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7 她從五指山麓而來,因昌江黎族自治縣而得名,海南島第二大河流

她從五指山麓而來,因昌江黎族自治縣而得名,海南島第二大河流。隋朝時昌化縣治所在今河口北側,昌化江因此得名;據《元豐九域志》載,昌化縣有昌化山,其時昌化江名南崖江;故江可能因昌化山而得名;昌化山即今海南省昌江黎族自治縣西南之昌化大嶺。

她從五指山麓而來,因昌江黎族自治縣而得名,海南島第二大河流

她從五指山麓而來,因昌江黎族自治縣而得名,海南島第二大河流

她是海南島第二大河流。她從五指山麓而來,經過風光秀麗的熱帶季雨林與熱帶雨林,一路走來,為全流域的人口約131萬增添了風景,最後到達北部灣;其下游東方市和昌江黎族自治縣的界河,兩地以昌化江地面水作為市政水源。


她從五指山麓而來,因昌江黎族自治縣而得名,海南島第二大河流

昌化江又名昌江,地處海南島西部,她發源於海南瓊中黎族自治縣西部的空示嶺;流經瓊中黎族苗族自治縣、五指山市、樂東黎族自治縣、昌江黎族自治縣、東方市,在東方市四更鎮和昌江昌化鎮之間注入北部灣。

河流乾流全長232公里,流域面積5150平方公里;番陽以上為上游,番陽至叉河為中游,叉河以下為下游,中下游地區是海南島重工業基地之一;沿岸有什運、毛陽、抱由、叉河、三家等主要城鎮;有滿水、通什水、樂中水、大安水、南巴水、東方水、南繞河、七差水、石碌水等支流,其中通什水集水面積最大。


她從五指山麓而來,因昌江黎族自治縣而得名,海南島第二大河流

隋朝時昌化縣治所在今河口北側,昌化江因此得名;據《元豐九域志》載,昌化縣有昌化山,其時昌化江名南崖江;故江可能因昌化山而得名;昌化山即今海南省昌江黎族自治縣西南之昌化大嶺。

隋大業六年(610年)置昌化縣,治昌化城(今昌化鎮),屬儋耳郡。北宋熙寧六年(1073)併入宜倫縣;元豐三年(1080)復置,移治今昌江黎族自治縣西。明正統年間移治今昌江西北昌城。1914年改為昌江縣。1987年改設昌江黎族自治縣。據《中國地名辭源》記載,昌江之名源於昌化江。


她從五指山麓而來,因昌江黎族自治縣而得名,海南島第二大河流

昌化江流域北隔黎母山脈與南渡江、珠碧江為界;東部和東南隔五指山脈與萬泉河、陵水河、藤橋河和寧遠河為鄰,西部和西南隔尖峰嶺與望樓河、白沙溪、南港河、感恩河和八所河相毗連。流域內地勢北面和東南面高,西北和西南面低,其中河流下游一帶地勢最低;平均年降水量1530毫米,降水量上游多於下游,5—10月雨量佔年雨量90%。

她從五指山麓而來,因昌江黎族自治縣而得名,海南島第二大河流

流域內植被比較良好,水能蘊藏量之豐富並居全島各河流之首位,有石碌水庫、陳考水庫、大廣壩水庫等大型水庫,其中大廣壩水庫為亞洲第一長壩,大廣壩水電站是海南省第一大水電站。流域內河砂、海砂、花崗岩資源極為豐富;砂中含有少量的砂金礦、鈦鐵礦、磁鐵礦等貴重金屬,僅幹流河砂儲量就達10億立方米以上,入海口海砂儲量也達5億立方米以上。在昌化江入海口至北梨沙嘴這一帶形成了這條沙帶。在白砂嶺向北至白砂村十幾公里範圍內,沉積著品質極佳的金黃色細砂,是人造沙灘最好的材料,曾被上海奉賢區碧海金沙人造海灘工所用。


她從五指山麓而來,因昌江黎族自治縣而得名,海南島第二大河流

昌化鎮別名至來縣,位於昌江黎族自治縣西南部昌化江入海口北岸,昌化江入海口被譽為中國最美入海口。這裡東接烏烈鎮、南連東方市、西臨北部灣,北鄰海尾鎮;這裡歷史悠久,自漢代以來為海南軍事要地;明清時昌化縣治所昌城位於境內,2002年7月昌城鄉併入。

下轄昌農、鹹田、昌城、楊柳、新城、浪炳、舊縣、大風、光田、耐村、黃姜、先田等12個村和昌化、昌田2個居委會;總面積125.87平方公里,常住人口2.02萬。境內旅遊資源豐富,有棋子灣、昌化嶺、峻嶺王神廟,舊縣村(二千一百年古縣治遺址) ;其中棋子灣被外國專家譽為萬畝沙漠落海南,有其獨特的海灣大角、帆船石、祭海石、棋子籃、萬人灘等自然景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