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2 清華大學6位教師8位校友新當選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院士

清華大學6位教師8位校友新當選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院士

11月22日,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公佈了2019年院士增選結果。清華大學化學系教授李景虹、醫學院教授董晨、生命學院教授謝道昕和航天航空學院教授鄭泉水共4位教師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清華大學計算機系教授鄭緯民、建築學院教授莊惟敏共2位教師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此外,還有8位校友分別獲選中國科學院院士和中國工程院院士。

新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的校友為北京大學核物理與核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物理學院院長高原寧(2000-2018年任清華大學高能物理研究中心主任、清華大學工程物理系近代物理所所長)。清華大學1984級物理系校友、斯坦福大學終身教授戴宏傑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

新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的校友有6位,分別是:機械科學研究總院集團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先進成形技術與裝備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單忠德(2002年畢業於清華大學機械系,獲博士學位;曾在清華大學工業工程系做博士後研究);中國人民解放軍火箭軍研究院研究員肖龍旭(2009年畢業於清華大學精儀系,獲博士學位);中國鋼研科技集團有限公司鋼鐵研究總院特殊鋼研究所副所長,教授級高工劉正東(1990年畢業於清華大學機械系,獲學士學位);上海光源科學中心主任、中國科學院上海高等研究院副院長趙振堂(1983年和1986年在清華大學工物系先後獲得學士學位和碩士學位,1990年在物理系獲得博士學位);湖南農業大學教授劉仲華(2014年畢業於清華大學化學系,獲博士學位);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醫學科學院生物工程研究所所長陳薇(1991年畢業於清華大學化工系,獲碩士學位)。

2019年清華大學新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

清華大學6位教師8位校友新當選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院士

化學系 李景虹

李景虹,1967年12月生,清華大學化學系教授,化學系學術委員會主任,清華大學分析中心主任,分析化學所所長;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基金委創新團隊負責人;英國皇家化學會會士。1991年獲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近代化學系化學物理和高分子物理雙學士學位,1996年獲中科院長春應用化學研究所理學博士學位。

近年來致力於電分析化學、生物電化學、石墨烯分析化學、單細胞分析化學及納米電化學領域的教學科研工作。以通訊作者發表SCI論文300餘篇,論文被引用>44,600次,Hindex 106 (Google Scholar)。2015-2019年連續入選湯森路透全球高被引科學家。有關生物傳感研究工作之一入編了被廣泛採用的教材Chemistry: The Central Science(《化學:中心科學》)的第1214版(2010-2020年版權)。長期為本科生講授基礎理論課程,獲評清華大學教書育人先進個人、北京市優秀教師、Eli Lilly 亞洲優秀導師獎、盧嘉錫優秀導師獎等;為我國化學界培養一批優秀人才,其中近40人成長為教授、副教授等科教中堅力量。以第一完成人獲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教育部自然科學獎一等獎、中國化學會巴斯夫青年創新獎、中國分析測試協會科學技術一等獎、中國電化學貢獻獎等。任Chem. Soc. Rev., ACS Sensors、Small Methods 等期刊編委並積極參與推動中國期刊的建設與發展。任第十二、十三屆全國政協委員,長期以來為我國的科技、教育、生態文明、公共安全、經濟發展和社會文明等重要國計民生領域積極建言獻策。

清華大學6位教師8位校友新當選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院士

醫學院 董晨

董晨,1967年7月生,清華大學醫學院教授、院長,清華大學免疫學研究所所長。1989年獲武漢大學學士學位,1996年獲美國阿拉巴馬大學伯明翰分校博士學位,19972000年在美國耶魯大學免疫學系從事博士後研究工作;曾擔任MD Anderson 癌症中心終身講席教授、炎症與癌症中心主任。

從事免疫學研究,在T細胞分化和自身免疫疾病領域做出了多項開創性貢獻,前後分別發現 Th17和濾泡輔助(Tfh)細胞為獨立的 T 細胞亞群,也研究了免疫耐受與腫瘤免疫的重要分子機制。研究對於治療免疫性疾病帶來了深遠的影響。發表論文240餘篇,2014至2019年連續六年入選湯森路透全球高被引科學家。2009年獲得美國免疫學家協會BD Bioscience研究者獎,2011年獲得美國科學促進會會士,2019年先後獲得國際細胞因子與干擾素協會“BioLegendWilliam. E. Paul細胞因子傑出研究獎” 和吳階平基金會醫藥創新獎等。

清華大學6位教師8位校友新當選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院士

生命學院 謝道昕

謝道昕,1963年1月生,清華大學生命學院教授。1979-1983年在湖南農學院學習並獲植物保護專業學士學位,1983-1984年在湖南棉花研究所任見習研究員和助理研究員,1987年、1990年分別獲得中國農科院研究生院(植物保護研究所和生物技術中心)植物病理專業碩士學位和植物遺傳育種專業博士學位,1990-1999年先後在英國John Innes研究所、萊斯特大學和東英吉利大學從事博士後研究工作, 1999-2006年分別在新加坡國立大學分子農業研究院和分子細胞研究所任研究室主任、助理教授和資深科學家。2006年至今在清華大學任教,獲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入選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

在植物激素研究中做出了開創性貢獻,原創性闡明瞭兩類重要激素的受體感知機制,並系統地研究了一類激素的信號傳導機制。發現了植物抗性激素茉莉素的受體感知機制,揭示了茉莉素調控植物抗性和育性的信號傳導機制;闡明瞭植物分枝激素獨腳金內酯的受體感知機制,研究成果入選2016年中國生命科學十大進展、中國高校十大科技進展和Science Signaling評選的國際生物信號傳導領域重要突破。

清華大學6位教師8位校友新當選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院士

航天航空學院 鄭泉水

鄭泉水,1961年3月生,固體力學和微納米力學專家,現清華大學工程力學系教授、“清華學堂人才培養計劃”錢學森力學班首席教授、微納米力學與多學科交叉研究中心主任、深圳清華大學研究院超滑技術研究所所長。1982年獲江西工學院(現南昌大學)學士學位、1985年獲湖南大學碩士學位、1989年獲清華大學博士學位。1990-1993年在英國、法國和德國訪問研究。1995年獲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2000年入選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2011-2015年任中國力學學會副理事長,Acta Mechanica Sinica和《力學學報》主編。

2004年和2017年作為第一完成人分別以《張量函數表示理論與材料本構方程不變性研究》和《範德華層狀介質的滑移行為和力學模型》研究成果獲得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負責清華學堂錢學森力學班十年來,創建了拔尖創新型本科人才培養模式並取得了顯著成效,2018年獲國家級教學成果一等獎。

2019年清華大學新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

清華大學6位教師8位校友新當選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院士

計算機系 鄭緯民

鄭緯民,1946年3月生,清華大學計算機系教授。1970年畢業於清華大學並留校任教,1982年獲碩士學位。曾任中國計算機學會第十屆理事長。

長期從事並行/分佈處理、大規模數據存儲系統領域的科研與教學工作。曾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1次、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2次,國家發明二等獎1次。2016年獲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進步獎。2016年獲ACM戈登貝爾獎。與合作者一起發表論文530餘篇,著作10部。教學方面長期講授計算機系統結構課程,2008年被評為國家級精品課程;已編寫和出版計算機系統結構教材和專著10本。

清華大學6位教師8位校友新當選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院士

建築學院 莊惟敏

莊惟敏,1962年10月生,清華大學建築學院院長、教授;建築設計研究院院長、總建築師。梁思成獎獲得者,全國工程勘察設計大師,國家一級註冊建築師,國際建協(UIA)職業實踐委員會聯席主席。1985年獲清華大學建築學院學士學位,1992年獲博士學位。

長期從事建築設計及其理論研究,率先在我國提出建築策劃與後評估理論方法體系,研發了前策劃後評估操作流程、原理方法和決策平臺。主持完成國家會展中心(合作設計)、2008奧運會射擊館等近100項建築工程設計項目,獲得國家優秀工程設計金銀獎5項、國際獎3項。出版《建築策劃與設計》、《後評估在中國》等專著12部,發表的學術論文單篇他引達683次,居全國該領域之首。編寫我國高校和註冊師首部建築策劃教材,組建了我國最早的建築策劃與後評估研究團隊。作為第一完成人獲2017年教育部科技進步一等獎和2019年中國建築學會科技進步一等獎。獲中國建築學會建築教育獎、當代中國百名建築師稱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