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18 實幹加巧幹,三一重工成為“中國智造”的典範,不服來戰

實幹加巧幹,三一重工成為“中國智造”的典範,不服來戰

​很多人一聊到國產製造的產品,總是冠以“粗製濫造”的形象,不過,這已經是幾十年前的事情了,就拿國產的工程機械類產品來說,從沒有技術沒有市場,到如今三一的挖機穩坐國內市場銷量第一的位置,再用以前的有色眼鏡來看待現在的中國製造,恐怕對於像三一、徐工這樣的製造業企業有失公平,也不能抹去它們的奮鬥歷程。

2019年全球工程機械50強榜單中,來自中國的工程機械企業佔據了12席,其中,三一重工位列第七名,對於這樣傲人的成績,我想說這並不是偶然。從無到有,三一一直在不斷的突破自我,從“中國製造”到“中國創造”再到“中國智造”,三一稱得上是國產品牌的典範。

實幹加巧幹,三一重工成為“中國智造”的典範,不服來戰

​6萬塊起家,做到如今市值上千億,這是三一重工創始人梁穩根、唐修國、毛中吾和袁金華這些人自己也未曾想到的事情,從一個小作坊到全球上市公司,三一重工成功蛻變。

個人覺得,三一重工早期之所以比別人發展的快,是因為像梁穩根這樣的創始人都是技術出身,深知技術的重要性,以及產品質量才是一個企業生存之道,憑藉紮實的技術功底,以及對市場的敏銳的嗅覺,三一快速佔領市場。1991年,漣源焊接廠的產值突破億元,這也奠定了三一重工進軍工程機械行業的底氣。畢竟工程機械不像其它行業,投資回報週期長,前期還需要不斷的砸錢進去,有一種壯士一去兮,不復還的氣勢。

不過,隨著國內房地產,以及大規模的基礎設施建設需求,拉動了對於工程機械產品的需求量,三一也正是抓住了這樣一個時機,狠狠的賺了一把。

實幹加巧幹,三一重工成為“中國智造”的典範,不服來戰

​面對國外工程機械品牌的技術封鎖,三一幾乎從零開始了自主創新的艱辛路程。為了攻克自主核心技術,梁穩根和三一總工程師易小剛曾有一年多時間每天睡在工棚全心鑽研,最終設計出工作原理與當時國外產品完全不同的可用標準件組裝的集流閥組,三一誕生出第一個專利技術。

功夫不負有心人。一年後,三一成功研製中國第一臺大排量、高壓力混凝土輸送泵;1998年,三一又成功研製中國第一臺37米混凝土臂架泵車。

一直以來,三一重工非常重視研發,公開數據顯示,三一重工2018年研發投入金額30.01億元,研發投入佔營業收入比例為5.38%;2017年研發投入金額19.16億元,研發投入佔營業收入比例為5.00%;2016年研發投入金額11.25億元,研發投入佔營業收入比例為4.83%,一年比一年多。正是因為這樣的高投入,才讓三一的產品在競爭激烈的市場,立於不敗之地。

實幹加巧幹,三一重工成為“中國智造”的典範,不服來戰

​三一重工一直堅持“品質改變世界”的發展理念,三一總裁向文波說過:品質改變世界就是要打造一個高品質的中國製造品牌,或者說希望通過高品質的產品及服務來改變國際社會對中國製造業產品質量的印象。在這樣一個高標準的要求下,三一自然能夠在眾多品牌中脫穎而出,成就自己的一番偉業。

要想改變中國製造的形象,就必須從產品的各方面入手,完善產品的質量才能獲得更多的市場份額,才能留住客戶的心,在經歷過幾次大的技術升級之後,三一品牌的國際化形象凸顯,再加上像收購普茨邁斯特這樣的國際知名企業措施,三一實現了國內和國際市場同步發展,實現了與外資、合資品牌的分庭抗禮,甚至逐步領先。

實幹加巧幹,三一重工成為“中國智造”的典範,不服來戰

​在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大背景下,以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為特點的智能製造已成為未來發展趨勢。三一重工緊跟時代的潮流,開始從“中國製造”轉向“中國智造”,打造了亞洲最大的智能製造工廠,產品生產和使用的各個環節都被三一嚴密監視起來,對於把控產品的質量,以及收集產品相關的故障信息很有幫助。

“未來的發展一定要順應時代的變化抓住時代的機會,時代會帶來挑戰,但是往往挑戰反面就是機會。那麼時代的機會是什麼呢?就是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有能力應對挑戰,那挑戰就變成了機會,而如果難以應對挑戰就會變成風險。”向文波對於三一未來的發展,滿懷信心。

其實一路走來,三一也沒有走任何的捷徑,實實在在的把自己的產品做好,才能留住消費者的心,再加上三一巧妙的利用自己技術擅長的優勢,把握到了市場的機遇,才成就了當下的成績。實幹加巧幹,三一重工成為“中國智造”的典範,不服來戰。

實幹加巧幹,三一重工成為“中國智造”的典範,不服來戰

​更多原創文章,請關注“砼行機械”,圖片來自互聯網,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文章經第三方維權機構認證,未經允許,請勿轉載,感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