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組孩子正在玩簡單的積木拼圖遊戲。孩子們都順利地完成了,老師對孩子說:“哇,你拼對了8個拼圖,你一定很聰明!”
另一組孩子在玩同樣的積木拼圖遊戲。孩子們完成後,老師對這些孩子說:“哇,你拼對了8個拼圖,你一定非常努力地嘗試過,所以表現得很出色。”
然後,老師又準備了10個同樣簡單的智力拼圖遊戲和10個複雜一點的拼圖遊戲,讓兩組孩子自由選擇拼圖難度,並完成拼圖。
被稱讚聰明的A組孩子,大部分選擇了簡單的拼圖;
被稱讚努力的B組孩子,90%選擇了更有挑戰性的任務。
這就是斯坦福大學著名發展心理學家卡羅爾·德韋克做的“拼圖實驗”。
德韋克教授和她的團隊先後去過20所學校,對幾千個學齡前兒童做了這個實驗,結果驚人相似:無論有怎樣的家庭,只要是被誇獎智力好的孩子,為了保住自己的聰明,他們大多不願再接受挑戰,不願學習新知識;而被鼓勵努力的孩子,大多更願意接受新挑戰,學習新知識。
德韋克教授將自己在該研究課題中的發現總結成簡單而有力的兩種思維理論:固定型思維與成長型思維。
固定型思維模式認為:相信我們出生時帶有固定量的才智與能力。這種人傾向於迴避挑戰與失敗。
成長型思維模式認為:相信通過練習、堅持與努力,人類具有學習與成長的無限潛力。他們不怕失敗或難堪,專注於體驗成長的過程。
為什麼有些孩子會形成固定型思維模式?
人出生時是典型的成長型思維,比如嬰兒在學習走路的過程中,勇敢無畏,不論遇到什麼困難,他們都堅持向前衝,他們不在乎摔跤,不在乎摔痛,就那樣勇往直前。
是什麼終結了這種生機勃勃的學習狀態?德韋克教授說:是固定型思維模式。孩子一旦學會評價自我,有些孩子就會懼怕挑戰,因為他們會害怕自己不夠聰明。
70年代以後的家長在養育孩子時,都不再遵循老一輩的“打擊教育”,開始信奉現代賞識教育理念——對孩子要多表揚。誇獎一句“你真聰明“似乎是很多人的口頭禪,在養育老大時,我也經常這樣誇她。
- 孩子能背10首詩了——你真聰明!
- 孩子數數能數到100了——你真聰明!
- 孩子能拼出中國地圖了——你真聰明!
- 你學得真快,你真聰明!
- 你都沒怎麼看書就考出這麼高的分數,你真是個天才!
我們以為這是在給孩子正向的鼓勵,其實卻是在扼殺孩子的成長型思維。我家正處在青春期的老大已經明顯體現出了這種表揚方式的”後果“:懼怕困難。
比如初三時,數學課有了一定的難度,她上課有時會聽不太懂,她不是選擇多思考,多問老師,而是退縮、逃避。具體表現就是:上課打盹,下課能不做作業就做作業,直拖到最後抄同學的。我想鼓勵她,讓她勇於面對困難,建議她在數學上多下一點功夫。她就會大聲抗議:“我永遠都學不好數學 !我不可能學好!我數學方面就是不行。”
這種頹廢的態度真的讓人氣憤:你都沒去努力過怎麼知道自己不行呢?
在固定型思維的大腦中,取得糟糕的成績意味著自己不夠聰明,不夠有天賦,意味著無法承受的失敗。
“你真聰明”的表揚方式其實就是在培養孩子形成固定型思維模式,讓孩子認為她所取得的成績都來自於自己的聰明才智,而不是努力。
經常被誇“聰明”的孩子會有哪些表現
德韋克教授經過近三十年的研究,通過對成千上萬個孩子的跟蹤調查,發現了被經常表揚“聰明”的孩子主要有這幾個表現。
1、被誇聰明的孩子會躲避挑戰。
如果表揚孩子“聰明”,相當於對孩子說“你做得好,是因為你天性聰明”,這是先天的,不是自己的原因。那麼怎麼讓自己能夠一直看上去很聰明呢?當然是把事情都做好,如果選擇一個困難的任務。“萬一失敗了,大人會怎麼看我?我肯定得不到表揚了,還會讓大人覺得我並不是一個聰明的孩子”。所以固定型思維的孩子自然而然地選擇簡單易成功的事情,只要事情稍有難度,孩子就會選擇逃避。
相反,如果誇孩子“努力”,就會讓孩子認為:我只要努力就可以將事情做得夠好。這樣孩子會覺得努力有價值,值得他去付出。如果他想繼續得到大家的認可,就要繼續努力。所以,
成長型思維的孩子不怕選擇困難的任務,因為困難的任務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2、在遇到困難時,被誇聰明的孩子很容易放棄。
德韋克曾經做過一個實驗:就考試成績詢問兩組學生。
假如你們考試只拿到了57分,你們會怎麼想?
一組學生說:我還不夠努力,也許我還沒有找到有效的學習方式;
一組學生說:我想我不夠聰明,或者我不擅長這個主題。
德韋克接著問:那你們會怎麼做呢?
一組學生說:從現在開始,我會在這門課上更努力,我會花更多的時間去學習;
一組學生說:我會盡量避開這個課題(學習的動力消失了)。
前者認為只要不斷努力,就能接近目標;後者認為,智商決定一切,努力也沒有意義。這就是成長型思維和固定型思維的區別。
腦科學研究證明:面對困難時,固定型思維的孩子大腦幾乎沒有什麼活動;成長型思維模式的孩子大腦在高速運轉,積極應對困難,從中學習。
3、被困難打敗後,被誇聰明的孩子比被誇努力的孩子更可能謊報成績。
被誇“聰明”的孩子為了維護自己聰明的形象,寧願說謊,也要讓別人認為他們是聰明的。
被誇“努力”的孩子則沒有這個心理負擔。因為結果對他們來說沒那麼重要,他們已經付出努力了,這就是值得被稱讚的。
所以,不要隨便誇孩子“聰明”,大人的一句話對孩子產生的深遠影響可能自己都意識不到。
著名兒童教育家蒙臺梭利說過:人們在對待自己所犯的錯誤時,態度總是如此矛盾:對有意犯下的錯誤會感到痛心疾首,而對無意犯下的錯誤卻置若罔聞。其實,在無意中犯下的錯誤中隱藏著巨大的機會。
怎樣才是正確的表揚方式呢?
既然表揚孩子有負面影響,那我們是不是就不要表揚孩子了?不是的,表揚作為正強化的一種方式,應用得當會對孩子產生良好的鼓勵作用。
- 不要表揚天分或才智,而是表揚孩子付出的努力
有的家長喜歡這樣評價自己的孩子:“我家這孩子挺聰明,就是不認真學習。”其實,這樣評價孩子,孩子會認為他學的好是因為他聰明,一旦他學不好,他就會歸罪於課程太難,而不是想辦法學好。
“你真聰明”是在強調孩子的先天因素,而這是他生下來就擁有的。孩子長期接受這類表揚,就會陷入固定型思維,會打消孩子的積極性,讓孩子變得喜歡抱怨、拒絕挑戰、害怕失敗。這樣的孩子基本不可能有良好的學習成績。
正確的表揚方式應該是:“看來你努力背單詞,做習題還是很有用的!所以這次成績才會提高。”
“你真努力”則是在肯定孩子的付出,讓孩子感受到他的努力值得表揚,得到一個好的結果關鍵在於他努力的程度,接受成長型思維訓練的孩子喜歡迎接挑戰,學會從失敗中吸取教訓。
努力,正是這兩種思維模式的分界線。努力的孩子,會正面迎接挑戰,養成成長型思維;不努力的孩子,則會迴避挑戰,養成固定型思維。
如果你希望自己的孩子具有成長型思維,就不要表揚他聰明,而是要表揚他努力。因為聰明不是表揚出來的,而是努力學習、刻苦練習來的。而努力是他自己可以掌控的因素,這樣孩子才會養成不懼怕困難的思維方式,即便結果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孩子也會考慮“是不是我的努力程度還不夠?”,而不是怪罪到客觀原因上。
- 不要表揚結果,要表揚孩子積極投入的過程
我女兒很費勁地解出一道數學題後,會向我展示一下她的“勞動”成果,換作以前,我會以略微誇張的語氣說一句:“你很厲害呀!”
當我發現女兒有固定型心智模式後,我開始調整自己的表揚方式:“你是不是動了好長時間的腦筋才解出來這道題?我能看出來你在數學上下功夫了。”
聽到我的話,女兒興奮地跟我詳細講述她是如何從錯誤的解題思路走出來,後來又用哪種方法做出來正確的答案。
當我選擇了用成長型的表揚模式跟女兒溝通後,她對數學的畏難情緒明顯減少,而她的數學成績也用不到兩個月的時間從她認為“永遠不會提高”的B2升到了A2。
腦科學實驗證明:學習新知識迎接新挑戰,大腦的神經元會形成新的更強的鏈接,他們會變得越來越聰明。而且,讓孩子積極投入到做事的過程當中,會塑造孩子的韌性。
- 表揚要清晰而具體,而不是空泛籠統
明確的表揚要清晰地陳述孩子做了什麼,還要表達自己的感受。
比如:“我很高興這次你能入選參加國學比賽,這與你的努力是分不開的,我看到每天晚上睡覺前你都背詩。”而不是:“你真厲害!”
籠統寬泛的表揚通常給孩子一種幸福感和自豪感。但如果孩子當時的感覺並不好,或者孩子會出了很多努力想得到大人的肯定,這樣的表揚方式反而會引起孩子的反感。
- 表揚要真誠。
你是不是在違心的表揚孩子,孩子能敏感地感受到。如果你看不出孩子哪個地方值得表揚,又想鼓勵他,那你就選擇真正令你滿意的地方去表揚孩子。
比如,孩子彈鋼琴時,反反覆覆老是沒有進步,孩子的情緒有點懊惱,你可以選擇某一個比之前強的點鼓勵一下孩子:“你以前在第七小節老是彈錯,但是這次練習時,這部分流暢多了。”
《觸龍說趙太后》中說: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
每個父母都想為孩子做長遠打算,給孩子謀一個好的前程。所以,我們從幼時就注意開發孩子的智力,並毫不吝嗇地表揚孩子,想讓孩子成為最聰明的孩子,以期將來得以在社會上成為精英一族。
簡單的一句“你真聰明“太容易了,也是一種敷衍的表揚方式,更可怕的是容易培養一個固定型心智模式的孩子,在不知不覺中養育出一個“傻孩子”,最後,實際與信念背道而馳。
所以我們首先要培養自己的成長型思維模式,相信智力不是一個定量,能力更不是,它們都像肌肉,愈鍛鍊愈強大。然後用心觀察孩子的行為表現,瞭解孩子的內心活動,學會“聰明”地表揚孩子,才能將這種思維模式傳遞給孩子,養育一個真正聰明的孩子。
我是 ,愛好讀書和帶娃,左手職場,右手帶娃,歡迎關注我,一起探討兒童成長問題。
閱讀更多 婉秋聊育兒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