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4 俄罗斯掀起“我要中国制造”热潮,俄少女爱上写中文诗

唐曦兰(Podareva Anastasia)是浙江理工大学2017级艺术与设计学院艺术学理论专业留学研究生,95后,来自俄罗斯。从2014年来到杭州,她已经在这座江南城市度过了六年时光。其间,唐曦兰参加各种晚会活动,还登上了《中国诗词大会》等节目的舞台。

“在中国的学习和生活,对我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我来中国留学,不仅是为了学习汉语,更是为了学习和了解中国文化。”她曾这样说。她不仅学习中国的语言,还研究汉语中的诗性,取了另一个诗一样的中文名字,唐曦兰。

俄罗斯掀起“我要中国制造”热潮,俄少女爱上写中文诗

来中国之前,她就深知语言的重要性。高考的时候,全班只有她一个人选考了英语。她觉得很疑惑,“学会一门外语是打开世界密码的钥匙,如果大家都不学语言,会变得很封闭。”唐曦兰拒绝把自己封起来,她更爱思想上的交锋和碰撞。在高考之后,她直接跑来中国,做一年的交换生。第一次和中国的相遇地选在长春——一个和俄罗斯一样粗矿又野性的城市。这和唐曦兰的调性不大相符。寻寻觅觅,她拿到了浙江理工大学的奖学金,打开了江南的大门,来到了杭州,这里的风情人物新鲜又陌生。

来杭州五年,当细腻敏感的俄罗斯姑娘唐曦兰遇到了婀娜婉转的江南风情,写诗成为了碰撞的出口。一开始,无关风花雪月,写诗只为自我表达。当她的诗被更多人看到,她更想成为大家的诗人——“我是你的诗人!用诗描写细腻的江南。”

俄罗斯掀起“我要中国制造”热潮,俄少女爱上写中文诗

而如今,俄罗斯姑娘唐曦兰的中文诗作也已经续集出版了。她说:“艺术家与诗人都是自然的情人,艺术是一种信仰,而诗歌是一种生活方式。我用艺术去表达自己心中的色彩;我用诗歌去表达对中国、对祖国、对爱情的感悟。”

梦里,那个女孩挎着篮子在俄罗斯郊外的森林里甩着一头长发奔跑,姥姥望着她的背影微笑。小木屋,野蘑菇,还有那些全家晚饭后一起看电视消磨时光的日子,已经很久没有出现了。直到最近,在浙江新光村安静的夜里,那个关于童年和姥姥采蘑菇的梦又回来了。梦醒时分,唐曦兰紧紧攥住了那种情愫,开启了她新诗的创作。和那些充满深邃哲思的诗不同,唐曦兰的诗易读。提起笔,白色的浪花从她的情感世界里喷涌而出,汇集成册。

树上听到鸟鸣声,吸一口新鲜的春天。

这些字句欢快,跳跃,正如她本人一样,对一切新鲜的事物充满好奇。她喜欢结局圆满,崇尚简单明晰,能和自己的读者建立“通感”是她写诗的最大动力。

唐曦兰修读中文系,“我的中文名字就是教古代文学的薛亚军老师给我取的,意为大唐帝国晨曦中的兰花。”大一专业课上,她第一次接触中国的诗歌,那是《诗经》和唐诗宋词。她尝试自己写五言绝句、七言绝句,但显然,没有古文基础的她不擅于此。然后,她看到了鲁迅和徐志摩,“找到了!”中国现代诗是她能想到的最美的表达,这一次她开始学结构,学押韵,学节奏,但第一首诗写出来拿给老师看,得到的回馈是:“缺了点儿什么。”

缺点儿什么呢?或许是俄罗斯诗歌和中国诗歌本身就不尽相通。俄罗斯诗歌颂宏大,喜欢直接和壮阔的表达,而中国诗歌更具象化。“今晚月色很美”是中国人更擅用的言语,这给唐曦兰带来了很大的关于诗歌意象的挑战。从最基础的“雨”和“雪”学起,慢慢学习如何描写,“诗”的骨架正式开始搭建,随之而来的困扰是如何把她自己的“情”填补进去。

雪后的西湖,当大地银装素裹一片,眼前的雪景似乎召唤起了她在俄罗斯的那些遥思和记忆。她第一次写下那首颇受老师赞美的诗歌《西湖之恋》:

西湖畔有漫山遍野的雪花,在心中隐隐浮漾远方的歌。

俄罗斯掀起“我要中国制造”热潮,俄少女爱上写中文诗

很多事情她也想不明白,即便是画画也想不明白。那就尝试同自己和解,和那些半成品的诗一样存放在一个角落,说不定哪一天,诗就写出来了,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最近一次的灵感来源于乡村。唐曦兰借着乡村创业调研的机会走进了新光村,走进了浦江、义乌的一些村落,去做文化创意产品,想把中国和俄罗斯的一些特色融合。在乡村,她意外地找到了自己想要的那份宁静。夜晚的村子里没有灯,一切是那么静谧,头顶的星空是那么耀眼,在新光村的那个夜晚,一年多没出现在梦境里的姥姥回来了,她们一起在那片森林中采蘑菇,亲人间质朴的爱化作点滴诗意,融在了唐曦兰心里——

今天做了一个梦,碧云美好布满山前。我在野外慢慢悠悠,一望无边,景色那么抢眼。树上听到鸟鸣声,吸一口新鲜的春天。醒来!在夜天的星海里,看到家人脸上的笑脸。

江南的风物人情,遥远的故乡,母语俄语带来的天生语言思维和完全不同的汉语思维碰撞,催生了她别样的诗意。让她站在西湖湖畔,忍不住感慨,“也许我是前世的中国人。”

我的江南我是远方的游人,祈盼着东方烟雨朦胧。温润而不失浪漫的古宅,桥头撑着油纸伞的女孩。洒下晶莹的夕露,令心田自由绽放,碧天与芬芳,也许我是前世的中国人。我是永远的漂泊者,冲入充满诗意的江南。像泰戈尔走进民国年间,挽留我四海为家的脚印。我是江南的梅花瓣,带来一颗异国的心,飘逸着,飞翔着,抒发北方女子情怀。我是你的诗人!用诗描写细腻的江南。不知为何有一种幸福的预感,也许,这就是缘分......

俄罗斯姑娘唐曦兰,爱的是中文中诗性的一面,但在如今的俄罗斯,即使是从就业工作等现实性角度来看,学习汉语也已经成为了许多俄罗斯学生的选择。2019年俄罗斯更是把汉语科目纳入国家统一考试(简称:俄罗斯高考),社会关注度持续提升。“汉语热”的背后,是一股热烈的“中国热”。

9月30日是是国际翻译日。日前,俄罗斯社会舆论研究中心公布了一组调查数据,数据显示,近半俄罗斯人(48%)认为中文是最有前途的外语。据受访的俄罗斯人表示,学习外语的主要好处包括“可以与外国人交流”、“可以出国”、“可以在工作中使用所学外语”等。

此前,俄罗斯国立研究大学高等经济学院东方学学院院长阿列克谢·马斯洛夫也表示,汉语是国际交流语言,各领域专业人员都应学习汉语。俄罗斯已是世界上学习汉语人数最多的国家。

他说:“按人口平均计算,俄罗斯已是世界上学习汉语人数最多的国家。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教学中还在使用上世纪70、80年代的传统教学方法,但现在已经出现了很多新方法,其中包括俄罗斯开发的,效果更好。”他还表示,汉语曾经并不十分普及,“20年前只有汉学家掌握汉语,而今天汉语已经成为国际交流语言,其中包括物理、化学和数学等领域。”“我们对学习汉语的兴趣正在快速增长,但现实中专业化的教学机构太少。俄罗斯所有院校中,只有不超过10所能提供高水平的汉语教学。这完全不能满足我们看到的俄中关系水平的需要。”

俄罗斯掀起“我要中国制造”热潮,俄少女爱上写中文诗

除了孔院的普及和汉语学习的发展,如今的俄罗斯社会还掀起了一股“我要中国制造”的热潮。在许多俄罗斯人眼中,兄弟国中国是发展中非常重要的伙伴和同路人。“俄罗斯和中国两个大国一起合作,对世界和平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和平与秩序,真的是很多人失去之后才会珍惜的,我们要常提‘和而不同’、‘和为贵’。”俄罗斯国立人文大学孔子学院讲师、莫斯科大学和北京大学语言学博士李亮(Lilia Kholkina)如是说。

俄罗斯掀起“我要中国制造”热潮,俄少女爱上写中文诗

图为正在做翻译工作的李亮。

她说,汉语语言学研究是她的兴趣爱好之一,用汉语工作和思考,让她感到非常高兴。“语言是沟通的桥梁。我所掌握的语言可以沟通中国和俄罗斯,太棒了!”

在李亮眼中,俄罗斯国民对中国文化的认同度普遍较高。比如,中国的茶文化对他们有一种特别的吸引力。李亮告诉记者,她最喜欢中国红茶,在俄罗斯冰天雪地的寒冬里喝上一杯暖暖的红茶,非常养生。

李亮介绍说,20年前,中国制造给人的印象是“很便宜,但质量差”,而随着中国制造业的成熟发展,商品质量全面提升,俄罗斯国民对中国的看法也大大改观。近几年,伴随着中国与俄罗斯日趋紧密的贸易伙伴关系,大批中资企业在莫斯科涌现。小米、华为、速卖通这几大品牌进军俄罗斯市场,在俄罗斯掀起了一阵“我要中国制造”的时尚热潮。李亮提到,她自己使用的小米手机和电脑不仅功能齐全,设计漂亮,价格也非常合理,她身边的朋友和同事也纷纷开始购买。

最后,李亮强调,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差异是多彩之美。“中俄之间可以不同,重要的是‘和’。就像我之前说的‘和为贵’一样,和睦共处,才能有很好的发展。”李亮讲到,“俄罗斯也有类似于‘远亲不如近邻’这样的谚语。俄罗斯和中国两个大国一起合作,对世界和平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