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0 為什麼有時候不能讓孩子太“謙讓”?值得所有父母深思

很久之前,我們一家人去小區公園散步。公園裡新紮了一個鞦韆,特別受小朋友的歡迎。很多小朋友都搶著想去玩鞦韆。一個小朋友去的早,就坐在上面各種玩,不願意下來。

其中一個媽媽帶著兩三歲的小男孩站在旁邊排隊等。鞦韆上的小朋友看到有人排隊更不下來了,各種花式盪鞦韆。

那個媽媽就一直跟孩子在旁邊耐心地等著,還不時跟孩子說些公共場合要排隊啊,大家要輪流玩呀這樣的遊戲規則。看上去是個知書達理,至少在生活中不是個蠻不講理、不守規矩的那種媽媽。

終於鞦韆上的小朋友玩膩了,跟家長去玩別的去了。這個等待許久的孩子歡喜地蕩起了鞦韆,開心地不得了。

沒過兩分鐘,又有別的小朋友來排隊了。這位媽媽就跟孩子商量再坐兩分鐘就讓別的小朋友玩。

孩子不同意,這位媽媽告訴他做人做謙讓,強行把他抱了下來。然後我們就眼睜睜地看著這個小男孩哭得撕心裂肺,在地上打著滾,足足哭了半個小時。

為什麼有時候不能讓孩子太“謙讓”?值得所有父母深思

很巧的是,前幾天我們出去上早教課,課畢去兒童遊樂中心玩又遇見了這對母子。小男孩安靜地在一旁自己默默地玩玩具,別的小朋友要過來,他就主動讓開,在旁邊等著或看著,等小朋友走了他再回去玩。別人搶他的玩具,他就主動讓出去,根本不會拒絕,也不會搶回來。

有的孩子想拿著玩具想跟他一起玩,他也不搭理,旁邊其他的小朋友,也不跟他們一起玩。

他媽媽有點尷尬地衝我笑了笑,我們就隨意地聊了起來,我說你家寶寶很有大將風範啊,不爭不搶的。她無奈了搖了搖頭,說起有次騎小馬,一個大一點的孩子跑過來說“這是我的”。“弟弟剛上來玩你等一會兒好嗎”的話還沒說出口,自己兒子就急著要下來差點摔了,她才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

之後她說了很多次“你不願意可以不下來,你也有權利玩,有媽媽在沒什麼好害怕的”,可是自己都覺得自己說得很弱雞。

為什麼有時候不能讓孩子太“謙讓”?值得所有父母深思

我很同情這位媽媽,同時也覺得她的教育很有問題。

2歲的孩子正處於探索和適應世界的時期,如果父母此時沒有給予孩子足夠的支持和愛,孩子自身將不會建立足夠的安全感去支持的探索世界。

其實,在日常生活中,對於孩子合理的要求和自我展示,父母應去表達支持和鼓勵,比如一些積極的體態語言(微笑,肯定的點點頭,拉拉手等),而對於不合理的要求,一定要跟孩子講明不可以的原因。

孩子們之間發生衝突是最正常不過的事情,我們也經常提倡,孩子間的問題要讓孩子們自行解決。可是有一些孩子卻只會用退縮、讓步、忍讓來換取和平。搶玩具時就是好好好,我不跟你搶。玩鞦韆時就是好好好,我不跟你爭。久而久之,孩子只會壓抑自己的需求,喜好。這種表面的和平,犧牲掉的是孩子。

我想兩三歲的孩子,是還很難理解分享的概念,更何況是謙讓、禮讓這樣的美德。教育孩子要謙讓沒有錯,教育孩子學會分享也沒有錯,教育孩子文明禮讓也沒有錯,孩子的一系列良好行為舉止與習慣就是要從小開始養成。

為什麼有時候不能讓孩子太“謙讓”?值得所有父母深思

謙讓的本質與目的是什麼?禮儀的本質與核心之一就是尊重。

尊重對方,站在他人的立場上看問題,多為他人著想,人人為我,我為人人。要讓孩子知道,只有耐心和守規矩的等待,玩的時間才會長一點,更開心一點。

而有些父母總是跟孩子過分宣揚謙讓、忍讓是美德,甚至讓受欺負的孩子去寬容欺負自己的人,實在是有點過分了。一貫委屈自己的孩子,去成全別人的父母,最終整個家庭的下場都不會太好。

曾經一個知名作家就寫過他家親戚在城裡第一個買房,結果半個村的人進城都要住她家,後來全家人忍受不了不再接待,反而遭受各種罵名。這樣的例子不要太多。

這種小孩在未來長大後的人生大多都挺慘烈,因為他們在這個殘忍冷酷的世界上賴以生存的心靈能量,在早年就被父母徹底摧毀了。

以犧牲自我損害自身利益為條件而強推美德,讓幼童擁有成年人的風度,像成年人一樣發揚風格,這已經不是謙讓了。

這是道德綁架。

為什麼有時候不能讓孩子太“謙讓”?值得所有父母深思

那麼我們就要教孩子遇事不要示弱、謙讓,該爭要爭,該搶要搶,要還擊,不能吃虧嗎?

當然不是。

教育孩子“以牙還牙,以眼還眼”並不是對孩子的愛護。

父母要教會孩子解決問題的方法,比如“表達”“說服”“商量”“講道理”“交換”“求助”等。比

如搶玩具這件事情,喵姐家的小喵就處理的很好。別的小朋友看上了她的玩具,她自己也很想玩並不想讓出去,小喵就跟那個小朋友說“這個玩具我很喜歡,而且我現在要玩,不能給你。不過呢我還有個別的玩具,你可以先玩這個。”

既沒有忍讓,也沒有強制分享,兩個小朋友就很和諧地玩起了玩具。

當孩子有需求時,要教孩子敢於表達自己的需求,當別人侵犯孩子的權益時,要教孩子敢於捍衛自己的權益。父母不能代替孩子做抉擇,但是當孩子分不清時,我們就要教他。

當然,尊重孩子的選擇,要建立在不破壞社會公德的基礎上,該立的規矩還是得立。

父母最應該做的是以孩子的角度看待孩子的問題,而不是按成人的規則去要求孩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