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YF23戰機很多技術比F22先進,美國為什麼要淘汰YF23?

以前我唱過歌給禰聽


在很多軍迷心中,YF-23隱身戰機比起F22至少在外型上更科幻,理念更超前,因此很多人認為更先進,甚至很多軍迷將YF-23競標失敗的原因都歸結在太超前、太先進的理念上了,認為評估的人理解不了,所以失敗了。這是典型的人類對未知領域的一種莫名其妙的嚮往,沒有得到的就是最好的。YF-23比F22更強?這不就是說美空軍專家評估團都是傻瓜了,就你最聰明瞭?對美國第四代ATF(先進戰術戰鬥機)計劃競標,沒有明確證據來支持YF-23就比F22先進,這款戰機一直高度保密,當然試飛數據到今天為止也都是保密的!

美國對第四代戰機的競標非常嚴密謹慎,YF-23和YF-22的競爭過程也是一個長時間、嚴密、謹慎的比較後,最終F22勝出,在美國專家團隊看來,顯然F22更適合美空軍未來的需求,只能說在這場競標中失敗的YF-23技不如人。網絡上能夠搜出一大堆的誇讚YF-23如何如何好,理念如何如何先進超前,而且外形上不得不說YF-23更科幻,但科幻不代表先進,F117更科幻,現在看來恐怕只是一隻弱雞而已!如果從美國ATF項目競選的要求上:隱身性、超音速機動、超音速巡航、超視距攻擊和超級信息優勢(4S標準)的要求,顯然YF-23都是能夠滿足要求的,當然對於超級信息能力來說主要還是體現在電子系統和戰場感知能力上,由於還在試驗階段,雙方提出的都是概念性的東西,無法做出判斷,只能對比4S要求中的其他3項指標,另外還有載彈量和可靠性方面進行對比!

首先不得不說隱身性,這是四代機中最具代表性的也是最重要的性能。YF-23從外型上來說在隱身性上下足了功夫,而且明顯感覺到很多B2隱身機的隱身處理的概念在裡面,典型的尾部處理,直觀上感覺是現代四代機中處理隱身性最完美的一款,極大的遮擋了尾噴口的紅外輻射,而且獨具一格的V尾設計更是讓人眼前一亮!這樣的尾部隱身性能應該比F22、殲20、F35都要好。另外前後各40°的菱形機翼不但隱身性比F22的常規機翼好,而且提供更大的升力,YF-23的進氣道處理也非常完美,不但向上彎曲還向內彎曲,完全遮蔽掉髮動機的葉片正面,可以說YF-23非常注重隱身外形處理,再加上隱身塗料的吸波,在隱身能力上應該會略勝一籌!

超巡方面,YF-23的超音速巡航能力也很突出,YF-23的菱形機翼讓其翼展更小的情況下獲得較大的升力,其長度20.6m,翼展僅僅13.3m,這種翼展比小的戰機典型特偵就是高速阻力小,高速性能極佳(F104是最典型特徵),但機動性和敏捷性會受到一定影響!而前後40°菱形機翼彌補了機翼升力不足問題,還增加了後方雷達的照射的隱身能力。YF-23在試飛中表現出了極好的超巡能力,第一架原型機在五次試飛中就在不開加力情況下實現了1.43馬赫的超音速巡航能力,第二架採用更強勁的YF120發動機,超音速巡航能力達到1.8馬赫,如果競標成功,突破F22的1.87馬赫應該問題不大,這方面兩者能力差不多!

超機動性方面,只能說YF-23比起三代機來說應該是碾壓的,但是與F22比恐怕就差了一大截了!擁有2臺YF120發動機的YF-23A,試飛中達到7g最大過載、25度最大攻角。但是YF-23幾乎所有的比較大的機動動作都要由V尾來實現,V尾既要控制大機動的姿態控制,比如俯仰、滾轉和偏航控制,但同時V尾還要保證大機動時飛機飛行的穩定性,尤其在超音速狀態下的各種大機動時戰機的穩定性就存在很大風險的,甚至可能失去控制。對比F22的那一對大垂尾就說明戰機在超音速機動狀態下穩定性存在很大問題,因此才採用了這麼大的垂尾來保持飛行穩定,而且F22還採用了二維矢量推力,還有平尾來控制戰機的姿態調整等等,可以說在機動力和敏捷性方面,F22無論可靠性還是飛行穩定性都能碾壓YF-23,一旦這兩款隱身戰機來一場遭遇戰的格鬥,恐怕YF-23很難取得優勢。這恐怕是YF-23輸掉訂單的最大原因所在吧!

圖:YF-23的內置彈倉

YF-23的另一個致命傷就是載彈量,競選階段的F22已經是現在的佈局,能夠掛載4中+2近,而且美國對增加到6中+2近的組合很有信心。但是YF-23的佈局不但犧牲了機動性,還犧牲了載彈能力,在競標是僅僅只有機腹一個內置彈倉,滿打滿算只能掛4枚AIM-120或者2枚AIM-120+2枚AIM-9X的組合,這恐怕也是空軍本不滿意的地方。即使承諾後續增加彈倉,這得重新設計重新佈局,風險非常大,不確定因素也很多,這方面與簡單又成熟的F22彈倉相比被完爆了!

另外YF-23研發團隊對方案設計有些搖擺不定,比如上圖紅線是提供的生產預計外形,也就是說試飛階段的機型和後續研發的機型還有非常大的變動,這些變動很可能就是對設計方案進行大手術,代表著的就是莫大的風險。而F22的基本設計已經定型,後續變化不大,而且YF-23的內置彈倉已經定型,這方面F22在此佔據決定性優勢!

綜上來看,顯然YF-23在隱身能力上有微弱優勢,在超音速巡航能力上至少不差於F22甚至略強,但是卻在機動性、載彈能力和設計定型上完敗,YF-23的各種科幻理念在專家團隊看到的是一個又一個大風險,不確定因素太多了。武器是用來打仗的,不是試驗,先進武器在追求先進的同時還得考慮成熟型和交付時間。而F22雖然常規佈局,看起來中規中矩,但卻更為務實,而且在隱身能力上F22已經非常強大了,YF-23隱身能力即使更強又能強大到哪裡去呢?這可不是奧運會上冠軍與亞軍僅僅差0.01的天壤之別。

過分追求先進不一定出來的就是優秀的武器,美國海軍的DDG1000已經是最好的教訓了,美國空軍在這方面選擇F22是正確的選擇!


狼煙火燎


在美國當年先進戰術戰鬥機(ATF)推進的過程中,產生了兩款戰鬥機,分別是洛克希德團隊的YF-22和諾斯羅普團隊的YF-23戰鬥機。

YF-22的設計較為常規,使用較為傳統的氣動外型設計。而YF-23的設計則更新潮一些,採用無平尾的設計。

從當年的性能對比上來看,YF-23在隱身性方面要好於YF-22,在機動性方面略遜。當年美國空軍為兩型戰鬥機的對比設置了很多科目項,並用顏色來表示完成結果。其中紅色表示超過要求,黃色表示達到要求,綠色表示未達標。最終的結果YF23紅點更多,而YF-22黃點更多,綠點兩者差不多。

由於當時正值蘇聯劇變冷戰結束,美國空軍的戰術需求不再迫切,所以美國空軍最終選擇了更實惠且夠用的YF-22裝備部隊。YF23並不是不夠先進,恰恰是她太先進了,超過了美國空軍的需求,而美國又不願畫更多的錢去冒技術風險,最終被放棄。

不過,中國和俄羅斯的四代戰鬥機都已經開始裝備部隊,技術水平都對F-22構成一定的技術優勢。美國人是否開始為當年的決定後悔了呢?


走近哈佛


喜歡軍事的朋友應該都知道美國的F22戰鬥機。但有很多朋友也許不知道,當初和它一起競標美軍第四代戰機(也被稱為第五代)的還有個YF23。

上世紀的70年代末80年代初,美國提出了未來的四代戰鬥機計劃。美國空軍要求未來的第四代戰鬥機必需具備隱身、超音速巡航、超機動和超視距攻擊能力。為爭奪美軍的第四代戰鬥機項目,美國洛克希德.馬丁公司推出了YF22,而諾思羅普則聯合麥克唐納.道格拉斯公司推出了YF23。.YF22設計偏於保守,大量使用成熟的技術;而YF23則設計前衛,大膽引用很多新技術新成就。經過激烈的角逐,YF22最終獲得美國空軍的青睞,而YF23則敗走麥城。為什麼美國空軍看中的是偏於保守的YF22,而不是設計前衛的YF23呢?

YF23失敗的原因,美國空軍給出的理由是兩個:風險和管理。

美國空軍提出第四代戰鬥機的性能指標是隱身、超音速巡航、超機動和超視距攻擊。對於這一指標要求,洛克希德.馬丁公司和諾思羅普.麥道公司都有各自的看法。兩家公司把這指標排了個順序。洛克希德.馬丁公司首先強調的是隱身、跟著是超音速巡航,第三是超機動和超視距攻擊,兼顧近距格鬥;而諾思羅普和麥道公司的排序則是首先強調隱身,跟著是超音速巡航,第三是超視距打擊,最後才是超機動。諾思羅普公司在設計、製造隱身轟炸機方面是非常強的。美國的B2戰略轟炸機就出自該公司之手。所以在隱身方面,它設計的YF23比洛克希德.馬丁公司的YF22強。但具體強多少,美國軍方沒有給出數據。據國外媒體的披露,YF22的目標反射面是0.01平方米,而YF23則達到了0.001平方米,比它少十倍。但這少十倍的優勢在戰場上並不理想。據空軍專家介紹,物體反射面積縮小100倍,它的探測距離縮小40公里。假如有個戰機的雷達反射面積是100平方米,雷達能在100公里的距離上就能發現它。如果它的反射面積縮小100倍,變成1平方米,那麼雷達在60公里的距離上也能發現它了。那麼,YF23比YF22的雷達反射面積僅僅是小10倍,假如雷達能在100公里發現F22的話,在80至90公里的範圍內也可以發現YF23了。對於超音速飛行的戰機來說,一二十公里的距離簡直可以忽略不計。這樣一來,YF23的隱形優勢也就可以忽略不計了。

再說超音速巡航,這一點也是YF23佔優。YF22的超音速巡航能力是在1.4馬赫左右,而YF23則達瑈1.8馬赫。YF23採用的是通用公司的F120發動機。它是通用公司為配合YF23項目而全新研製的發動機。而YF22使用的則是普惠公司的F119發動機,它帶有矢量控制噴管,發動機噴口可以上下左右轉動,而F120發動機則沒有這個功能。但是,YF23的燃油攜帶量比YF22少了400千克。這令美國軍方很不滿意。更令人不滿意的是,YF23採用雙彈艙設計。前面的彈艙稱為近路格鬥彈艙,可以裝兩枚AIM9近距格鬥導彈。後面的主彈艙裝四枚AIM120遠程空空導彈。YF23交付美軍驗證時,諾思羅普和麥道公司為省錢,前面的近距格鬥彈艙就只裝了個模型,真實的彈艙還沒建好。這樣一來,美國軍方就不高興了。你本來就比YF22少裝了400千克的燃料,如果你把這彈艙建成了,那不知又得少裝多少千克呢?這樣一來,YF23的航程不是更短了嗎?

在超視距打擊方面,YF23也不比YF22差。但是,YF23太注重超視距打擊而忽視了近距格鬥能力。雖然它裝備有兩枚近距格鬥導彈,但在超機動方面卻遜YF22一籌。美國空軍始終認為,未來的空戰是以超視距攻擊為主,但也不能忽視近距格鬥。這就要求戰機的機動性要好。美國空軍在這方面是有過血的教訓的。在第二代戰機出來的時候,美國空軍就斷言,將來的空戰是以空空導彈為主。所以,它的第二代戰機F4最初的型號是沒有裝備機炮的。但在越南戰場上與越南空軍的米格21和米格19一PK,發現不靈。當時空空導彈的性能很差,很難命中目標。當F4把導彈射完了,面對逼近眼前的米格19/21,只有捱打的份了。基於這樣的教訓,美國空軍認為,儘管未來的空戰是以超視距打擊為主,但近距離的空中格鬥也在所難免。特別是中俄兩國的四代機裝備部隊後,假如雙方的戰鬥機在空中遭遇,這種近距離空中格鬥更加成為可能。YF22注重超視距打擊,但也兼顧了近距空中格鬥,使用的F119發動機具有矢量控制技術,機動性和敏捷性都比YF23強,所以更符合美國空軍的胃口。

另外,YF23使用大量的新技術,設計前衛,這也是美國空軍不放心的地方。實踐證明,假如一件新式武器,在它身上使用的新技術超過20%,它的性能就變得很不可靠。1991年4月,一架YF22在飛行試驗中墜毀。事後查明,是由於飛行控制軟件缺陷而導致了這一場事故。這樣一來,美國空軍就直嘀咕了。YF22採用如此傳統的設計,它的飛行控制軟件都跟不上;而採用大膽前衛設計的YF23,它的飛行控制軟件能跟著上嗎?你看,這YF23連垂尾都沒有,就裝了兩副小尾翼。這兩副小尾翼既要管轉向,又要管俯仰,還要管其他什麼的機動,它能應付得了嗎?到時候假如YF23一出事,恐怕就不是摔一架飛機這麼簡單了,說不定連毛病出在哪都不好找。再說了,它使用的F120發動機是沒有試驗過的,剛出廠不久的。它的可靠性怎麼樣?這還不知道呢。再看整架YF23,美國空軍也很不高興。為什麼?除了我們前面提到的它裝假彈艙外,它的很多零部件是採用美軍現役機型的。例如它的前起落架是採用F15的,後起落架是使用F/A18的,座艙直接就把F15的搬過來用。美國空軍就有點覺得YF23的設計團隊在偷工減料。雖然設計的是驗證機,可我是給足了錢你們的呀?你們怎麼能拿這舊的東西來糊弄我呢?所以,YF23出局也就在所難免了。

不過,YF22雖然成功獲勝,但先前美國空軍對YF23的擔心卻在它的身上變成了現實。自2005年F22加入美國空軍服役以來,它從來沒有參加過一場戰鬥。不是美國空軍沒仗打,而是美國空軍不放心讓它上戰場。從服役至今,F22已經出過不少毛病了,就連飛機也摔了三架。而有些毛病至今還找不出原因。例如高空缺氧問題、飛行控制軟件缺陷問題等。記得有一次,F22把它的飛行員困在駕駛室內十多個鐘頭,不但機場的維護人員拿它沒折,就連洛克希德.馬丁公司的工程師拿它也沒辦法。最後只好找把鋸子把它的座艙蓋給鋸開,把那名倒黴的飛行員救出來。不過,這一鋸就鋸掉了一千多萬美元啊!因為F22的座艙蓋可不是普通的座艙蓋,它是個高技術的產物,上面可以顯示空中態勢的。


血染戰旗紅


上邊回答說了很多,但是卻忘了一個關鍵的東西。那就是蘇聯解體了。

蘇聯是美國常久以來最大的競爭對手。蘇聯的科技實力,特別是航空工業實力,並不遜色於美國,所以美國需要一款能夠超越蘇聯的戰機,在這種情況下,設計師就會設計出很多先進甚至於激進的戰鬥機!

特別是冷戰末期,蘇聯受到美國星球大戰計劃的欺騙,將幾乎所有國力都用到黑科技研發與軍備競賽上,技術進步很快。所以在設計新一代戰鬥機的時候,為了能夠更多的領先蘇聯,美國的設計師在設計上很激進很大膽!

可惜蘇聯解體了。美國去沒有勢均力敵的對手,以前為了應對蘇聯而進行的大膽設計就太激進了,所以美國就選擇了相對保守的f22!

即使這樣,美國也覺得f22還是太先進,把f22的採購數量,從700多架削減到186架。


魔術師_小龍


文章的名字叫做《美國的鴨翼世仇——說說“美國風格”戰鬥機設計》大家如果有興趣的話自行搜索一下吧。

在細緻說一下為什麼YF-23落選。題主所說的YF-23性能更加完美,戰鬥力更強的依據是什麼?應該看到了YF-23極其前衛的外觀有感而發吧?

其實啊,在ATF(先進戰術戰鬥機)計劃中,並不是只有YF-23和YF-22參加了ATF計劃。而是有一大票的飛機設計方案的。最終美國只選了兩個設計集團的方案而已。

如果看ATF計劃全圖,那麼題主應該感嘆YF-22是最差的一款飛機了。看下全圖吧:

諾斯羅普當時提了3個方案:類似於幻影2000的三角翼單垂尾方案、YF-23方案、菱形機翼方案;麥克唐納則提出了一個鴨式佈局稜形主翼的設計;羅克韋爾則提出了一個鴨式後掠翼和一箇中央升力體佈局的方案;波音提出了類似於我們殲-10的兩款設計;格魯門的方案更加激進甚至包括了前掠翼佈局;而最終拿到單子的洛克希德則只提出了一個SR-71改進的戰鬥機。

是不是看哪個都比YF-22好啊?

還有一個更坑的事情不知道題主注意到沒有?

羅克韋爾的中央升力體佈局方案!

看圖:

這個方案像什麼???

沒錯!就是少了水平尾翼的蘇-57。

W君就問意不意外?

人啊,總是覺得得不到的才是最好的。

對於YF-23,這是一架相當悲情的飛機。

諾斯羅普當時的理念很好,但真正要解決的問題很多,因此雖然YF-23和YF-22在測試的過程中各項指標都不相上下。但是其改進餘地已經不大了。

有人做過YF-23如果改進為現役美軍戰鬥機的測算,那麼需要改進的項目達到11300多項。

得經過這麼多的改進才可以成為一架美軍可以服役的戰機。

相對於YF-22改成F-22也就僅僅需要了5700多項改進項目,這樣YF-22則更能穩妥的服役。對於相對於求“穩”的美國空軍決策人員也就更青睞於YF-22了。

即便是沒有YF-23這麼大的改進量,其實YF-22和YF-23也不是同一個型號的飛機了。

再有一個說法也就是——這群ATF的決策者當初在美國的百式戰機年代的確是被忽悠怕了。所謂百式戰機包括 F-100、F-101、F-104、F-105……當年美國的企業忽悠高空高速導致美國空軍在很長的一段時間內只有“人控導彈”可以選擇使用。至於F-4鬼怪式,那其實是美國海軍的戰鬥機,空軍實在沒轍了,才用的F-4。也正因為有F-4的例子,美國的F-15才沒敢讓可變後掠翼的方案露出,否則國會的老爺們也會再砍美國空軍預算讓美國空軍裝備F-14。

這群選飛機的“美國老兵”具備老年人一貫的固執守舊的風格,在F-X時代選擇了更像蘇聯Mig-25的戰機,同時也在ATF計劃中選擇了更像F-15的YF-22,以及在JSF計劃中選擇了更像F-22的X-35。

——保守的美式官僚主義作祟罷了。


軍武數據庫


與先進等同的就是高風險與高成本,在美國研製第四代戰機的時候,世界其他國家大部份都還裝備著第二、三代,甚至第一代戰機,歐洲及蘇/俄還只是在研究性能更優的三代半,在這樣的環境下,美國只需要保持跨代的領先,選擇相對保守成熟的YF-22方案。另外需要肯定的是,美國的航發技術的確更好,能讓F-22實現性能上的要求。雖然說20跟22是同代,但設計上20比22要先進,只是航發動力上沒跟上,相信等到完全版的20出現,美國會再次翻出YF-23來研發新一代戰機。


Radcliffe蘋果仔


yf23同yf22一樣,同屬atf計劃的方案之一,該型號從未列傳美國軍隊,因此沒有淘汰這一說法。至於yf22最終能勝任,除了其自身技術指標較之更貼近美國空軍的胃口外,yf23計劃所採用的變循環發動機技術頗有些超前的味道,其自重及可靠性在當時的技術條件下,還是不太穩妥。


印度墜機部部長


機動不如f-22好,在實際設計是採用了很對先進且尚不成熟的技術導致研究預算嚴重超標,先不且說,f-22使用了大量成熟技術如航電的“寶石柱”系統和一些已經發展成熟的材料技術就算如此經費還是嚴重超標,就不用說yf-23了吧美帝也是會計算的(ps:除了機動性能yf-23幾乎都不輸f-22)





jhhisn


23研製進度比22慢,總體性能並不強於22,機動性略遜,不過外形很好看。最近據說是把技術提供日本,幫助研製戰鬥機,很期待,呵呵


三足烏81919732


美軍更強調體系作戰,技術再先進,對體系作戰能力提升不大,還要冒更大的風險,付出更大的代價,就沒有必要了。從今天來看,F22都無用武之地,YF23更先進還不是擺設,選更保險的F22是對的。未來空戰是數字化網絡化人工智能優先,當時沒這麼清楚。後來搞F35時就明白多了,軟件成本大增,硬件讓步,是打造未來空軍的新起點,再提YF23與F22之爭,觀念落伍了,沒多大意思。

個人認為,今後六代機,會更多以F35的設計觀念為基礎,即軟件為王,F22反而有可能先被淘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