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8 中國孩子打不破的魔咒:父母口中“別人家的孩子”

中國孩子打不破的魔咒:父母口中“別人家的孩子”

有一次,我參加一個親子講座,有個五年級的孩子勇敢站起來提問:

“我特別煩,爸爸媽媽總是拿我跟別人比較,每次都把我說的一文不值。我表哥讀書很厲害,每次他來我家裡玩,爸媽總會當著我的面問他的成績,轉身就衝著我說。看看你表哥每次考試都名列前茅,你看看你自己這麼簡單的題目都不會,除了調皮搗蛋搞破壞,你還會什麼呀?”

”每次聽到爸媽這麼說,我都會又委屈又氣憤,覺得自己像一隻醜小鴨,哪兒都比別人差,有時候我都懷疑自己是不是他們親生的。如果頂撞回去還會被扣上一頂就是因為表現不好,所以才害怕跟別人比的帽子。我該怎麼辦啊?”

在場的家長聽了開始是發出一陣笑聲,隨即的又是一片沉默。開始笑是因為自己小的時候有類似的經歷,不管自己多麼的努力,父母好像總是覺得別人家的孩子特別的優秀。而接下來的沉默,是因為當自己成為父母之後似乎也開始不自覺地拿自己的孩子跟別人去做比較,成為自己小時候最討厭的那個人。

中國孩子打不破的魔咒:父母口中“別人家的孩子”

為什麼父母喜歡拿孩子跟其他人比?

有一部分父母認為比較是最簡單的激勵方式,想通過樹立榜樣的方式來激勵孩子,你看別人都能做到,你為什麼就不行呢?所以你也要進步啊。但是你覺得這樣的方式真的有效嗎?真的會讓孩子充滿行動的力量嗎?

其實不少父母會把積極的榜樣,搞混成為貶低式的比較。想一想當你自己和別人被動比較的時候,注意是在別人口中被動的,比較的時候比輸了,你心裡會真的欣賞他人的優點,向他看齊嗎,還是會因為那種被看不起的感覺而感到傷心吶。

對於處在青春期的孩子,當爸媽總是喜歡拿他跟別人比較的時候,他會感覺非常的尷尬痛苦,於是不少孩子會選擇臭臉,乾脆不回應。父母口中的“別人家的孩子”,除了受到當下的表揚之外,更可能的會受到其他同學的討厭與排斥。

父母在觀念上首先要認識到這種貶低式的比較,不但不能夠更好的督促孩子,反而會給他造成負面的影響,讓他在成長過程當中變得不自信,甚至產生自卑感。慢慢的他甚至會喪失進去的鬥志和熱情,失去自我,這樣非常的可惜。

中國孩子打不破的魔咒:父母口中“別人家的孩子”

給父母的兩個小建議

首先父母要以身作則,多關注孩子的成長。當你看到別人家孩子學習成績優異,能歌善舞,乖巧懂事的時候,你看到的這是最後的一個表面現象,而這些表面的背後是什麼?是這些父母給孩子提供了相應的教育和訓練的機會,如果他沒有接受到這些教育和訓練的也很難表現出這樣的行為,所以要父母先別急著比較孩子,先從自身找原因,反思一下自己給孩子提供的教育方式是否正確,以及反思一下自己的教養方法是否得當。

其次在生活當中,父母也不妨在教育方面多充電,多學習學習一些知識,也抽出更多的時間陪伴孩子成長,幫助孩子制定學習的計劃,發現孩子的優勢與特長。在孩子需要改進的時候給予理解,支持與引導。總而言之呢,單純的比較不會解決任何問題的,父母還是需要以身作則。

就是不要總和別人比,不妨和自己以前比。比如說呢,孩子這次考試比以前進步了,現在講話比以前有禮貌了,現在玩遊戲學會控制時間了等等。結果是好還是壞,出於孩子本身這樣好的部分可以多加鼓勵,不斷進步,增加孩子的自信心。不好的部分可以引導孩子變得更好,沒有誰比較好,表現差轉換成為發現做的好的地方,雖然這是觀念上的一個小小的轉變,卻在結果上會有極大的差異,所以呢,你不妨來嘗試一下。

中國孩子打不破的魔咒:父母口中“別人家的孩子”

給孩子的兩個小建議

當父母拿你跟別人比的時候,你該怎麼辦呢?首先呢你要意識到,比較這件事不一定完全是壞的,使用得當的話可以激勵你不斷的進步,也不妨在學校的時候找到共同的學習小組,或者是興趣小組找到學習的榜樣,大家相互交流,共同促進,不斷提高,所以比較這件事也可以有好的一面。

父母總拿你跟別人比較的時候,你可以試著和家人深度的溝通一次。有的時候溝通不足,父母不知道你的想法是很多矛盾爆發的原因。所以你不妨專門找個機會嘗試跟你的爸爸媽媽認真的溝通一次,向他們表明你並不喜歡這種拿來跟別人比較的方式,讓他們能夠理解到你內心的困惑。

用心去發現孩子的優勢和特長,在孩子需要改進的方面給與孩子理解支持和引導,這樣的才能夠幫助孩子建立學習的自信與內在的驅動能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