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3 西藏阿里的“進藏英雄先遣連”精神及其本質

西藏阿里平均海拔超過4500米,高寒缺氧,生存條件接近人類的極限。但那裡有一種精神,卻讓這接近人類生存極限的地方充滿著溫度和能量。這種精神就是“進藏英雄先遣連”精神。

我曾經於2016年和2019年兩次深入阿里,被當地幹部群眾常常提起的“先遣連”的故事所深深打動。在阿里地區參觀軍史館時,阿里先遣連和扎西崗邊防連的事蹟讓我深受感動,甚至淚流滿面。

先遣連的全稱為“進藏英雄先遣連”,這來自於1951年1月30日西北軍區黨委在命名電和記功命令中使用的稱呼。先遣連是原新疆軍區騎兵部隊某部騎兵第一連,共有136人組成,包括漢族、蒙古族、維吾爾族、哈薩克族、藏族等7個民族。其中少數民族佔了40%。他們在極端惡劣、艱苦的自然環境中,堅持並勝利地開展工作,足足達到270多天,其間相繼有63名同志犧牲。是什麼讓這支英雄的隊伍有如此堅韌、強大的精神力量?

我想一種最重要的精神力量就是他們有崇高的信仰,堅決跟著黨走。進入嚴酷的3月份,大多數先遣連的戰士們已經站不起來了,但哨崗上從來不會缺守衛的戰士。當戰士陳忠義的身體已經快無法支撐時,他依然要求到哨崗執勤,即使大家把他揹回去,他也不依不饒,非要返回崗位上。最後,他就這樣離開了大家,時間也永遠停留在了他的哨崗上。

西藏阿里的“进藏英雄先遣连”精神及其本质

圖為阿里軍史館中李狄三同志雕像 攝影:趙國棟

就如同曹海林所說,先遣連中的黨員在最危難、最關鍵的時候,起到了非常關鍵的帶頭作用。“共產黨員就是在黨最困難的時候,向黨要副擔子挑在自己肩上的人。”這句話恰如其分地描述了共產黨員堅定的信仰和所起到的引領作用。

1951年2月,在先遣連最艱難的日子裡,所有的黨員舉手向黨宣誓,錚錚誓言彷彿仍然迴響在阿里大地:“只要還有一個人就要堅持到底,只要還有一個人就要把紅旗插到噶大克!”

雖然時間不長,但先遣連的同志與阿里的群眾成了最真誠的朋友。戰士們全心全意為阿里人民服務,而阿里人民則全心全地意愛戴這支英雄連隊。

改則縣的先遣鄉原名為“日加”,就是為了紀念先遣連犧牲的同志,為了永遠銘記先遣連的豐功偉績,那裡才改名為“先遣鄉”。在1950年底到1951年3月間的極為艱苦的歲月中,當地政府的個別官員與寺廟勢力相勾結,對先遣隊進行肆意造謠誣衊,說什麼“共軍惹怒了菩薩”,“要遭受天譴……”甚至公然進行武裝挑釁,打傷宣傳隊員……但先遣連仍以當地群眾利益為重,想盡辦法積極做好宣傳工作。這樣做的結果是讓一些受矇騙的群眾看清了當地反動勢力的面目,也進一步增加了對這支共產黨的隊伍的信任。打傷宣傳員劉振義等人的門登岡布甚至成了先遣連非常依重的骨幹群眾,為阿里的解放做出了重要貢獻。

還有就是中國軍人鐵一般的紀律與意志。黨代表李狄三於1939年參軍,1949年9月25日,新疆和平解放後,他出任新疆軍區組建的獨立騎兵師一團保衛股長,並於1950年8月1日帶領選遣連先行進藏。他長期帶病開展工作,一直堅持到第二年的5月28日。

據李狄三的孫輩回憶,李狄三離家12年沒有探過一次家,犧牲10年後,家人才知道實情。他沒有給家裡留下任何東西,連一張照片都沒有,甚至他的遺像也是按著他的兒子的樣子畫的。李狄三是中國軍人的楷模,同樣,所有的先遣連戰士都是中國軍人鐵一般紀律與意志的代表。從先遣連進入藏北以後,他們不但對當地群眾的財產和利益絲毫無犯,而且對信教群眾膜拜的經臺、瑪尼石堆等也都格外注意保護。即使在斷食情況下,他們也是在徵得當地頭人同意的情況下去捕獲幾隻野味充飢。

西藏阿里的“进藏英雄先遣连”精神及其本质

圖為阿里軍史館中先遣連雕像 攝影:趙國棟

連隊裡有一名戰士叫阿廷芳,他發現溫泉邊上有野菜,那時得了高原病的同志們急需補充一些蔬菜,但是阿廷芳以前並沒有見過這類植物,他無法確定這種看似野菜的植物是否有毒。最終,他寫了一張紙條用石頭壓在一片野菜上,上面寫著:如果我死了,這草就有毒,不能吃。後來,阿廷芳逝世的前一天,他如願以償成為了一名正式黨員。

現在,先遣連精神已經深深紮根於西藏阿里大地。扎西崗邊防連就是它的典型代表。“扎西崗”藏語的意思是“吉祥的山崗”,那裡海拔4660多米。邊防連的戰士們在那裡守護著祖國的邊疆,巡邏的道路極為艱險,在當地有“鬼門關”之稱。

條件再艱苦,嚇不住也難不倒邊防連的戰士們。他們在那裡建功立業,報效祖國。在阿里地區軍史館中,一進展館的左側大石上雕刻著公丕才作詞、劉岡作曲的《當兵走阿里》。“鋼槍挑日月、軍旗護河山……咱就是阿里,咱就是高原……”歌詞生動傳達出邊防連戰士紮根阿里大地,為祖國河山奉獻青春,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鬥的精神。

2013年1月17日,習近平總書記簽署命令,授予扎西崗邊防連“雪域高原戍邊模範連”榮譽稱號。現在這面錦旗珍藏於阿里軍史館中。

西藏阿里的“进藏英雄先遣连”精神及其本质

圖為扎西崗邊防連獎旗 攝影:趙國棟

為了深入瞭解和感知先遣連精神,我採訪了一個大家庭中的兩位曾經在扎西崗邊防連戰鬥過的普蘭縣多油村村民。在他們身上,一種純樸但剛毅、執著的精神感染著我。

平措的小爸(他的叔叔,平措喜歡這樣稱呼他的叔叔)已經80多歲,名叫其美。雖然年歲已高,但其美老人依然身體魁梧,目光矍鑠,思維清晰。他在邊境線上曾參加過多次與印方的鬥爭。有一次,我們坐在茶館中,老人向我講起了舊西藏的老百姓受到的壓迫和剝削,講到了人們沒有食物只能進入深山去找“野茶”。所謂“野茶”,只是當地一種叫“幫加”的植物,由於普通群眾無法喝到茶葉,只能以它代替。而現在,人們的日子都過好了,也沒有人再喝這種植物了。在他的言語中,充滿了對黨和國家的感恩之情。

平措聽從小爸的安排,也加入了扎西崗邊防連。他說,真正的阿里人就要去那裡鍛鍊、去那裡報國。平措說,當時邊防連很多東西都需要自給自足,所以平時連裡的戰士都要擠出時間去放羊、放馬。但即使放羊放馬也要時刻警惕,不能有絲毫懈怠。因為保衛疆土不受侵犯是他們最神聖的使命。

平措告訴我,有一次,他正在山坡上放羊,突然發現了兩個女人,而且還趕著一些羊。他非常警覺地馬上趕了過去,向上級報告後,把兩個人帶回了連隊。經過仔細調查,原來他們二人是印方的牧民,這次是無意地越境放牧。經過調查並經研究,連隊對此事進行了妥善處理。既保衛了國家的疆土和信息安全,也給了對方以強烈的警告。平措講著,臉上浮現出幸福自豪的表情。

西藏阿里的“进藏英雄先遣连”精神及其本质

圖為原扎西崗邊防連戰士平措 圖片由平措提供

在調查中,我和平措成為了好朋友,他的直爽、熱情以及對扎西崗邊防連的熱愛、對普蘭的眷戀、為家鄉建設做的努力讓我深深感動。從連隊退役後,平措堅決回到了普蘭縣,回到了他的家鄉。但當時他的工作只是“公益性崗位”,一個月的工資更是不到2000元,後來,經縣政府研究,他的工資被提高到了4000元。平措總是說,錢多少並沒有關係,他自己沒有什麼愛好,只喜歡講普蘭的變化,所以只要讓他在普蘭繼續工作就行,這樣他就滿足了。但是,平措在學習上並沒有放鬆對自己的要求,他說,漢語是他在邊防連自學的,但是還不夠,他還要學得更好,這樣他就可以向到普蘭的遊客做更深入的講解,宣傳黨的好政策。所以,每次遇到他,他總是讓我教他漢語,並且以教我藏語為“交換條件”。不經意的交談之間,我感受到了這個普蘭小夥子的幽默,更被他的執著和信念所感動。

在扎西崗邊防連當兵的經歷似乎成為了平措最大的幸福。或許,這種出自平凡的阿里人的發自內心的情感,有力而生動地詮釋了先遣連精神的魅力與偉大。

另外,關於阿里先遣連精神的傳承與發展,還有一類群體不能被忽視,他們就是援藏幹部。可以說,他們身上體現的,就是先遣連精神,就是老西藏精神。它們也是阿里大地上的寶貴財富。

2013年7月,高寶軍主動向組織申請參加援藏工作,這樣,他就從革命聖地延安來到了阿里地區的普蘭縣。2013至2016年在普蘭縣工作期間,他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甚至達到了忘我的境地。哪裡有困難,哪裡就有他的身影。默默工作了3年多的時間,普蘭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在普蘭,高寶軍幾乎走遍了家家戶戶,普蘭全縣的群眾幾乎全都見過他,甚至可以一眼認出他。而今,為了更好地投入到阿里的建設中,高寶軍把自己的家人也接到了阿里。我想如果非要用一種精神來描述高寶軍同志的選擇,用先遣連精神來概括是十分恰當的。他們為的就是那份永不變色的初心和使命。

西藏阿里的“进藏英雄先遣连”精神及其本质

圖為高寶軍與農牧民群眾在田間地頭 圖片由高寶軍同志提供

在阿里大地,每時每刻都有許多象高寶軍同志一樣的援藏幹部,他們來到阿里,奉獻阿里,在那裡書寫著一首首生命的不朽之歌。2019年7月,我在普蘭縣調查的時候,遇到了剛到普蘭縣報道的呂志勇同志,這已經是他第三次從陝西的家鄉到普蘭縣援藏了。當時的他剛到普蘭,就挺著高原反應,吃著感冒藥投入到了工作之中。

當面對阿里的巨大變化、面對阿里的人民群眾時,即使我兩次較長時間深入阿里地區,即使我努力地體驗與感悟“進藏英雄先遣連”的精神,但總覺得自己瞭解到的、感悟到的仍然過於膚淺。我曾反思自己是否過於執著或過於“較真”,但當我走進當地群眾的家中,看到掛著潔白哈達的毛主席畫像,看到幾代國家領導人畫像時,聽到人們喝著酥油茶,以抑揚頓挫的藏語傾訴對黨和國家的感恩之情時,我才明白,原來,這種精神是無法完全用語言總結或表達的,因為,它深深地植根於人民群眾的心中,但每個人的表達卻是不一樣的。

一種精神,無須執著於形式或者語言表達,因為,它的生命力在於人心。

從邊防連戰士,到援藏幹部,再到普通群眾,我在阿里大地看到了先遣連精神的新時代風貌,看到了越來越多的新氣象。最主要的是,我感受到了人心。這些,將是阿里更美好明天的強大動力和支撐。(中國西藏網 文/趙國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