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24 金庸、白巖鬆推薦,這本季羨林散文集,值得你收藏起來反覆閱讀

金庸、白巖松推薦,這本季羨林散文集,值得你收藏起來反覆閱讀

在這個五光十色的時代,充滿著太多的喧囂和誘惑。我們被生活裹攜著衝向前方,整日忙忙碌碌,卻不曾問過自己到底為誰而忙,更少去思考自己內心到底所向何處。

年少時的夢想日漸凋萎,年中時的理想日益忘卻。當我們越走越遠,是否還能記得,當初為何出發?

可,生命只有一次,難道要在我們年老時才悔不當初嗎?

也許,我們能從已故大師季羨林季老先生的身上找到答案——凡心所向,素履所往。

哪怕坎坷艱辛,也不忘對真我的堅持追求;

哪怕平凡瑣碎,也不失對世事的溫暖洞明;

哪怕望九之年,依然青山不老,徐徐漸進。

我們得活出自己的樣子。這一生,才不算白活。


金庸、白巖松推薦,這本季羨林散文集,值得你收藏起來反覆閱讀


01

尋我——對真我的追求

季老先生出生於山東省臨清一個叫官莊的地方,出生時“家裡是貧中之貧,真可以說是貧無立錐之地”。

一年吃白麵的次數有限,平常只能吃紅高梁麵餅子;沒有錢買鹽,把鹽鹼地上的土掃起來,在鍋裡煮水,醃鹹菜,什麼香油,根本見不到,一年到底,就吃這種鹹菜。


當年貧困的家境,使他不得不在6歲時候,離開雙親去跟叔父一起生活,過著寄人籬下的日子。貧困、單調、死板,是他當時生活的寫照。


但是,就是這樣的家境,使他終生受用不盡,激勵他前進,鼓舞他振作。

他的青少年時代,正好是封建兼維新的教育,再加上軍閥混戰時期,“臨時亡國奴的影像”是他當時心境的記憶。

也正是這樣戰火紛飛不安定的時代裡,他開始學古文,寫散文。

就像他說的那樣“對我自己來說,文章能抒發我的感情,表露我的喜悅,緩解我的憤怒,激勵我的志向”。

1934年從清華大學畢業後,跟經歷過“畢業即失業”的我們一樣,他彷徨迷茫,憂愁著飯碗問題,夜深人靜之時,也曾腦袋裡像是炸開了鍋,結果卻是一籌莫展。

後來因為發表過一些文章,被母校省立濟南高中邀請擔任國文教員。但是,一年後不甘庸庸碌碌生活的他,申請中德交換生項目,獲得赴德留學機會。

他原本只打算在德國兩年,拿到博士學位後就回國,不料中日戰爭爆發,回國的路被切斷,這一耽擱就到了二戰結束,在德國居留十年之久,幾乎成為他的第二故鄉。

正是這樣的年代,讓他學習古文,積累了中文功底,又有機會學習外語,給了他看世界的眼睛。最重要的是,讓他在學習的過程中,明確了自己的梵文研究方向,確定了自己一生的道路。


出身平凡的人,有不平凡的精神,那他的人生就是偉大的。

季老用自己一生經歷告訴我們:

在任何時候都不能輕言放棄。生活中,挫折、困難不可避免。面對不順,正視它,勇往直前,接受挑戰,才能雨過天晴,見到彩虹。

02

守我——對世事的洞明

在做人做事方面,季老把自己的原則歸結為“三真”:真情、真實、真切。

在隨筆《做真實的自己》中,他寫到:

“我主張,一個人一生是什麼樣子,年輕時怎樣,中年怎樣,老年又怎樣,都應該如實地表達出來。在某一階段上,自己的思想感情有了偏頗,甚至錯誤,決不應加以掩飾,而應該堂堂正正地承認。這樣的文章決不應任意刪削或者乾脆抽掉,而應該完整地加以保留,以存真相。”

在品行好壞方面,季老提出:

能為國家、為人民、為他人著想而遏制自己的本性的,就是有道德的人。能夠百分之六十為他人著想,百分之四十為自己著想,他就是一個及格的好人。為他人著想的百分比越高,道德水平越高。百分之百,所謂“毫不利己,專門利人”的人絕無僅有。反之,為自己著想而不為他人著想的百分比越高越壞。對待一切善良的人,不管是家屬,還是朋友,都應該有一個二字箴言:一曰真,二曰忍。真者,以真情實意相待,不允許弄虛作假。忍者,相互容忍也。

在隨筆《我寫我》中,他說:

至於說真話與謊話,這當然也是衡量品行的一個標準。我說過不少謊話,因為非此則不能生存。但是我還是敢於講真話的,我的真話總是大大地超過謊話。因此我是一個好人。

在人際關係方面,季老寫的一篇隨筆《世態炎涼》講到:

世態炎涼,古今所共有,中外所同然,是最稀鬆平常的事,用不著多傷腦筋。任何一個人,包括我自己在內,以及任何一個生物,從本能上來看,總是趨吉避凶的。因此,我沒有怪罪任何人,包括打過我的人。我沒有對任何人打擊報復。並不是由於我度量特別大,能容天下難容之事,而是由於我洞明世事,又反求諸躬。假如我處在別人的地位上,我的行動不見得會比別人好。

這也是季老的“真”。

關於人生,季老如是說:

“每個人的人生是不同的,每個人對人生的意義認識也不同,既然我們幸運地擁有了生存的機會和權利,那麼就該在這短暫的人生中,抓住每一個機會,做好每一件事情,讓生命大放光彩,只有這樣我們的人生才有意義也才有價值。而人如果對自身生命意義不明白,那麼行為就沒有了標準,生活的態度也無從確定,於是一切變得茫無所措。”

這些,都是季老的“真”。

金庸、白巖松推薦,這本季羨林散文集,值得你收藏起來反覆閱讀

03

終我——對生命的釋然

你想到了死沒有?

想到過的。而且不止一次。不這樣也是不可能的。

您怕死嗎?

當然怕死了!……僅僅被你這麼一問,我都覺得好害怕。

隨著我們慢慢老去,體能的衰弱,疾病的突然襲來,我們會越來越害怕死亡。

有的人,為了減輕恐懼心理的折磨,選擇故意視而不見,逃避事實;有的人,卻努力讓自己的人生充滿璀璨的陽光,好好體會死生互為一體。

季老隨著90年代進入望九之年,這正是人生的一個極為特殊的階段,對生死的態度更為清晰。

他在《九十五歲初度》裡說

“人間正道是滄桑,時光流逝,是萬古不易之理。人類,以及一切生物,是毫無辦法的。夫天地者,萬物之逆旅;光陰者,百代之過客。對於這種現象,最好的辦法是聽之任之,用不著什麼哀嘆。”

這也是他對生老病死的態度。

季老八十歲以後所寫的文章裡,談論最多的就是疾病和死亡。他的《老年談老》中寫道他多年以來就有一個座右銘,是陶淵明的一首詩:

縱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懼。應盡便須盡,無復獨多慮。

翻譯過來白話就是“該死就去死,不必多嘀咕。”

他還把江文通《恨賦》中 “自古皆有死,莫不飲恨而吞聲”改為“自古皆有死,何必飲恨而吞聲”。

因為對於生死,他一不飲恨,二不吞聲,他只是順其自然,隨遇而安。

這就是他對老年、對生死的態度。

他還寫了《老年十忌》,其中之一就是忌“無所事事”。他認為一個人到了六十多歲退休的關頭,往往正是知識積累和資料積累達到爐火純青的時候。

一旦退下,對國家和個人都是一個損失。有進取心,有幹勁者,可能還會繼續幹下去的。可是大多數人則無所事事。

學海無涯,何妨再跳進去游泳一番,再紮上兩個猛子,不也會身心兩健嗎?

季老用晚年的成就證明了:步入老年,依然可以有所追求有所為。雖然進入耄耋之年,但他學術生命彷彿進入了黃金時期。

儘管行政事務和社會活動纏身,他依然故我,“咬定青山不放鬆”,抓緊一切可以利用的時間,潛心研究,勤奮寫作。他每天凌晨四點起床。在北大,他的燈總是第一個亮起來的,成為北大的一盞明燈。

金庸、白巖松推薦,這本季羨林散文集,值得你收藏起來反覆閱讀

04

結語

季老的文章語言淺顯明白,平實而不華麗,道理深刻明瞭,且易聽易懂。

整本書讀完,你會發現你的童年、青年、壯年、中年、老年全在這本書裡,你會發現人生總是有潮起潮落,但是在任何時刻都應該樂觀豁達、堅持努力。

凡心所向,素履所往。不忘初心,方得始終。

一窗暖陽,一念心安。初心若在,歲月無恙。

作者:蘇雲,精讀讀友會會員。用時間換天份,越努力越幸運,不忘初心,方得始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