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0 淺談韓國導演金基德的電影元素:符號、意象和象徵

2003年,韓國導演金基德的《春夏秋冬又一春》一經上映,引發巨大反響。它獲得了第56屆洛加洛電影節堂吉訶德獎、亞洲電影促進聯盟獎、國際藝術院線協會獎、青年評審團獎、金豹獎(提名);第5屆拉斯帕爾瑪斯國際電影節兩項大獎;第16屆歐洲電影獎環球銀幕獎(提名)......連一向對他頗有微詞的韓國觀眾

(金基德屬於“牆內開花牆外香”的導演,韓國很多觀眾給他貼上了“色情導演”、“瘋子導演”的標籤)也在本土主流電影節上給予“厚待”:其獲得了第24屆韓國電影青龍獎環球銀幕和最佳技術兩項大獎;第41屆大鐘獎最佳電影獎......

淺談韓國導演金基德的電影元素:符號、意象和象徵

扒姐為什麼列舉出這部電影獲得的這麼多的獎項?是因為在此之前,金基德的電影雖然能在歐洲小眾的市場裡引起一定的反響,在韓國本土以及我國都不受主流觀眾歡迎,比如其早期的《鱷魚藏屍記》、《漂流欲室》、《野獸之都》等作品之於韓國、我國都屬於禁片。但是《春夏秋冬又一春》的上映,改變了主流觀眾們對金基德的看法。很多影評人更是興起了一股研究金基德的電影派別——金學。但是大多數的影評人都喜歡從美學選擇、意境營造、人性刻畫、超現實主義、開放型敘事、終極關懷等方面解析金基德的電影。這裡,扒姐僅從電影元素這個角度嘗試帶你去了解金基德電影中對符號、意象和象徵的運用。

淺談韓國導演金基德的電影元素:符號、意象和象徵

威尼斯帶電影節金基德的“第三隻眼”

以電影《春夏秋冬又一春》為例。

《春夏秋冬又一春》是由金基德執導,金英民、吳英秀、金基德主演的一部韓國電影。影片將故事定格在出夏秋冬的四個季節裡,發生在春天裡的罪惡和救贖,夏天裡的慾望與放縱,秋天裡蘊含的愛與恨,冬季裡的哲學與反思,再到又一個春天,生生不息......

淺談韓國導演金基德的電影元素:符號、意象和象徵

無處藏身又沒有歸路的慾望

影片是一部類似於默片的電影——104分鐘的片長竟然不超過10句臺詞。所有的故事都發生再一個封閉的環境之中:四面環繞的群山之中圍繞著一片湖,湖心有一個島,島上有一座市廟,廟裡有一老一小兩個和尚。

淺談韓國導演金基德的電影元素:符號、意象和象徵

有一天,來了一個年輕貌美的姑娘來廟中療傷,年輕的和尚耐不住寂寞愛上了她。

我們通過這簡單的介紹來反問:山是封閉的,將湖團團圍住;湖是封閉的,將廟團團圍住;廟是封閉的(禮法、道德、宗教的約束),將人團團圍住......那麼,人心呢?慾望呢?

影片中的每一個鏡頭顯然都被導演仔細打磨、考量,隱喻無處不在,讓人浮想聯翩。更重要的是一系列充滿暗示性的道具化成符號、充滿象徵,匯聚成意象,讓人透析無處藏身又沒有歸路的慾望,從而反思命運的不可捉摸

比如,兩邊沒有牆的門,象徵著慾望的約束時要靠主觀的自我意識。

比如,綁上石頭的青蛙,象徵著放縱慾望後的自責和負罪。

比如,真假難辨的藥草和毒草,象徵著面對誘惑時降低的判斷力。

蛇、公雞、船、貓、魚、佛像......這些頗有象徵意味的道具都被金基德化成了一個個符號,去隱喻人與慾望的關係。

淺談韓國導演金基德的電影元素:符號、意象和象徵

同時非常值得注意一點的是,解析金基德的電影,必不可忽視的一個意象是“水”!從處女作《鱷魚藏屍記》到《漂流欲室》,再到這部《春夏秋冬又一春》,水的意象無處不在。同樣以《春夏秋冬又一春》為例,春天的湖波盪漾象徵著慾望的萌芽,夏天的湖水氾濫象徵著慾望的噴發,秋天的波瀾不驚象徵著慾望肆虐過後的反思,冬天湖面結冰象徵著慾望被封禁之後的自我救贖

。水是變化無常的,可軟可硬、可柔可弱;水也是美好凶險並存的,時而詩意、時而殘酷。

金基德選擇層出不窮第運用這些頗具象徵意義的電影元素,將人和人的慾望剝離開來形成對立,雖張揚但明確——人與慾望的對抗、和解、救贖、反思的過程,其實就是尋找自我的過程!

只是,這無處藏身的慾望會有歸路嗎?

淺談韓國導演金基德的電影元素:符號、意象和象徵

永無休止的輪迴

關於人與慾望這個對立的矛盾(至少影片中展現的是),金基德給的解決辦法是給它放進了輪迴之中。

電影分為四個部分,他巧妙地利用“春夏秋冬”的四季更替講訴一個和尚“遭受慾望侵襲”的過程:春天——小和尚出於貪玩好奇給青蛙綁上石頭、將魚害死;夏天——少年和尚難不住寂寞跟養病的少女初嘗雲雨;秋天——中年和尚(還俗)面對妻子的出軌將其殘忍殺害;冬天——曾經的小和尚已經變成老和尚,一個婦女遺棄了一個嬰兒,這個嬰兒又成了小和尚......

讀到這裡我們是否感覺到金基德的電影元素不僅帶有濃重的古希臘特色,還頗有我們禪宗的味道——他是在“畫圈”、是在“打機鋒”、也是在講故事,但更是在故事之外給我們講的是人生的哲理,同時也表達了其對人性的關懷。

淺談韓國導演金基德的電影元素:符號、意象和象徵

《春夏秋冬又一春》這部影片自始至終展現的就是人與慾望的對抗,人通過信仰完成自我救贖,人通過救贖之後靈魂得到淨化的全過程。

只是這個沉重的話題,金基德依託的是宗教,把這個難題放進永無休止的輪迴之中,問題解決了嗎?

現實的象徵——島、少女以及愛和佔有

《春夏秋冬又一春》利用電影元素表達了金基德對現實的反思:環繞的群山、密封的孤島、我見猶憐又脆弱不堪的少女、充滿詩情畫意的景色......這些或直指社會、或直指我們每一個單一的個體——它們或他們正在不斷地被切割、不斷被傷害。

如果少女不闖進小和尚的生活,小和尚又如何獲得呢?可是獲得愛之後的小和尚(還俗)為了

佔有又將妻子殘忍殺害(失去愛),這不矛盾嗎?這當然矛盾!但我們仔細想想:愛和佔有深層次上去理解,不正是一對雙重矛盾嗎?

同時,如果熟悉韓國曆史、政治、經濟、文化等現實情況的小夥伴們有沒有發現:金基德電影元素中的這些符號、意象、象徵完全就是若有所指的“刻意而為”啊!(限於篇幅就不展開了,好像也不能展開)

淺談韓國導演金基德的電影元素:符號、意象和象徵

結語

一部影片的電影元素有七個組成部分:語言、故事、結構、思想、角度、情緒、鏡頭。如果以這七個元素一一去解析金基德的電影,顯然是個長篇鉅製。基於此,扒姐僅僅只從符號、意象和象徵這個角度嘗試去解讀。但隨著解讀的深入,困惑也隨之而來:金基德的電影大都結構嚴謹,怎麼隨著解析的變得自由鬆散起來了呢?

其實到了這裡,很多小夥伴已經發現了金基德的電影有了“新浪潮”的影子——看似無結構,實則正是電影結構的價值和意義所在!同時,金基德巧妙地將繪畫(本身就繪畫出身)、禪學、儒學、心理學等很多學科的東西融合到電影中來。而對於電影元素的選擇和運用,只是金基德電影中很小的一部分。它跟意境營造、美學選擇、敘事技巧、社會表達、終極關懷

等等一起成為了金基德的“必備良藥”,在歐洲各大電影節上“專治不服”!

大江健三郎曾在諾貝爾頒獎典禮上呼籲:“請關注邊緣人!”

在此,扒姐呼籲:“請關注邊緣導演!”

淺談韓國導演金基德的電影元素:符號、意象和象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