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8 朱華榮:把競爭對手瞄準合資品牌

朱華榮:把競爭對手瞄準合資品牌

長安汽車是車市寒冬裡燃起的一把烈火,作為今年自主品牌裡又一個銷量突破百萬的企業,其掌門人長安汽車總裁朱華榮在接受媒體採訪時,還是難捱心中的喜悅。

儘管前方坦途,但朱華榮還是給出了態度:堅定不移的打造長安品牌,把競爭對手瞄準合資品牌

朱華榮是有底氣的,今年前10個月,長安系中國品牌的銷量突破了百萬,在剛剛過去的10月份,單月銷量為123713輛,同比環比增長6.6%。其中作為中堅力量的CS家族貢獻突出,至此CS35累計銷量達85萬輛,CS75累計銷量100萬臺。

在廣州車展上,長安汽車繼續擴充CS家族,正式上市CS55 PLUS,售價9.19-11.49萬,作為長安CS55的垂直換代車型,負責產品規劃的長安汽車副總裁譚本宏給出了評價:“就今天發佈的價格,論性價比已經遠遠高出了已有的CS55”。

朱華榮:把競爭對手瞄準合資品牌

擴充,但不盲目擴充細分市場

“PLUS”是長安汽車針對SUV市場的一個策略。朱華榮說,““PLUS”就是用未來的一些理念、技術來向我們客戶提供今天的產品,讓他享受未來的一些體驗和需求。”

比如“先前發佈的CS75 PLUS在動力上是過剩的,技術的匹配上是過剩的。”這種過剩的手段讓CS75 PLUS獲得了不少客戶,上市僅僅45天,銷量就突破了3萬臺。

按照更具體的定位,長安CS75瞄準自主品牌,用基礎性能去和榮威RX5、吉利博越拼刺刀,而長安CS75 PLUS負責競爭合資品牌,嘗試用價值和CRV、途觀L或是低一級別市場的日系產品掰手腕。從目前的數據來看,CS75 PLUS頂配車型的銷量佔比達到了40%,也就是價格逼近了16萬,向主流合資品牌價格帶靠近。

這種雙車策略從CS75系延伸到CS55上,但CS55和CS75的市場定位稍有重疊,長安希望用更為細分的做法來開拓市場。這種做法和吉利的博越+博越Pro、繽越+icon有些相似,同時也是從大眾、本田吸取了一部分經驗,從各家的數據反饋來看,雙車策略效果顯然。

朱華榮:把競爭對手瞄準合資品牌

不過譚本宏也解釋到,“現有的CS55生命力很旺盛,在用戶口碑很好。並且一個企業要用多少款產品提供消費者的需求,這跟細分市場的容量有關係。”CS75和CS75 PLUS佔據緊湊型細分市場,競爭對手裡有很多產品,而CS55 PLUS在標準的A級細分市場容量相對有限,所以CS55 PLUS會以CS55換代的身份出現。

參考、且不盲目跟風,長安在雙車策略的執行上深刻總結了自己的優劣勢,取其精華並適度調整,這也許是長安CS家族逆勢增長的一大原因。

朱華榮在總結長安汽車的成效時,還補充說這是一部分“主動割捨”的成果,比如“長安汽車近幾年淘汰了包括原來微車領域在內的140萬輛落後產能,一些經濟效益不好的產品也被堅決的砍掉。同時新建了兩江一工廠、二工廠,以及發動機工廠等,過去兩三年,在產能的先進性、產品的先進性方面,長安的投資強度是非常大。”

調整,對未來市場抱有期望

“就像家裡的衣服,總有一些是沒用的,必須要進行一些整合來騰出空間。”當記者問到對於PSA、江鈴控股的資產出售問題,朱華榮舉了這樣的例子。

朱華榮堅持認為,長安要堅持兩條腿走路。儘管合資品牌出現了一些問題,長安汽車總結的原因是這些品牌對中國市場的認知出現了偏差,不過“長安福特最近一系列的調整,出現了一系列可喜的變化,包括下一步林肯的上市。更為可喜的是福特對中國市場重新做一系列的調整。包括領導人的調整。很多問題可以快速的認知、理解、推廣,長安福特很快會發生變化。”

這種調整也在長安汽車上出現過,比如轎車業務,長安汽車明確將銳程CC從先前的B級車調整為A+級,減輕產品向上的競爭壓力,同時明年一季度出臺新的逸動,不斷來刺激長安汽車在轎車市場的活力。這些調整的另一出發點是,長安汽車希望轎車業務既要保證銷量,又要保證利潤。

朱華榮:把競爭對手瞄準合資品牌

在長安汽車的產品譜系中印刻著一句話:做好SUV、做強轎車、嘗試跨界領域的細分市場

。實際上PLUS策略,以及轎車業務的適度調整,正是向著這兩句話去的,另外,CS85 Coupe是跨界領域的一次嘗試。

而對於明年車市的走勢,朱華榮的觀點相對樂觀,儘管中國車市大勢有壓力,但還是會迴歸良性,“因為它會讓整個產業迴歸到良性的競爭狀態,讓大家真正回到市場導向、客戶導向、產品導向等等。”朱華榮仍堅信中國車市有3500-4000萬輛的新車容量存在,只是時間問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