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25 於一洋:美國“第二硅谷”爾灣對中國園區和產業新城的啟示


於一洋:美國“第二硅谷”爾灣對中國園區和產業新城的啟示

文丨於一洋(方塘智庫區域戰略研究中心研究員)

我第一次知道爾灣這個名字,還是來自於我當年所在學校的兄弟院校加州大學爾灣分校(UCI)。正如加州大學系統內每個分校都位於一個城市,爾灣分校就座落在爾灣這個美麗的城市。作為加州大學系統內第二年輕的校區,爾灣分校的歷史差不多也是爾灣市的歷史,也許在成立之初,爾灣分校為爾灣市的發展提供了源動力,但現如今,爾灣新城也是爾灣加大最好的載體,二者早已融為一體,不分彼此。

縱觀爾灣新城的產業發展,一所世界頂尖的研究型大學是其核心競爭力之一。正是依託加州大學爾灣分校強大的研發能力和成果轉化能力,源源不斷的為爾灣的智力密集型產業補充新技術和新人才,集官產學研於一體,爾灣才能在新一輪產業革命中贏得“第二硅谷”的殊榮。

及至今日,爾灣加大已成為爾灣市的一部分,是其最著名的名片之一。而爾灣市,也已在新城建設領域成為標杆,是社會各界爭相研究和模仿的對象,對中國園區經濟的轉型和新區新城的建設而言,也同樣如此。

於一洋:美國“第二硅谷”爾灣對中國園區和產業新城的啟示

爾灣市已在新城建設領域成為標杆

在我們看來,中國在未來的新城建設中,如何進一步激活和利用高等教育資源是需要重點思考的問題之一,這也是對於創新驅動戰略的有力實踐。

1、爾灣的“前世今生”

爾灣位於美國西海岸的加利福尼亞州南部,處於加州兩大中心城市洛杉磯和聖迭戈之間,行政上隸屬於橙縣管轄,同時也是洛杉磯大都市圈的重要組成部分。交通區位十分優越,距離洛杉磯市中心64km、距洛杉磯國際機場72km、距洛杉磯港56km,距離聖迭戈137km,7條主要高速公路在此交匯。

該地區地處山谷河谷地帶,總體面積180.5平方公里,生態環境優美,氣候宜人。

據美國人口普查局(The U.S. Census Bureau)最新數據,2017年爾灣總人口達到277453人,年增長率為4.15%,已成為全美人口增長最快城市之一,且95%以上的居民都是大學及以上學歷,高素質人群聚集。

不僅如此,在這近28萬的人口中,有近40%為亞裔,其中又以華裔為主——正是爾灣完善的居住、教育、休閒、娛樂等生活配套資源,以及良好的商業環境和創業氛圍,再加上高效安全的城市管理,近年來這裡已經成為包括華人移民在內的世界各國移民最理想的目的地之一,是一座發展速度極快的現代宜居宜業新城。

爾灣的興起,被認為是西方發達國家尤其是美國在經歷“逆城市化”現象的一個案例縮影,即中心城市的衰落與邊緣城市的崛起。

於一洋:美國“第二硅谷”爾灣對中國園區和產業新城的啟示

業內人士將美國“逆城市化”歸為因全球化和後福特主義的興起

從20世紀50年代開始,美國的許多大城市開始出現人口流失現象,大城市病、資源短缺、空間擁擠等原因共同造成了這一結果,並在70年代達到了頂峰,許多學者和業內人士都將“逆城市化”這一現象歸因為全球化和後福特主義的興起。

爾灣的發展成長與此歷史背景密切相關。自洛杉磯崛起為世界級大城市並走上大都市圈建設道路以來,居住在洛杉磯市區的人口總是呈現出“聚集—擴散—再聚集—再擴散”的趨勢,與之相對應的是洛杉磯周圍郊區的人口規模一直在上升,包括爾灣。

相比於美國東海岸那些具備歷史底蘊的“老”城市,西海岸的洛杉磯和舊金山卻是後來者,洛杉磯更是進入20世紀以來才崛起。這帶來的一個特點就是,洛杉磯的發展是伴隨著西方工業技術的不斷進步,既趕上了美國社會的城市化,也趕上了美國社會的“逆城市化”, 也就是說對洛杉磯而言二者基本是同時進行的,這使得洛杉磯的郊區化程度遠遠高於美國其他大城市,舊金山和聖迭戈亦是如此,堪稱加州的一大特色。

其實,加州的城市群一開始就沒有形成極化效應超強的單一中心城市,而是很早就走上了多中心都市圈佈局和灣區經濟的模式,這就使得洛杉磯、舊金山外圍成為這些中心城市人口和產業外溢的承接地,如爾灣這樣的外圍新興城市,依託洛杉磯的國際影響力和吸引力、發達的交通基礎設施、多元人口和文化,獲得了城市建設、產業發展和人口集聚的歷史機遇。

在很多人的眼中,美國的爾灣新城都是第五代城市建設的典範。在爾灣所有的標籤中,最著名或者說最被城市建設者們所關注的,就是生態新城和科技新城——作為洛杉磯大都市圈的重要節點城市之一和美國新興城市代表,爾灣在洛杉磯大都市圈的形成過程中,通過優越的城市“軟硬件”配置聚集了一批科技企業和高新技術製造企業,形成了包括電子信息、半導體、計算機軟硬件、生物醫藥、醫療設備製造、汽車設計等多個高科技產業集群,一直有“第二硅谷”的美譽,再加上享譽全美的生態環境、教育服務和城市治安,形成了產業和人口的雙集聚,如今已經成為世界所有新城建設者爭相學習和模仿的現代化產業新城。

於一洋:美國“第二硅谷”爾灣對中國園區和產業新城的啟示

爾灣新城對中國產業新城建設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實踐意義

在我們看來,研究爾灣新城對於正處在快車道上的中國產業新城建設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論意義和實踐意義。爾灣在生態保護、科技創新和產城融合方面所取得的成就以及經驗,值得中國的產業新城學習和借鑑,這幾個方面也正是中國產業新城建設所面臨的痛點和亟待解決的問題。

2、爾灣新城的經驗與啟示

爾灣市從在一片農場上設市到發展成為全美乃至世界聞名的科技產業新城只用了不到50年,而且是一座完全在市場主導下完成產業發展和人口集聚,進而實現產城融合。正是自始至終貫徹產城融合、職住平衡與生態環保的理念,爾灣在開發建設過程中不斷強化長遠性規劃,並持續融合美國先進的規劃理論與實踐,為中國的產業新城建設帶來了許多經驗與啟示。

比如,爾灣市是誕生在一片農場之上,自始至終都由爾灣公司負責投資開發並管理運營,這與目前中國大多產業新城運營商的模式十分相似。爾灣市的起源可以稱之為“先有大學,後有城市”,最早完全是依託於加州大學爾灣分校而設立興起,並通過數次詳盡和科學的規劃,才有了現如今的爾灣市。

要探尋爾灣的成功經驗和啟示,還要從爾灣歷代幾次規劃和實際發展說起。

爾灣市所處的土地最早屬於一位叫做詹姆斯·爾灣(James Irvine)的農場主,正是他的兒子後來成立了爾灣公司,開始了公司化運作,直至1959年。這一年無論是對於加州大學系統還是對於未來的爾灣市都堪稱歷史最重要節點之一,爾灣公司聯合當時的加州政府共同捐贈了1500英畝土地給加州大學作為校區。

於一洋:美國“第二硅谷”爾灣對中國園區和產業新城的啟示

加州大學爾灣分校

1960年加州大學和爾灣公司聘請美國當時著名的建築師威廉·佩雷拉(William Pereira)負責大學和周邊社區的規劃。這第一版的規劃脫胎於霍華德的田園城市理論,是一個以大學校區為核心的田園城市社區,包括住宅區、商業區、工業區、休閒區與公園等,追求職住平衡,規劃總容納人口10萬。

1965年大學校區建設完成,加州大學爾灣分校正式誕生,成為後來不斷推動爾灣發展的創新技術和人才來源。這第一版的十年規劃主要圍繞加州大學爾灣分校展開,但卻超脫於一般的大學城,是一個學習、工作、生活相互平衡的新城,為後來的幾版規劃以及爾灣未來的發展建設打下了堅實基礎。

這一版規劃給我們的啟示是,新城從開始規劃、建設到運營要自始至終都在切實踐行精明增長理論,追求存量空間的充分利用,減少盲目擴張,要有明確的功能區分併為未來留出足夠的發展空間。與美國其他大部分城市呈現出鬆散特徵不同的是,爾灣的城市建設相對集中、空間也相對緊湊,但也絕不擁擠,這與中國的城市建設理念頗為相似。

不僅如此,爾灣鼓勵乘坐公共交通出行和步行,特地為此建設了完善的世界級自行車道和步道系統,據我的親身體驗,爾灣整個城市的慢性交通體系非常棒,非常的以人為本。

第二版的規劃是1970年爾灣公司向上級的橙縣政府所提交的,其規模已經達到可以建市的量級。於是在1971年,經過爾灣當時的居民投票,該規劃正式通過,同時宣告爾灣市正式註冊設立。在新的市政府領導下,爾灣市改進了第二版規劃,意圖將爾灣建設成為北美最大的完全按照規劃建設的城市。規劃人口也從10萬增加到了20萬體量,爾灣正式邁上了城市發展道路,並開始了與洛杉磯的深度互動。在這一時期,爾灣工業區對外開放,城市規劃不再由爾灣公司單獨主導,而是由市政府和公司共同主導,深度貫徹城市多功能混合的理念,為後來城市的產業發展和產城融合奠定了基礎。

於一洋:美國“第二硅谷”爾灣對中國園區和產業新城的啟示

爾灣市城市規劃

在我們看來,爾灣這種以市場化為主導的城市開發運作機制,多方合力共同參與規劃和決策的框架體系值得借鑑學習。爾灣的規劃建設,自始至終都沒有過多的行政干預,完全由民營企業投資、開發、運營起來的,結果也完全由市場來檢驗。政府作為後來者,只是提供政策配套服務,來源於市場也迴歸於市場。這樣由市場來完全調配資源、主導發展方向,一直朝著市場接受程度最高的方向前進,尋求多方利益最大化。

但同時,爾灣的開發與運作也不完全是由爾灣公司一家獨大,在這個過程中,加州大學、爾灣政府還有當地居民作為其餘利益主體共同參與,雖然不處於主導地位,但卻負有監督責任,且這個監督是切實有效的,多方合作且彼此制衡,從不以個人意志為轉移。

第三版規劃則是開始於1977年,這一年爾灣公司發生重大變動,美國房地產大亨唐納德·布倫(Donald Bren)成為爾灣公司新的大股東,也是這一年城市規劃和設計部門從爾灣公司拆分了出來,開啟了爾灣城市發展規劃的新時代。在保持爾灣原有基本格局不變的情況下,新的規劃納入了環保主義的理念,保存了超過農場一半以上的開放空間,大約178.2平方公里的農場土地被規劃為生態自然保護地,城市發展將生態建設提到了非常靠前的位置。

這一舉措在當時看來是直接使得爾灣開發規模縮小,但從長遠來看,生態環保對城市的賦能將遠遠超過密集而無序的開發,也正是基於這次規劃,社會各界努力把爾灣建設成為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現代化新城,爾灣才奠定了生態之城的美譽。正如唐納德·布倫曾言,“希望爾灣不僅以生態優美而聞名,而更因為其傑出的城市規劃和生活品質而文明”,如今看來,他的夢想已經實現,而當年爾灣對生態的堅持也在今日獲得了豐厚的回報。

爾灣的生態建設不僅有兩倍於紐約中央公園面積的橙縣大公園,更包括綠色建築和節能建築的隨處可見,比如世界上第一個混合能源建築,加州第一個取得LEED認證的建築都在這裡。現如今,爾灣擁有近百棟獲得LEED認證的辦公建築,在綠色建築方面走在世界前列。

於一洋:美國“第二硅谷”爾灣對中國園區和產業新城的啟示

爾灣在綠色建築方面走在世界前列

於中國的新城建設而言,雖然已經把生態建設提到了非常重要的地位,但對於綠色建築的研究和運用還有待進一步提高,逐步發展壯大的綠色建築產業應受到更多產業新城項目的關注並引進。

進入21世紀以來,隨著自然環境與交通設施的不斷完善,依託豐富完善的教育資源、優秀的城市管理、生活質量和營商環境,爾灣吸引了大量的高科技企業和高素質人才,不少著名跨國公司還有科技公司紛紛將總部遷至這裡,比如世界著名的半導體巨頭博通公司、日本半導體巨頭東芝公司的北美總部、韓國半導體巨頭三星電子的IT和打印機部門都在這裡,還有汽車巨頭福特汽車集團的西海岸設計中心、專注於心髒醫療的愛德華生命科學、做出多款風靡世界遊戲的暴雪娛樂等等。排名前25的公司貢獻了爾灣33%的稅收收入,前100名的公司貢獻了60%的稅收。

再加上不斷承接洛杉磯外溢人口和產業紅利,現如今爾灣聚集了一大批高科技企業、高新技術製造業和與之相關的服務業,使其成為名副其實的科技之城,並獲得“第二硅谷”和“加州科技海岸”的美譽。

不僅如此,目前爾灣市註冊公司數量早已達到2萬以上,創造了20多萬個工作崗位,其中三分之二的崗位被當地人消化,其餘三分之一在此工作的外地人也正逐步本地化,爾灣這座夢想新城已經實現了程度極高的產城融合。

參考文獻:
中國指數研究院,中國產業新城運營理論與實踐[M],中國發展出版社,2018.5
曾肇河、趙永輝,產業新城發展模式及經營管理[M],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2016.11
陳摯. 如何設計理想的美國新城?——爾灣城市規劃評述與啟示[J],規劃師,2017(增刊2)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