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1 乾隆巡遊無錫演義

陳國柱/文

乾隆皇帝繼位後,清朝統治逐步趨於穩定。乾隆與祖父康熙感情很深,非常仰慕乃祖康熙風範,事事都要仿效。康熙六次南巡,乾隆也來個六次南巡。皇帝南巡,地方上自然是一件頭等大事。乾隆儘管口頭上說不要靡費,但不過是官樣文章而已,事實上哪能做得到?

無錫地方官早已得到皇帝要南巡的消息。如何迎駕,卻頗費周章。知縣姓王,資質平平,好在衙門的紹興師爺在宦海中歷練已久,見多識廣,世故圓滑,用無錫話說,叫做“牙齒吃到木墩頭氣”,所以知縣也不犯愁。

這天,紹興師爺有事來到西門棚下街,見街梢上聚了許多人。師爺擠上去一看,原來這裡正在造一座橋。這是一座環洞石橋,將要完工,眾人正在紛紛議論,有的說橋造得堅牢,樣式好看;有的說橋造好後,今後這條街就活了;有的卻說竣工的費用還沒有著落。只聽一位老者說:寶塔好造難結頂,現在這座橋還缺紋銀50兩結個頂,建好駁岸可以完工。師爺上前一打聽,知道這位老者是負責建橋的圖董,這座橋是地方士紳集資建造的,現在預算資金已用完,正不知如何是好。師爺腦筋一轉,計上心來,便上前拍拍圖董的肩頭說:“好商量,好商量,一切都包在我身上。”

紹興師爺一溜煙跑回縣衙門,找到王知縣附耳一說,王知縣一聽立即哈哈大笑,連說:“此計大妙!”兩人又湊在一起密謀了一番。次日,王知縣以準備接駕的名義,從庫中拿出50兩銀子,交給紹興師爺。師爺帶了紋銀趕到棚下街,對老圖董說:“銀子已經帶來。現在急事急辦,橋要趕在皇上駕臨無錫前竣工。”師爺日夜坐鎮橋頭督工,眾工匠不分日夜拼命趕工。3日3夜後,橋樑完工,駁岸修好。橋洞上方按照師爺的吩咐刻上“迎龍橋”3個大字,塗上朱漆。


乾隆巡遊無錫演義

沒過幾天,乾隆皇帝的龍舟就到了無錫。為便於龍舟通行,運河兩岸設了寬敞的纖路,一色朱木釘樁,由“龍鬚纖”夫拉縴。纖路之旁,新栽了大片的竹林,為的是應景,龍舟過後不久就枯萎了。在石塘灣和望亭,設置黃布城,共佔地600多畝,供御駕一行上岸歇息。龍舟經過的河道,都進行了疏浚、開掘。運河兩岸所有房屋都粉刷過,店鋪都油漆、裝修一新,城中沿河無屋處則築牆遮掩,家家戶戶都懸彩燈,書“頌聖聯”,設高香案。乾隆看得龍心大悅,至於花多少錢、佔多少農田,他就不管了。進城之後,還要對隨行的親貴、嬪妃及臣僚賜宴、賞賜,這些銀兩當然都會由地方上主動孝敬,其數量自然不會少。地方上的負擔,確實夠重的了,別的不說,僅縴夫便溺用的馬桶,就得置備成千上萬個,舟過之後即毀,北返之時再置。說到底,這些錢都得從小民的頭上刮下來。次日,乾隆坐船從運河到太湖遊覽,船過西水墩,看到一座新建的石拱橋,橋上“迎龍橋”3個紅字分外醒目,橋下綢緞牌樓彩旗飄揚,樂局吹奏絲竹悠揚。乾隆傳旨停舟,傳無錫知縣上龍舟。王知縣跪見後,乾隆問:“建橋何意?”王知縣此刻福至心靈,奏道:“聖主駕臨,萬民歡騰,迎龍接駕,建橋誌慶”。乾隆點點頭,又問:“此橋何人所建?”知縣奏道:“微臣日夜督工,百日建成,名橋永留溪河,皇上萬壽無疆。”乾隆聽得受用,對王知縣好言慰勉了幾句。不久,王知縣就獲得升遷。

皇帝到無錫,寄暢園是必到之處。在此之前,秦道然的兒子秦蕙田於乾隆元年考中一甲第三名進士(探花),授翰林院編修,入值南書房。秦蕙田見獄中老父病骨支離,十分不忍,便上疏乾隆帝,大意是說皇上以孝治天下,現今臣的老父在獄中,臣有不孝之罪,懇請代父贖罪,免去職務,讓父親出獄。其時皇室內部的權力鬥爭已告一段落,乾隆也要利用南方文人為其服務,所以乾隆下旨釋放秦道然,併發還寄暢園。這次乾隆南巡到無錫,秦蕙田隨駕前往,寄暢園列入接駕之處。地方官撥秦家1000兩銀子對園林進行整修。這1000兩銀子當然是杯水車薪,而且秦家也不敢受,只得自己出資進行修繕,恢復舊觀。乾隆來到寄暢園中,由秦氏族人24人接駕。其時秦德藻已作古,由其孫子、重孫輩如瑞熙、孝然、實然及道然的長子芝田等接駕。這些人年齡最高的90歲,最小的60歲。乾隆為此賦詩一首:

輕棹沿尋曲水灣,秦園寄暢暫偷閒。

無多臺榭喬柯古,不盡煙霞飛瀑潺。

近族九人年六百,耆英高會勝香山。

松風水月垂宸藻,昔日卷阿想象間。

隨駕大臣汪由敦奉旨持乾隆御筆詩稿到園門,令秦氏迎駕者作和詩。秦孝然等九老隨即作和詩呈上,自然是歌功頌德、讚頌聖明之語,乾隆十分高興。


乾隆巡遊無錫演義

且說乾隆對寄暢園的景色十分傾倒,一路興致勃勃地遊覽,穿假山,過曲徑小道,來到一方水池前,見池邊聳立著一座太湖石峰,高丈餘,映泉作勢,飄然欲仙。乾隆問此石何名,秦瑞熙奏稱是美人石。乾隆看了卻覺得不像美人。原來地方官為了乾隆遊覽之便,專門在園中為他闢有巡遊御道,專走正面大路。從正面看,這座假山確實不像美人;而老百姓從牆邊小道走,從側面看去,確像美人。乾隆不明所以,便武斷地下旨改名為“介如峰”,並煞有介事地寫了一首詩,畫一幅畫,在詩的跋語中說:“寄暢園中,一峰介然獨立,舊名美人石。以其弗稱,因易之日介如峰,而系以詩,且為之圖,即書其上。”地方官不敢違旨,只得將乾隆題詩和介如峰圖,鐫碑立於美人石前,並建六角亭以覆之。


乾隆巡遊無錫演義

乾隆在寄暢園池邊亭中暫憩,聞得惠山寺和尚善下象棋,便召來對弈。乾隆風流倜儻,琴棋書畫無所不能,平時他在宮中,無論與嬪妃或大臣下棋,別人不論棋藝如何,總不敢贏他,因此在棋藝上十分自負。不料這個惠山寺和尚並不買賬,走了沒幾步棋,乾隆已感到吃緊。到了中局,和尚使了個調虎離山之計,故意賣個破綻,連棄兩子,讓乾隆集中子力進攻一側,自己的一匹馬卻左右騰挪,直奔臥槽,這是惠山寺和尚的一個絕招“春申澗烈馬奔騰”。乾隆一看不好,忙調兵救援;不料和尚又使出第二招“九龍山蛟龍入海”,伸炮沉底將軍。乾隆剛應付過去,卻見和尚又使出第三招“惠山寺金剛捉將”,一隻車又從橫裡殺將過來。眼看車馬炮三子歸邊,已成絕殺之勢。乾隆從未見過如此兇狠精妙的招數,籌算良久,知道無論如何應付,對方總比自己快一步成殺,直急得冷汗淋淋。誰知那和尚卻不下殺手,隨手走了一步閒棋,讓乾隆緩過勁來,搶先成殺。乾隆雖勝了此局,已知是和尚有意相讓,心中到底鬱鬱不樂。此亭因沿廊一帶古木交柯,鬱鬱蔥蔥,古藤盤旋曲折,覆蓋於上,故名為“鬱盤”,但這個“鬱”字正暗合乾隆當時心情。

乾隆在地方官的引導下,又走進惠山寺,到竹爐山房品茶。這竹爐山房,卻是大有來歷。這座僧房原是惠山寺的彌陀殿。民間傳說,明太祖朱元璋私訪惠山寺,惠山聽松庵僧性海砍倒一根竹子,截為三,搭成竹爐,上架缽盂,用以煮茶,招待朱元璋。朱元璋品後,覺得別有風味,就問:這是什麼茶?性海答:是惠山上的雨前茶。再問:用的什麼水?答:是天下第二泉的水。又問:是怎樣煮的?和尚答:是用三截竹子搭的爐,三片竹葉煮的水。朱元璋聽了,讚揚性海是羅漢下凡,修成神仙了。

歷史上性海確曾請湖州竹上編制一隻竹爐,上圓下方,形如仙家的乾坤壺。性海用松枝燒煮泉水泡茶,招待文人雅士。明朝著名畫家王紱畫有《竹爐煮茶圖》,侍讀學士王達為竹爐圖記序作銘,構成著名的《竹爐圖卷》。王紱是明初無錫人,朱元璋時不願出仕,隱居於九龍山。成祖時一度出仕。由於他素性高傲,不慕名利,畫非為知已者不作,所以傳世作品不多,這幅《竹爐煮茶圖》便顯得彌足珍貴。明代中葉,竹爐圖有4卷。明萬曆年間,無錫人鄒迪光將彌陀殿更名為竹爐山房。後爐壞重製,而王紱之圖卻亡佚。康熙年間,內閣典籍顧貞觀得此圖於納蘭性德處,於是將此圖復歸於庵。

乾隆到此,品二泉茶水,賜額“漪瀾堂”,觀《竹爐圖》,題了詩,賜“竹爐山房”額。後仿製竹茶爐,在北京靜明園(今玉泉山)內建竹爐山房,加以收貯。以後在乾隆四十四年冬,無錫知縣邱漣攜竹爐圖卷至縣署,準備重新裝裱,不料縣署失火,圖卷遂毀於火中。乾隆於是仿王紱筆意,補畫了竹爐圖首卷,題了詩,又命皇六子弘旿、董浩分別補畫了二、三、四卷,並將內府所藏王紱《溪山漁隱圖》一起賞給庵裡。以後,寺僧經常將竹爐及圖卷誇示於遊客。


乾隆巡遊無錫演義

乾隆遊惠山後,對寄暢園的景色極為讚賞,遂命畫工繪製成圖,後來回京後在清漪園(今頤和園)內仿寄暢園建造惠山園。園成後,他以為和寄暢園可以匹敵,誰知後來又到寄暢園一看,卻覺得惠山園好像缺了什麼。原來寄暢園中古木參天,幾百年的老樹比比皆是,這是惠山園無法比擬的,乾隆只得自嘆不如。

乾隆在無錫時,曾賜無錫籍吏部侍郎嵇璜匾額“奕世宣勤”,表彰嵇璜和他的父親嵇曾筠勤於國事的德行。嵇曾筠,字松友,號禮齋,城內學前街人。雍正時專督黃河河工,親自踏勘從河南滎陽全山東曹縣、安徽碭山的數百里黃河大堤,發現最險應修處12萬餘丈,立即奏請興工加固;發明並多次使用開河導水、排除險情的“引河殺險”法,在黃河河道過於彎曲處開挖引河,引導部分河水自直道下洩,減輕河水對凹岸大堤的沖刷。因治水成績卓著,官至文華殿大學士兼吏部尚書,江南河道總督等職。嵇曾筠在興辦各項工程時,精於計算,總計節省庫銀100多萬兩。乾隆三年,嵇曾筠患病,乾隆曾賜詩慰問道:

海疆三載耀臺星,沙漲金堤瀆協靈。

此日黃扉資贊化,昔年絳帳憶談經。

旌揚浙水行來遠,路指燕山望裡青。

料想微痾應早復,丹誠平格享遐齡。

嵇璜,字尚佐,一字黼庭,晚號拙修,嵇曾筠之子,繼承父業,從事治水工作。乾隆九年,奉命視察河北、河南、山東等地治水工程,上疏請革除俠頭包攬工程的弊端,改由官府直接招佚施工,按散工工價發給工錢,被採納施行。乾隆十八年,黃河多處決口,淮河氾濫,他建議制平底方舟拖帶大鐵鈀疏浚黃河河床,加緊修復加固關鍵地段的河堤閘門,常年儲備築堤材料,開挖有關河道,堵洩並舉。乾隆二十三年,他提出疏浚淮、揚運河,開高芒稻河閘,使黃、淮兩河流人運河與高寶湖湖水就近宣洩人江以防水患而利灌溉的建議,得到採用。是年秋水大漲,所建工程發揮作用,湖河安然無恙。乾隆四十六年,黃河決口,部分河水北流進人山東黃河故道。嵇璜前往實地考察,提出讓黃河北流重返山東故道以結束黃淮合流局面的建議,此議震動朝廷,多數官員持反對意見,乾隆亦舉棋不定,此事遂延擱起來。後來直到咸豐五年黃河在蘭考銅瓦廂大決口,自動迴歸山東故道,證實了嵇璜生前見解的正確性,但已經付出了幾十萬人生命財產的慘重代價。

嵇璜官至文淵閣大學士。大學士在清代相當於宰相之位。由於嵇曾筠之父嵇永仁曾被雍正追贈國子監助教之銜,賜匾“忠節流芳”,其妻楊氏由乾隆賜匾“人倫坊表”,所以嵇璜一門三代被地方上稱為“嵇三閣老”。

且說乾隆雖是滿人,卻極為仰慕漢學,對漢文化甚有造詣。他有一個嗜好:寫詩。他一生作詩達四、五萬首之多,是個絕對的“高產詩人”。到了無錫,自然也忘不了寫詩,他在惠山留下了不少詩作。他的詩雖然算不上出色,但書法自然流暢,比起現在的一些裝腔作勢的“書法家”似乎要好得多。


乾隆巡遊無錫演義

乾隆喜歡詩,自然留心各種詩集。他得知無錫人孫洙編了一本《唐詩三百首》,便諭地方官呈上。地方官不敢怠慢,迅即找到該書,面呈皇上。乾隆看過,覺得該書編選得不錯。乾隆對孫洙的名字有似曾見過之感。

原來,孫洙還是一位有學問的官員,字臨西,號蘅塘,晚號退士,康熙五十年生於無錫,乾隆九年中舉,乾隆十一年任上元縣學教諭,乾隆十六年中進士,以後歷任順天府大成縣知縣、直隸盧龍縣知縣、山東鄒平縣知縣、江寧府學教授等職。在任知縣期間,深入民間訪問疾苦,視百姓如家人父子。斷案時,對人犯還沒有笞責,他先已心痛得落淚,仁慈之心令人感動。為了預防水災,他還捐私銀興修水利,造福於民。每當卸任時,老百姓都依依不捨,甚至攀轅哭泣,為他送行。至告老還鄉時,仍然兩袖清風,囊橐蕭然。

孫洙愛詩,在宦遊期間,鑑於當時流行的《千家詩》“工拙莫辨”,遂決計編輯一部唐詩選集取而代之。他在繼室徐蘭英的協助下,於乾隆二十九年編成以“蘅塘退士”署名的《唐詩三百首》。該書選入77位唐代詩人(其中兩位是無名氏)的詩作共310首,刻印時又補入杜甫的《詠懷古蹟》3首。由於所選作品體裁完備,風格各異,富有代表性,又通俗易懂,刊行後廣為流傳,“幾至家置一編”。後人有“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做詩也會吟”之說,可見其影響之廣。

乾隆在無錫期間,據傳還曾到民間微服私訪過。有一次他來到一家飯店吃飯,這天正好菜已賣完。店主見來客操著一口官話,氣度不凡,曉得不是一般人物,便急中生智,將鍋巴剷下,用油炸得金黃髮脆,又用蝦仁、熟雞絲、雞湯等熬成濃汁,送上桌時將汁澆在鍋巴上,盤內“嘶啦”聲,冒出一縷青煙,香味撲鼻。乾隆從未見過這樣的菜,吃後覺得又香又酥,即讚道:“此菜堪稱‘天下第一菜’”,這名稱就流傳至今。詩曰:

乘興南遊駐惠山,幾人可得瞻天顏?

金銀鋪地紅樓醉,誰念小民生計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