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3 李鴻章在《辛丑條約》簽名時,故意籤成了“肅”字嗎

1901年9月7日,清朝全權代表慶親王奕劻、直隸總督李鴻章,經過漫長而艱苦的談判後,在北京與英、美、俄、法、德、意、日、奧、比、西、荷11國外交代表簽訂了一份不平等條約。

1901為農曆辛丑年,是為《辛丑條約》。

李鴻章在《辛丑條約》簽名時,故意籤成了“肅”字嗎

在簽字時,雙方都要在條約上簽字並用印。從保留下來的《辛丑條約》影印件上,我們看到李鴻章的簽字有兩個,一是“肅毅伯”的肅,二是“李鴻章”3個字寫在一起,也變成了一個“肅”。

於是,網絡上出現了一種解讀,稱李鴻章本來就不願意參加《辛丑條約》的談判。到了簽字的時候,他本來應該簽上“李鴻章”3個字。但是,他知道簽訂《辛丑條約》是一件遺臭萬年的事情,就故意將李鴻章3個字寫得很潦草,變成了“肅”字。這是表示,他是代表清朝政府來簽訂這份條約,而不是以他李鴻章個人的名義。

李鴻章在《辛丑條約》簽名時,故意籤成了“肅”字嗎

真的是這樣嗎?

最初,我對這種說法持認可的態度。畢竟,李鴻章是一個精於世故的人。

當年,曾國藩因為處理“天津教案”不當,卸任直隸總督職位,回任兩江總督。繼任者就是他的學生李鴻章。曾國藩問李鴻章:“你準備如何與洋人交涉?”

李鴻章回答:“我與洋人打交道,不管什麼只同他打‘痞子腔’。”“痞子腔”是李鴻章的家鄉話,意思是“流氓腔”。李鴻章打算跟洋人打交道,耍點流氓無賴的手段。李鴻章在《辛丑條約》的簽名上耍點手段,也頗為符合人們對他的認知。

李鴻章在《辛丑條約》簽名時,故意籤成了“肅”字嗎

直到不久前,我看到了這樣一張照片,才改變了態度。

這張照片,是文史學者蓋昭華於2014年拍攝於德國漢堡附近的俾斯麥紀念館。上面是李鴻章的一封信件。

李鴻章的信件,怎麼會出現在俾斯麥紀念館呢?

我們知道,1895年李鴻章簽訂《馬關條約》後,卸任直隸總督、北洋通商大臣等職務後,清閒了一年多。1896年5月,沙皇尼古拉二世在莫斯科舉行盛大的加冕儀式,邀請許多國家參加。清廷也在受邀之列,便派遣李鴻章以“欽差頭等大臣”身份,前去俄國參加沙皇尼古拉二世加冕典禮。加冕典禮後,李鴻章又應邀訪問了俄國、德國、荷蘭、比利時、法國、英國、美國、加拿大8個國家。

李鴻章在《辛丑條約》簽名時,故意籤成了“肅”字嗎

當年6月13日,李鴻章結束對俄國的訪問後,乘火車抵達德國進行訪問。李鴻章這次來到德國,是受到德國漢堡商會的邀請,但卻意外獲得德國政府的高規格接待。期間,李鴻章專程前往漢堡,拜訪德國前首相俾斯麥。

俾斯麥是著名的“鐵血宰相”,而李鴻章素有“東方俾斯麥”之稱。所以,這是一次很有意思的會見。

李鴻章在《辛丑條約》簽名時,故意籤成了“肅”字嗎

李鴻章在拜訪俾斯麥之前,曾經致信給他,稱:“仰慕畢王(指俾斯麥)聲名三十餘年,今遊歐洲,謁晤於非得里路(即福裡德里斯魯莊園)府第,慰幸莫名。”

在信件的末尾,有李鴻章的親筆簽名。

李鴻章在《辛丑條約》簽名時,故意籤成了“肅”字嗎

從這張照片中,我們看到,李鴻章的簽名也是把名字中的3個字疊成一起,與《辛丑條約》的簽名一模一樣。如果把《辛丑條約》的簽名解讀成李鴻章回避羞辱的一種手段,那麼就無法解釋致俾斯麥書信中的簽名,為什麼也是這樣?

其實,李鴻章將名字中的3個字疊成一起,只是一種文人的個人喜好。就像現在的明星,喜歡將簽名寫得龍飛鳳舞一般。

【參考資料:《蓋昭華:李鴻章歐洲拜訪俾斯麥實地探訪》《李鴻章與俾斯麥》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