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7 新中國外交禮儀:鄧小平見戈爾巴喬夫為何只握手不擁抱

新中國外交禮儀:鄧小平見戈爾巴喬夫為何只握手不擁抱

1989年5月,中國、蘇聯國家關係實現了正常化。此後20多年來,中蘇-中俄關系的發展蒸蒸日上,給世界帶來巨大影響,給兩國人民帶來切實利益。這一切外交成就的取得,是從當年鄧小平與戈爾巴喬夫會晤開始的。

這次具有歷史意義的會見,沒有像傳統共產黨領導人那樣擁抱,只握了握手。

見面禮節

中國、蘇聯經過30年的論戰、隔離、對抗,終於決定要實現關係正常化,極大地吸引了當時世界各國人民的目光。兩個最大的社會主義國家最高領導人見面,拋開政治意義不說,究竟施行什麼禮節,無疑也是世人關注的焦點。原來,以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國家之間領導人見面,總會互相擁抱、甚至親吻對方的臉頰,用以表達彼此的親密關係。現在中蘇兩大國關係正常化了,是要在新的基礎上建立新的關係,而不是回到原來結盟的兄弟關係,見面禮節採用國際上通行的握手禮節就行了,而不是恢復過去共產黨領導人的習慣——互相擁抱,不能向世界人民發出錯誤信號。

只握手不擁抱

早在戈爾巴喬夫來北京的前一年,即1988年,當中蘇關係正常化談判進入實質性階段時,小平就有了明確的指示,那年10月28日,小平辦公室秘書給李鵬總理辦公室打電話,李辦秘書做了如下電話記錄:

小平同志說:“告訴錢其琛同志和李鵬同志,請外事小組開一次會,討論一下錢外長訪蘇、蘇外長來訪,包括以後首腦會晤時禮遇方面的問題,定個調子,熱的尺度。現在西方都在注意中蘇熱的情況,比如說擁抱不擁抱的問題。從外長開始,蘇聯一定熱,我們熱到什麼程度?有些甚至定了的,要給蘇打個招呼,比如不擁抱。擁抱會震動世界。”

接到鄧辦電話的當天,李鵬在電話記錄單上批示:學謙、其琛同志:請召開一次辦公會議,對禮遇問題作出設想,連同上次外事小組定的幾條,一併報小平同志和中央。開會時我參加。

於是,1988年11月3日中央外事工作領導小組辦公會議召開了。會議紀要第四條寫道:“領導人會見時,只握手不擁抱(此點同蘇方談禮賓安排時先打個招呼,強調雙方只握手問好)”。

鄧小平對開始發燒的中蘇關係注射了一針冷靜劑,一方面是為制止蘇方的“熱”,另一方面也警告我們自己:要有一定的熱度,但不能過度。

中蘇高級會晤之前,兩國外長互訪,為鄧、戈高級會晤進行了鋪墊準備。首先,1988年12月1-3日錢其琛外長到達莫斯科訪問,我作為禮賓司副處長隨行,參加了中蘇外長在蘇聯外交部別墅的兩次會談,見證了錢外長代表中方向戈爾巴喬夫發出訪華邀請,看到了中蘇雙方人員“只握手,不擁抱”的各個場面。因此可以肯定地說,錢外長訪問莫斯科時就已開始執行小平同志的指示。

接著,整整兩個月後,即1989年2月2日,蘇聯外長謝瓦爾德納澤回訪我國,雙方敲定戈爾巴喬夫訪華具體日期。1989年5月15日戈爾巴喬夫如期到達北京,實現了高級會晤。上述兩次蘇方來華的重要訪問,我作為外交部禮賓司的主管處長都參加了接待工作,特別是在接待戈爾巴喬夫前,“只握手,不擁抱”的指示已由禮賓司巧妙地轉達給蘇方。

只握手的戰略考慮

見面握手問好是人際交流最普通的禮節,同朋友、熟人握手,也同不太熟悉、不太認識的人握手,甚至同對手或不太友好的人士握手。外交工作中即使提交抗議照會、互相指責之後,也要握手告別。這既是風度,也是禮節的要求。至於擁抱禮節,則是友好親密的表現,雖然外交上經常能看到,但是它不是隨意可以施行的。

鄧小平這一指示意義深遠,不僅僅是一個禮賓問題,而是關乎到兩國關係的定位。這簡單的6個字,蘊含著深刻的政治內容和長遠的戰略考慮,充分體現了鄧小平同志高瞻遠矚、舉重若輕的戰略家風範。(轉自人民日報海外版)來源:中國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