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3 鄭國渠:曠世陰謀or萬世之功?

鄭國渠:曠世陰謀or萬世之功?

深秋的關中平原,草木搖落、涇水潺湲......

2200多年前,就是在這片土地上,一位傑出的水利專家,揹負著挽救國家危亡的艱鉅使命,執行著一個驚天的陰謀——“疲秦”。而他要做的事情,就是幫助秦帝國在涇水和洛水(北洛水,渭水支流)之間,穿鑿一條大型灌溉渠道。然而,正是這個“疲秦”陰謀,卻讓他締造了萬世之功——鄭國渠。

公元前236年,歷經十年之久的鄭國渠終於竣工。此後,鄭國就消失在歷史的塵煙中,渺無蹤跡。然而,由他所修建的鄭國渠卻如永不停息的涇水一般,在兩千多年的歷史長河裡,緩緩流淌、日夜不息,被人們永遠記憶……


1. 中國水利史上的豐碑

  • 引涇入洛 鄭國渠地處黃土高原,是先秦時期規模最大的水利工程。據《史記·六國年表》記載:
    “帝始皇元年擊取晉陽作鄭國渠”,即鄭國渠從公元前246年——始皇元年開始修建。《水經注》載:“鑿涇河引水,謂之鄭國渠,渠首於中山西瓠口引涇水。”同樣,《史記·河渠書》也記載:“鑿涇水自中山西邸瓠口為渠並北山,東注洛,三百餘里,欲以溉田”。這些史料顯示,鄭國渠修建的初衷就是“引涇入洛”,在關中平原的涇水和洛水之間修築一條300餘里的人工渠,用涇河豐富的水資源實現關中平原的土地灌溉。它的渠首工程,東起中山,西到瓠[hù胡]口。其中“中山”“瓠口”都在今陝西涇陽縣西北。後來分別稱為仲山、谷口,兩地隔著涇水東西相望。
  • 行經路線 那麼,這條史載長達“300餘里”(注:周秦漢的“一里”約等於現在的415.8米)的人工渠 的行經路線是怎樣的呢?《水經·沮水注》對此作了詳細的敘述: “鑿涇引水,謂之鄭渠。渠首上承涇水於中山西瓠口…… 渠瀆東經宜秋城北,又東經中山南…… 又東經舍車宮南……又東經截嶭山南,池陽縣故城北……又東經北原下,濁水注焉……又東歷原,經曲梁城北,又東經太上陵南原下,北屈經原,與沮水合……沮循鄭渠,東經當道城南……又東經粟芍縣故城北……又東經粟邑縣故城北。其水又東北流,注於洛水也。”
鄭國渠:曠世陰謀or萬世之功?

這些記載說明,鄭國渠西起涇水池陽(今陝西涇陽)瓠口,乾渠東行,匯納了冶峪、濁峪、清峪幾條河的河水,橫絕沮水(石川河),經富平縣南向東北。乾渠穿行於渭北高原的北山角下,然後流經今三原、富平、蒲城等縣,最後注入洛河。

20世紀70年代,考古專家對鄭國渠幹線進行全面勘查,實測渠長126.03公里,寬度約二十餘米,深十餘米與文獻記載大致相符。因為工程量非常浩大,所以鄭國渠的修建耗時10餘年:從公元前246年一直持續到前237年才全部竣工。

  • 重大意義 工程規模如此浩大,必然勞民傷財!而秦國在七雄紛爭的亂世裡,之所以要耗費巨大的人力、物力和財力,完全是是著眼於渠成之後的長遠效益。而這種效益隨後在廣袤的關中平原上迅速顯現,《史記·河渠書》記載:“灌澤鹵之地四萬餘頃,收畝皆一種,關中為沃野,無凶年……”史料顯示渠成以後灌溉土地達“四萬餘頃”,徹底解決了關中地區乾旱少雨灌溉困難的大難題。此後,關中平原很快便成為“天府之國”和秦國的巨大糧倉。這為秦橫掃六國、一統天下提供了極大的糧食保障。而且,鄭國渠的作用不僅僅在於它發揮的巨大灌溉效益,而且還在於首開了引涇灌溉之先河,對後世引涇灌溉發生著深遠的影響。

2.驚天的陰謀

然而戲劇性的是,這樣一個偉大工程的最初策劃動機,卻是因為一場陰謀。而這場陰謀的製造者就是秦國的東鄰,韓國的韓惠王。

  • 呂不韋的初心 經過春秋爭霸後,中國歷史進入了公元前475到前221年的戰國時期,這時的天下只剩下“戰國七雄”。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法家著名代表人物商鞅,在秦國推行變法後,使秦國迅速崛起。商鞅變法推行的重農抑商政策,使秦國的農業得到了很大發展。但灌溉困難一直是制約關中平原土地耕種的重要瓶頸。因而從長遠來看,急於擴大勢力的秦國迫切需要一個強有力的農業生產保障體系。公元前246年,秦始皇嬴政13歲,秦國的當政者是商人出身的相國呂不韋。為了鞏固和提高自己的政治地位及影響力,已經知道鄭國“間諜”身份的呂不韋,還是接受了他“修建巨大工程”的建議,希望渠成以後能成就個人的政績。鄭國和呂不韋,一個是“惡意疲秦”,一個是“將計就計”。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之下,鄭國渠開始修建。
鄭國渠:曠世陰謀or萬世之功?

  • 危機下的陰謀 那麼韓惠王為什麼要設計這個陰謀呢?一切都是源於亂世……作為秦國東鄰的韓國,從公元前403年到公元前246年期間,先後受到秦國較大規模的進攻就有19次。從公元265年,秦國每年都從韓國奪取大片的土地。公元前293年,韓國曾經同魏國聯手共同對付秦國。然而戰爭的結局是韓魏聯軍戰敗失了二十多萬人馬。公元前262年,面對秦軍的凌厲攻勢,韓國上黨守將馮亭投降趙國並將上黨地區(今山西和順、榆社以南、沁水流域以東之地)送給趙國以轉嫁危機。秦趙戰爭就此打響!趙孝成王派老將廉頗帥20萬軍隊迎敵,廉頗堅壁固守三年,與秦軍相拒於長平(今山西高平西北)。但孝成王趙何後來因為聽信讒言臨陣易帥,讓紙上談兵的趙括持節替代了廉頗,最終導致了公元前260年秦趙長平之戰的慘敗。
    這是歷史上規模巨大而又最慘烈的一戰,40萬趙軍被秦將白起坑殺活埋,消息傳來趙國舉國哀號。這是趙國有史200餘年以來最慘痛的損失,趙國從此一蹶不振。到此,在與秦國的正面對抗中,韓、趙、魏三國均已戰敗告終。此時的韓國如待宰的羔羊一般,暴露在秦國的屠刀之下。而長平之戰的11年後,秦國又奪取了拱衛韓國都城新鄭的重鎮成皋、滎陽,韓國已經處於滅亡邊緣。為了挽救自己,韓惠王因此設計了“疲秦之計”!這和後來的燕國太子丹,派荊軻刺秦的目的如出一轍。
  • “疲秦”的效應 對此事,《史記·河渠書》這樣記載:“而韓聞秦之好興事,欲罷之,毋令東伐,及使水工鄭國間說秦,令鑿涇水自中山西邸瓠口渠,並北山東注洛三百餘里,欲以溉田。”韓惠王的“疲秦”策略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產生的。然而,不同於燕太子丹刺秦計謀的失敗。鄭國渠的修建,在客觀上確實達到了“疲秦”的預期效果:在鄭國渠修建的十年期間,秦國果然“無暇東顧”,而韓國也獲得了暫時的安寧。因為當時各國基本夠沒有專業的軍隊,男丁戰時為兵、閒時為民。鄭國渠的修建因此調用了秦國大量的人力兵源,同時也造成了財力和物力的巨大消耗。

3.政治危機

  • 間諜身份 然而正當鄭國渠修建期間,一場大的政治風波也突然出現!因嫪毐叛亂秦始皇罷黜了相國呂不韋之後,在查抄相府文件時發現,鄭國的真實身份居然是韓國的間諜,其目的就是拖垮秦國的國力。間諜身份洩露後,鄭國渠的陰謀也昭然於天下。風雲驟變、風雨欲來!鄭國面臨著生死問題,而鄭國渠隨之也面臨著夭折的命運。《史記·河渠書》記載:“中作而覺,秦欲殺鄭國。”《史記·李斯列傳》對此事記載如下:“會韓人鄭國來間秦,以作注溉渠,已而覺。秦宗室大臣皆言秦王曰:’諸侯人來事秦者,大抵為其主遊間於秦耳,請一切逐客。’李斯亦在逐中。”記載顯示,“疲秦”陰謀洩露後,掀起了秦國曆史上著名的“逐客”事件。
鄭國渠:曠世陰謀or萬世之功?

  • “逐客”事件 “客”者,客卿也,就是在秦任職的來自列國的人員。當時歷代秦君都重用來自列國的人才,客卿增多觸犯了秦國貴族的利益。他們因此借“間諜鄭國”事件攻擊“客卿”,並建議秦王驅逐客卿,於是秦國上下開始“逐客”。恰巧來自楚國上蔡、後來做了丞相的李斯也在其中。不甘被驅逐的李斯寫了歷史上著名的《諫逐客書》,向秦始皇上書陳述秦國“逐客”的巨大危害。而鄭國也向秦王解釋道:”始臣為間,然渠成亦秦之利也。臣為韓延數歲之命,而為秦建萬世之功。”所以要不要逐客?要不要殺死鄭國?考驗著秦帝國的統治者秦始皇的智慧、眼光、胸懷和氣魄。
  • 英明韜略 一代英主秦始皇從李斯的勸說中認識到了列國人才對於秦國的重要性,從鄭國所說的:“(渠成)為秦建萬世之功”認識到鄭國渠的長遠作用,於是他停止驅逐客卿。《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公元前237年,“大索,逐客,李斯上書說,乃止逐客令”。之後,秦始皇任命鄭國為工程的項目總負責人,並派遣了更多的勞動力參加工程的修建。
    正是秦始皇的英明和韜略,為秦國的強大和橫掃六國提供了強大的政治保障。當然,這也保證了鄭國渠得以繼續修建完工,併成就萬世之功業。

公元前236年,鄭國渠終於竣工建成。之後的關中平原,迅速變成了秦帝國的大糧倉。這時的秦國,兵精糧足,既有關中平原,又有巴蜀天府。“疲秦”之計,卻變成了強秦之策。

而對於韓國來說,卻意味著真正覆滅的開始……

鄭國渠完工的當年,秦國正式拉開了一統天下的序幕。公元前230年,也就是鄭國渠建成6年之後,秦軍揮劍東指,韓國隨之覆滅。公元前221年,鄭國渠建成15年後,秦始皇掃平六國、一統天下!至此,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的王朝——秦帝國建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