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19 第一次將“中國”作為主權國家的稱呼而簽訂的條約——尼布楚條約

清代的康熙皇帝為了國家的同意和邊疆的安定做出了不少的貢獻,三次親征葛爾丹、收回臺灣、平定三藩之亂等均是康熙皇帝的功績,但有一件事卻非常特殊,那就是1689年與俄國人簽訂的《尼布楚條約》。

第一次將“中國”作為主權國家的稱呼而簽訂的條約——尼布楚條約

俄國人自明朝末年以來就對中國有侵略的意圖,而在清廷問鼎中原後,俄國人加劇了侵略的態勢。

對於俄國人的無賴行徑,康熙皇帝也意識到,若非"創以兵威,則罔知懲畏"。

在平定"三藩之亂"後的,康熙即借盛京祭祖的機會赴吉林巡查,以瞭解進剿的可能。經過一定的實地考察後,康熙也意識到,之前屢次發兵進討而未能翦除俄人的原因主要有兩點:

一、清軍從寧古塔出兵反擊,每次均因路途過於遙遠、後勤保障不足而撤離;

二、俄軍雖然人數不多,但其築有要塞堅守,且在城外耕種自給,由此造"我進彼退、我退彼進,用兵不已,邊民不安"的局面。

針對這種情況,康熙皇帝也制定了相應的應對措施:

一是將達斡爾、赫哲、索倫、鄂溫克等原部族編為"新滿洲"(與入關之八旗相對應),行旗制,化民為兵,此舉不僅在偵查敵情、安設驛站上起到了重要作用,而且也為雅克薩之戰提供了重要的兵源;

二是調兵永戍黑龍江,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從烏喇(今吉林市北)、寧古塔兩地調派一千五百兵力前往璦琿、呼瑪爾駐紮。不久,又加派五百兵力前往璦琿城;

三是設立驛站,從吉林到璦琿共設置驛站19個,以加強同後方的聯繫。四是造船備儲,在各河段造船三百餘艘,以保證軍糧等物質由遼河、松花江、黑龍江及時運抵前線。

第一次將“中國”作為主權國家的稱呼而簽訂的條約——尼布楚條約

在後來的雅克薩之戰中,清軍也算是佔到了一定的便宜,雙方於是乎商議停戰,《尼布楚條約》由此而來。

其主要的內容有:從黑龍江支流格爾必齊河到外興安嶺、直到海,嶺南屬於中國,嶺北屬於俄羅斯。

西以額爾古納河為界,南屬中國,北屬俄國,額爾古納河南岸之黑裡勒克河口諸房舍,應悉遷移於北岸;

雅克薩地方屬於中國,拆毀雅克薩城,遷回俄境。兩國獵戶人等不得擅自越境,否則捕拿問罪。

十數人以上集體越境須報聞兩國皇帝,依罪處以死刑;此約訂定以前所有一切事情,永作罷論。

在有些人看來,此次條約清政府實際上是虧損了的,但實際上該條約對雙方來說都可以接受。

俄國人本身就遠道而來,其作戰的主力與其說是他的正規軍,倒不如說是一群犯人,況且17世紀嗎,末期的俄國還東歐地區還面臨著嚴重的挑戰,能在遠東地區取得這樣的成果,顯然應該感到滿足。

至於清廷,剛剛平定三番之亂不久,國力尚且需要恢復,而噶爾丹勢力此時又有些不安分,能夠穩住局勢並打擊勢力日裔強大的準噶爾部落是很有必要的。

第一次將“中國”作為主權國家的稱呼而簽訂的條約——尼布楚條約

如歷史學家蔣廷黻所言,《尼布楚條約》在我國方面所注重的是劃界,在俄國方面所注重的是通商,雙方均達到了目的。

同時期的史學家郭廷以也認為

這是一次對等的談判、一個平等的條約,遏止了俄人對黑龍江流域的侵略,保全了完整的東北達一百六十年。

第一次將“中國”作為主權國家的稱呼而簽訂的條約——尼布楚條約

但不得不承認,雖然此後清政府和俄國簽訂了《佈列斯奇條約》和《恰克圖條約》穩固了局勢,但是俄國人的野心日益顯露,到了近代以後,俄國成了掠奪中國領土最多的國家。

【您的每個點贊 關注,都是對作者創作的肯定】

【如有不同觀點看法,歡迎在評論下方發表自己的觀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