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8 遠望資本程浩:2B創業時代來臨

主講人 | 程浩

來源 | i黑馬(ID:iheima)

远望资本程浩:2B创业时代来临

遠望資本程浩在大會上講話

11月23日,由創業黑馬主辦的“第十二屆創業家年會暨產業加速大會”在北京舉辦,會議主題為“新一億中流時代”。遠望資本創始合夥人程浩出席活動並發表演講。

在演講中,程浩表示:低處的互聯網果實已經被摘沒了,創業者必須向更難到達的高處進發。他認為中國的To B創業時代已來,並從時代背景、產業背景以及VC背景進行了論證。

談及科技賦能及創新,他分享了六大觀點:一、創新是手段,不是目的;二、技術創新需要極大降低成本、或者極大提升效率;三、要全棧,不只做技術提供商;四、要有很強的產品化能力;五、供應鏈和成本控制極其重要;六、To B創業公司CEO都是首席銷售。

以下為經創業家&i黑馬編輯過的演講節選:

今天我分享的主題是“創新者的時代機遇,從To C到To B”。

我本科就讀於南開大學大學數學系,後赴美國杜克大學計算機系攻讀碩士,硅谷工作三年後,2001年底回到百度,2003年創辦迅雷,2014年在納斯達克成功上市。2016年初我成立了遠望資本,開始做風險投資。我創業時做的都是To C業務,做投資之後,我以投資To B項目為主。

To B企業的機會來臨

此前,我在美國待了很多年,有很多美國的朋友。我們會經常討論一個問題,為什麼中國沒有誕生像甲骨文這類企業軟件公司?經過思考,我們發現中國的To C領域和To B領域取得的成就差距如此之大。

中國互聯網行業能夠取得飛速的發展,是建立在中國巨大的人口流量紅利之上的。縱觀全球市值最高的互聯網公司,不是中國企業就是美國企業,因為只有中國和美國有單一大市場。只用了十幾年,中國互聯網人口就從0上漲到了8億。

我們也可以發現大公司都是一波一波的出現,譬如BAT都是1999年前後成立的,因為他們很好把握住了中國第一波互聯網流量紅利。TMD(頭條、美團、滴滴)都成立於2010年左右,因為它們把握住了移動互聯網的紅利。

假設時光倒退十年,我們在巨大的人口紅利面前,要做的不會是精細化運營、也不是加強自身管理,而是儘快跑馬圈地、佔領市場。在這種市場環境下,企業的發展靠的就是“一快遮百醜”。因此,當時能幫助企業提高管理能力、精細化管理的To B服務,大多不受企業重視。

中國巨大的人口流量紅利,還帶來了資本紅利。美國投資To B領域和To C領域的VC資金對比,大約是3:7,中國則是1:9,甚至更少,以前中國VC投向To C的錢幾乎是To B的10倍。

因為To C有巨大的發展前景,湧入大量資本的同時,To C行業能招到第一流的人才,帶來了人才紅利。現在問大學生畢業想去什麼公司,答案都是BAT。因為有流量紅利,帶來了資本紅利、人才紅利,使得中國To C領域的發展遠超To B領域的發展。

那麼,為什麼我認為今天To B的創業機會到了呢?因為低處的互聯網“果實”已經被摘沒了。騰訊現在宣佈要做產業互聯網,不提消費互聯網,我認為核心原因是消費互聯網的果實已經被BAT摘完了,現在只有高處有果子,大家都只能去那裡摘。

從時代背景來看,由於人口紅利消退,企業發展增速沒有以前那麼快了。當企業的發展速度一旦降下來,第一個想到的是練內功,即加強管理、運營效率。這就帶來了企業服務的機會、To B的機會。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中國人力成本在不斷上升。我初創迅雷時給本科生每月5000元工資,2013年招聘已經要給到1萬多,現在更高,更不要說BAT企業了。當人力成本低的時候,企業都喜歡自己招人做,人力成本高的時候,企業則更傾向於服務外包。現在很多外包走向SaaS模式,按月付費。

此外,現代企業管理更重視降低人的管理成本,擅長把一些標準化、非核心競爭力的業務外包出去。舉一個極端的例子,Facebook併購了一家50多個人的公司,但是平均一個人值40億美金。我在迅雷創業兩年時,有人問我,公司有多少人?我說,不好意思,我們發展不是特別好,現在只有20人。當時我們是這種心態,感覺公司人少特別沒面子。現在我投資一個創業公司,做了一年已經發展至50人了。我說,你們需要這麼多人嗎?現在大家意識到企業人多不是好事,管理意識提升了。

從產業背景出發,中國的電商製造業非常發達,提供了大量的製造行業和物流行業賦能的場景。

從VC背景來看,在VC市場非常好的情況下,在模式創新的賽道中,中國同時有1000個滴滴打車、美團,VC們FOMO (Fear of Missing Out)心態佔主流,我一定要多投,哪怕不是很準,但不能錯過好項目。

今天在VC市場更冷靜的情況下,投資人的心態轉變為要求precision,出手都變得很謹慎,要求精確度,能投一箇中一個。從VC角度來講,這是一個有利於技術創新的機會。因為對於以技術創新為主要競爭力的企業來講,不可能有100家競爭對手,但對於以模式創新為主的滴滴來說,很容易面臨100個競爭對手做同樣的事情。

總結來說,人口紅利消失、人力成本上升、投資市場的變化等因素,今天To B的機會、科技賦能的機會真的到來了。

關於To B賦能和創新的六點思考

下面,我分享一些關於科技賦能和創新的思考。

一、創新是手段,不是目的。這裡有兩張圖,一張是電影中周星弛要當007,他說那總要給我幾件獨門裝備吧,就找到了達文西。達文西拿給他一個手電筒,周星弛問,手電筒有什麼特殊之處嗎?達文西說,只要有太陽的地方,它就能亮。我們聽著很有創新。周星弛問,我晚上怎麼用呢?達文西說,從兜裡掏出另一個手電筒,說拿另外一個手電筒一照就亮了。

另外一個笑話是,以前還沒有移動互聯網的時候,大街上修了很多電話亭,需要投幣使用。今天移動支付如此普及,有人就想了一個辦法,在電話亭上個二維碼,使用電話

亭請直接掃二維碼。用戶都有手機可以掃碼支付了,誰還要用公共電話?這兩個笑話很好地說明了,創新是手段,而不是目的,它不一定能解決實際問題。

二、在我看來,創新的目的就是兩點:技術創新或極大降低成本或極大提升效率。如果創業者所做的創新和“極大”沒有關係,就會陷入“漸進式創新”,而漸進式創新對於一個創業公司來說非常危險。

傅盛當年還在做金山毒霸時,我和他一起吃飯,我問他:你們和競爭對手打,是不是挺難受的呢?他說非常難受!每當想到一個功能上線,一週以後行業對手也就同步上線了。企業做漸進式創新,都是給行業老大打工。因此,創業者一定避免做漸進式創新,要做顛覆式創新。

三、技術創新要做全棧,而不止是技術供應商。

海康威視市值達到近3000億人民幣,它做了很多人臉識別的技術。有很多算法公司說我跟海康合作,我為海康提供算法,海康提供硬件。這聽起來很有道理,其實海康用你算法的時候,也建立了自己幾百人的團隊,如果有一天自己有了,就可以直接替代掉外部企業。

對於投資人來說,我們更喜歡的項目是有技術,同時也把技術產品化,將產品賣給客戶,從客戶方收集更多的數據,從而更好地夯實技術。我們更喜歡做全棧的服務商。

四、對於To B企業來講,要有很強的產品化能力。產品化能力決定了實施成本,產品化能力好的公司做事情,兩個人一週就可以做完。產品化能力很差的話,五個人要做兩個月才能完成,這其中的區別太大了,直接涉及到公司能不能規模化發展,因此通用性極其重要。

五、供應鏈和成本控制極其重要。企業的供應鏈是否強大決定了能否量產,成本控制決定能不能造出來。錘子手機當年做得非常好,特別是一代的時候,我好幾個朋友都買了,結果很悲催因為兩三個月都沒有交付,用戶都退貨了,這核心就是吃了供應鏈的虧。

六,To C公司的CEO通常都是首席產品經理,To B公司的CEO通常都是首席銷售。創業公司做To B業務,在產品不成熟,甚至行業還不成熟的時候要賣給客戶,指望別人賣是不現實的,只能自己賣。當CEO驗證銷售成功以後,可以找一個銷售合夥人,專職負責銷售。

To C和To B的五大區別

在我看來,To C和To B有五大本質區別:

一,To B獲客週期長,越大的客戶、越大的單,週期越長,尾款可能還要拖很長時間。To C的獲客週期非常短,用戶看到一個廣告就直接去App Store下載。

二,To B都有實施成本,當產品化好的時候實施成本會低一些。To C是沒有實施成本或幾乎沒有實施成本。以迅雷為例,我們寫一套代碼,全世界的電腦都能跑。

三、因為To B有獲客週期和實施週期,使得To B公司或To B業務是線性增長,To B企業要想實現指數級增長很困難,一年翻一倍,就很不錯了。

反之,To C業務有爆發的機會,滴滴三年成為百億美金的公司,當時我們覺得太誇張了,現在拼多多三年做成了400億公司。To B領域絕對不可能有這種爆發力,創業者做To B業務,一定要有耐心。

四、To B領域客戶對價格相對不是那麼敏感,更看重服務質量。迅雷以前做過企業服務,如HRM系統,我也主導過這樣的採購。假設有兩個潛在供應商,我會讓HR先把A和B的功能列一下,列出來以後我一看,A更適合我們就選A,即使A的價格更高。客戶在To B業務,價格不是首要因素,更重要的是要有好的服務。

現在很多互聯網公司也開始做To B,他們如果堅持互聯網免費的打法,想賣給企業客戶純免費的產品,我作為企業的採購方是不安的。你如果將這個產品全免費了,那你是怎麼賺錢的,會不會把我的數據賣給別人?數據對企業來講是非常隱私和有價值的東西,其中可能存在數據安全的隱患。

因此,對於To B業務來講服務質量更重要,價格其次。而To C的用戶對價格是非常敏感,因此BAT提供的基礎服務都是免費的原因。

,To B有比較好的現金流,To C還是相對依賴VC。迅雷一開始也不知道怎麼賺錢,完全是各種探索。今日頭條雖然今天賺了很多錢,但它仍然不盈利,仍然需要VC。To B項目和To C項目對於資本的需求也不一樣,投資人們也需要及時調整心態。

To B時代的下一個藍海——機器代替人

在To B領域,我非常看好的方向是“機器代替人”,因為目前機器越來越便宜,人力越來越貴。

一說機器代替人,我們第一想到的就是工業機器人,過去的機器人只有胳膊和腿,沒有大腦和眼睛。過去機器人講究的精度和可靠度,並沒有實現智能化,因此只能在結構化的工作環境裡工作,不適應柔性的工作環境。

未來我們相信一個非常重要的趨勢是,隨著工業機器人的自動化、智能化,機器人可以做很多以前不能做的事。我們投資的一家公司,主營業務是給傢俱門窗噴繪,以前是人工,成本很高,而且對人體有害,也沒人願意做,現在企業在工業機器人身上配備了“大腦和眼睛”,就能替代這樣需要有一定手藝的熟練工人才能從事的工作。

除了工業機器人之外,我認為更大的藍海是服務類機器人。目前工業行業的機器代替人已經發生了,下一個就是服務業。因為服務業的成本不斷提升,而且服務行業對智能和柔性的需求更加明確。我們投了擎朗機器人給海底撈傳菜,但是即使是海底撈,也沒有任何兩家海底撈的環境、平面擺設是完全一樣的。所以服務行業需要機器人、AI更加聰明。

現在,一個機器人在國內成本大約相當於0.5個人力成本,在美國則是美國人力成本的五分之一了,便宜太多。因此,服務行業的機器換人,未來一定都是全球化的公司,成本優勢讓其有更大的國際化空間。做人工智能和大數據相關項目的創業者,歡迎和我們溝通。

全文完。

*文章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南極圈立場

*本文出處:i黑馬(iheima)。讓創業者不再孤單@i黑馬。

入孵&廣告位租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