總是從片面的角度看待孩子的錯誤,因此也不會容易在腦內響起恐怖的"鯊魚音樂"了。

與其一直糾正孩子的毛病不放,不如聚焦到積極的方向上,這樣能夠避免我們產生負面的情緒。

比如,如果我們將孩子看做是成長中的、有可塑性的、有變化的有能力的青年人,那麼下次孩子在遇到困難或者是做了我們不樂意的事情時,我們就能保持平靜接納的態度,腦袋裡想起的是優雅的鋼琴曲。

熊孩子難管教?家長開口之前,請先關掉頭腦中的“鯊魚音樂”

我是奶瓶媽媽,也是4歲寶寶的媽媽,在養育和教育孩子過程中,遇到任何問題可以來問我,希望我的一點建議能有助你解決帶娃過程中的困惑與煩惱,讓我們的孩子能更好的成長!

更多育兒母嬰知識請關注我們,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點贊或分享給更多的人!

圖片源自網絡,若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