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19 蘇州人夜生活研究報告

蘇州人夜生活研究報告

常聽人說,蘇州是一座沒有夜生活的城市

其實這要看跟誰比,如果和隔壁鄰居魔都相比,那麼蘇州人的確沒有夜生活。有朋友舉例說,在上海如果大家出去玩,低頭一看手機:

誒,凌晨1點,時間稍微有點晚了,再喝一杯就回去吧。

蘇州人夜生活研究報告

而在蘇州呢,大家在平江路或者金雞湖邊逛著,夜景愈發明媚,店鋪卻開始打樣了,低頭再一看時間:

啊呀,十點鐘了,沒地方去了哇,回家吧

蘇州當然有夜生活,雖說結束得早,但也非常熱鬧。

蘇州人夜生活研究報告

▲蘇州金雞湖夜景

這事兒唐代詩人杜荀鶴就證明過,就是寫“君到姑蘇見,人家盡枕河”的那位,在這首詩的後面有這樣一句“夜市賣菱藕,春船載綺羅”,形容的就是老法頭蘇州夜市的場景,一派水鄉風情。

蘇州的夜市在80年代後曾一度非常流行。吃完晚飯,大家不再滿足於在家門口乘涼吃西瓜了,開始呼朋引伴地出門閒逛,去看場外國電影、或去錄像廳裡看最新的港臺片,還有就是去人氣最旺的觀前夜市

蘇州人夜生活研究報告

觀前夜市的時間是從晚上六點半一直到九點半,不早不晚,最適合蘇州人的生活節奏。觀前夜市的規模雖然不算特別大,但吃的穿的都是當時最潮的尖貨。

天色剛晚,攤販們就迫不及待地支起了一張張鋼絲床,從蛇皮袋裡掏出一包包剛進到的褲子、鞋子、帽子、髮飾,都是大商場裡找不到的新鮮時髦的貨品。人們從一個個攤位前走過,在攤主的吆喝聲中,看得眼花繚亂,心潮澎湃。

蘇州人夜生活研究報告

但是,那時候大家口袋裡的錢都很有限,所以,每一次出手都會慎之又慎

很多蘇州人的第一條牛仔褲就是在觀前夜市上買到的,從街頭走到街尾,大家像買菜一樣挑挑揀揀、貨比三家,要是找到了心目中那個最喜歡的款式,美滋滋地掏錢帶回家,那份高興絕對不比現在連拆N個快遞來得少。

蘇州人夜生活研究報告

還有滿大街流行的踏腳褲,也是那時候夜市上的主打商品,女孩子們人手一條,把大腿裹得又細又長,是那個年代最時髦的stly,即使被群嘲像穿了棉毛褲就出門,也毫不在意。

有資料顯示,1982年6月的觀前夜市熱鬧得無與倫比,5天有近55萬人次光顧,不誇張的說蘇州全城的老百姓都來過了!所以,不少蘇州人的第一桶金就是在夜市上賺來的。

蘇州人夜生活研究報告

觀前夜市有著80年代蘇州的煙火氣,而當年蘇城的歌舞廳則是另一種格調的夜生活。

昏暗的燈光、軟綿綿的情歌,穿著大翻領襯衫的男生,摟著腳踩高跟鞋的女生,和著節奏搖曳生姿,即便是素面朝天,或滿臉油光,在彼此眼裡都是最美的那個TA。

蘇州人夜生活研究報告

90年代以後,商鋪越來越多,觀前夜市便和大家告別了,蘇州人的夜生活有了新的過法。

卡拉OK便是其中之一,那時候的OK廳都是一個大廳,大大小小很多個桌子,每個桌子上都有編號,你把歌名寫在紙上交給服務員,DJ就會挨桌輪流播放:“下面,有請5號臺《風繼續吹》”……

蘇州人夜生活研究報告

那個時候,誰沒有唱過羅大佑的《戀曲1990》、譚詠麟的《愛在深秋》、或是王傑的《一場遊戲一場夢》呢?而檢驗你是不是OK廳的老手,就是你的

粵語咬字準不準

跟現在的量販式OK廳比起來,很多人還是很懷念那種老式的大廳,因為那是一種表演,有更多的觀眾聆聽,如果唱得好,還能博得鄰桌的陌生人羨慕的眼光和熱情的掌聲,很有範。

蘇州人夜生活研究報告

當然,卡拉沒有永遠OK,隨著來蘇州遊玩、定居的外國友人逐年增多,酒吧又漸漸佔據了蘇州夜生活的C位

,十全街最熱鬧的時候號稱酒吧一條街,深夜從那裡走一遭滿街都能看到來自異國他鄉的笑容,燈紅酒綠,讓不少老蘇州目瞪口呆。

蘇州的時髦人物、風雲人物都在這裡聚首,手裡拿著個洋酒瓶到處晃盪,威士忌、XO、白蘭地、雞尾酒,只喝貴的,不喝對的。

蘇州人夜生活研究報告

再後來十全街就沒那麼熱鬧了,蘇州的酒吧開到了城市的角角落落,同時街頭巷尾也總能找到一些精緻的

深夜食堂,西中市、學士街、莊先灣……這一個個地名背後都有讓無數吃貨口水直流的夜宵世界。

蘇州人夜生活研究報告

蘇州人夜生活研究報告

不過等到時鐘指向十點,大部分蘇州人就陸陸續續準備回家了,把熱鬧和喧囂留給了不知疲倦的年輕人。

也許在蘇州人看來,早睡早起才是生活之道,我今天早點睡,可是為了明天能早起吃碗頭湯麵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