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8 王室、首相、民众,层层矛盾下,她用应变扶正自己《女王》之名

欲戴王冠,必承其重。危机与苦难,是每一位政治家必须面对的难题,那些优秀的政治家,总是能找到巧妙的方法,打开新的局面。


王室、首相、民众,层层矛盾下,她用应变扶正自己《女王》之名

欲戴王冠必承其重



前言:2019年,伊丽莎白二世已经是93岁高龄了,10月14日,她主持了英国国会的开幕式。说她是政坛常青树,再也没有比这更更贴切的比喻了,从伊丽莎白26岁加冕为英国女王,到2019年已经整整67个年头了。大众对于这位神秘女王的印象是她例行的政治秀,对于私下里英国女王的真实生活面貌却知道甚少。而在2007年8月上映的《女王》,这部以英国王室真实事件创作的电影,为广大吃瓜群众揭开了皇室在现实生活中,不为人知的一面

这部电影选择了1997年英国“国民王妃”戴安娜遭遇车祸亡故为切入点,描述了此次事件将平日里远离人间烟火的英国王室拉近了整个漩涡的中心,王室、家庭、民众三相交织在一起,剪不断理还乱。

恰逢新任首相布莱尔上台之初,这位‘平民首相’在没有上台之前,就有反对君主制的政治倾向。而民众对于王室怀疑的声浪一次甚于一次,英国王室面临重重矛盾,一时间如履薄冰,稍有不慎,可能就会动摇英国传统的君主立宪制的根基,坐在英国王位上的伊丽莎白二世再也无法安座,因为她已经没有退路。

面临危机和苦难,已经68岁的伊丽莎白二世,在正常人已经含饴弄孙的年纪,只能全力以赴,尽管有痛苦和挣扎,但是思考过后她用勇气和智慧去应对危机,将这场王室的世纪难关平安化解,她是真正的女王。

今天这篇文章,我想从伊丽莎白二世面对王室与首相、王室与平民、王室与家庭这三重危机时,是如何应对最终走出困境,带领王室度过危机的在我看来,正是由于伊丽莎白二世,没有选择逃避,而是积极的面对与反思,最终采用了正确的对策化解了眼前的风险。在本文的最后,我想谈谈这位高龄政治家化解危机的故事,对我们的3点启发。


王室、首相、民众,层层矛盾下,她用应变扶正自己《女王》之名

女王的眼神


01.面对王室与首相的危机:当处于弱势的时候,伊丽莎白选择了隐忍

英国是一个传统的君主立宪制国家,这么多年来,像很多人理解的那样,英国王室仿佛已经沦为了一座政治雕像,只在固定的场合出席在大众眼前,说是可有可无的政治秀,并不为过。但实际上女王的权力很大,其中有一项就是——内阁首相任免。也就是说,尽管首相是由众人选举产生的,但选举出来之后的还必须要有女王的同意。

拥有看似如此强大的权力下,女王是否能率性而为呢?答案是否定的。我们可以看到在开头的场景,女王在抱怨身为国王,居然自己没法投票参与选举,这个选举指的就是即将上任的首相。而布莱尔之所以能以“平民首相”的政治旗帜上位,他反对君主制的倾向对赢得选票功不可没。试问,身为女王,她会愿意要一位想从自己头上摘掉王冠的首相吗?

女王很无奈,君主立宪制经历过这么多年,王室的地位已经越来越没落了,名义上的任免权,在几百年的演变过程中,基本上已经形同虚设。那么是不是身为女王,就得想软柿子一样任由首相和政府揉捏呢?答案也是否定的。

在影片当中,首相布莱尔曾经向女王提出有1/4的人口的反对君主制,本意是展示民意,强调自己拥有的优势。女王的回应非常的精妙,她只是跟他确认了一下,这句话一语双关,既像是对1/4的人数提出了质疑,又像是在隐含的抗议,别忘了,还有3/4的国民是支持我的。试想一下,在强势的首相面前,声嘶力竭的指责对方只是想威胁她,会怎么样呢?只会让首相觉得自己的计谋得逞,看轻了她。而女王的回答借力打力,既反驳了首相的话,又化被动为主动,这是高明的公关手段。

在我看来,女王的高明之处就在于能够审时度势,尽管她经常缅怀英国王室昔日的荣光。但当时移世易,民心思变,在这种情况下,女王选择了克制,隐忍,遏制了冲突的爆发。当首相携民意乘胜上任的时候,女王选择了避其锋芒,从劣势中随时找到突破口,迂回包抄,为自己赢回一个小筹码。


王室、首相、民众,层层矛盾下,她用应变扶正自己《女王》之名

女王与首相


02.王室与家庭的矛盾:家庭矛盾公之于众,面对责难她选择处变不惊

戴安娜王妃是伊丽莎白二世的大儿媳妇,查尔斯与戴安娜离婚,如果说作为母亲的她完全无动于衷肯定是不可能的。而戴安娜王妃生前,的确与自己的这位女王婆婆行事风格完全是相反的。一面是女王做事低调,沉稳,凡事追求内敛,收放有度,一面是戴安娜王妃热衷于慈善事业,频频在大众视野出镜,这两种截然不同的风格也是引爆民意的根本原因。

戴安娜王妃得到了民心,当她车祸去世事件发生,如何去应对反而成了女王的几十年来,很难两全齐美的处理。为什么这么说?当戴安娜身亡消息在媒体上传播开后,女王第一时间处理的是什么事情呢,是让助手搬走所有王室内的媒体工具,电视,广播等,不是她不愿意听到这些消息,是因为她还要保护自己的孙儿。

成年人之间的矛盾,最无辜的是小孩子。在我看来,伊丽莎白是温情的,她不是一个冷血的政客,当事件爆发,她首先想到的,不是步步为营去算计自己面临的风波,首先尽到了一个奶奶的责任,这是难能可贵的。

戴安娜的家族也不是平民百姓,她的哥哥是史宾莎伯爵,作为娘家人,毫无疑问站在妹妹一方。在伦敦的西敏寺,史宾莎伯爵公开发表悼词纪念自己的妹妹,情到深处,对于妹妹的前公婆,伊丽莎白二世和她代表的王室,进行犀利的抨击。在寺庙外面,围观的英国民众甚至热烈鼓掌表示对已经故去的王妃进行声援。而反观女王,安静地听完整场悼念,没有做出任何冲动的举动。

我们换个角度来想,戴安娜王妃去世,女王的内心其实是不甘于受责备的,她宁愿选择平静地哀悼。斯人已去,两个孩子没有了妈妈,才是最应该被关注的不是吗?戴安娜的哥哥公开指责女王和她的家人冷漠,她是可以有理由来反击的,戴安娜已经和儿子离婚5年了,双方都要各自的人生负责。

强者平静如水。伊丽莎白女王神色安定的听完了整场悼念,也许当时激动的人群乐于听到女王的据理力争,他们才有更多抨击王室的理由,但是显然,女王没有给他们机会。


王室、首相、民众,层层矛盾下,她用应变扶正自己《女王》之名

女王与家庭


03.王室与普通民众的矛盾:沸腾的民意步步紧逼,女王选择以退为进

还记得戴安娜王妃的哥哥在西敏寺悼念时,在旁边鼓掌响应的民众吧,这是那个时代民众对于王室态度的一个缩影。

王室的影响力在逐步衰落,几百年来,白金汉宫一直坐落在伦敦这座城市,成为一个国家王权的象征。但是时代变了,英国的国民也在变,尤其在如今越来越彰显自我,凸显个性的时代,人们会怀疑,昔日这个高高在上的王室,他们的家庭频传出不堪的新闻时,还值得英国国民去追随吗?

裹挟民意的新任首相布莱尔,有意无意的告诉女王,有1/4的民众表现出反对君主立宪时,女王表面上作出了反击。是啊,还有3/4还在支持她,可谁能保证这3/4的民众不会继续沦落到对立面呢?这位走过半个世纪执政之路的女王,内心也产生了动摇。

女王的内心曾经是肯定地,因为始终她认为这是一桩家室,况且戴安娜已经脱离王室,作为外孙的奶奶,她有权利选择沉默,用自己内敛沉静的姿态去处理这一事件。但是,随着新任首相的上位,民意的沸腾,女王对自己产生了怀疑。

她曾经认为自己最了解英国人和他们的传统,相信他们有自己的理智和选择,现实却给了她一个意外。

但是女王并没有迟疑很久,想通之后,她撇开自己与首相的隔阂,选择了顺应社会的潮流所向,公开出席了戴安娜王妃的葬礼并发表悼词,最终帮助英国王室平稳度过了这次世纪危机。

王室、首相、民众,层层矛盾下,她用应变扶正自己《女王》之名

女王和民众


面对苦难和危机,伊丽莎白女王通过思考,经历过痛苦,最后扭转了这次政治危机。人生不如意事十有八九,在面对危机时,我们能从女王的心路历程中获得什么启发呢?我觉得至少有3点。

① 形势逼人时,正面撤退,侧面迂回,一样可以达到目的。

影片中,面对信任首相的新官上任,伊丽莎白二世没有选择将矛盾第一时间暴露出来,而是隐忍待发,锦里藏针,让布莱尔不敢轻视于她。随着事件的爆发,当王室与民众的矛盾浮出水面,女王也让首相慢慢意识到,王室与政府之间其实是相互依存的,维持王室的稳定对政府才是明智之举,最终两个原本有矛盾焦点的人,在更大的危机面前化敌为友。

做服务行业的人都知道,经常会遇到咄咄逼人的客户,他们会各种抱怨系统的问题,有的时候在气头上难免会脾气火爆。如果我们针锋相对,其实很容易把问题的重点,从解决问题转移到了争论的问题对错上。

问题始终会是问题,争执对错其实毫无意义,最终在耗费精力,双方都精疲力尽字后,还是要坐下来讨论问题如何解决,实际上等于做了无用功。

遇到这种情况,我们不妨避重就轻,把对方往问题的本质上引导,避开咄咄逼人的情绪,到问题的原点去解决问题,才是化解危机最好的方式。


王室、首相、民众,层层矛盾下,她用应变扶正自己《女王》之名

输赢有时并不重要

② 积累实力伺机待发,是解决外部矛盾的根本途径

电影中的女王,在面对戴安娜王妃的责难和喧嚣的民众舆论,她没有出言反对,因为她知道此刻一旦有任何回应,只会带来负面效应。在海上风暴来临时,保持沉默等待突围才是最明智的选择,沉默不是与软弱划等号。

我们处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每个人的一点瑕疵就会面临被放大的风险。而我们通常的思维是急于为自己辩白,似乎解释就能解决一切问题,但事实往往证明,语言的辩白在信息时代显得太过苍白无力。

与其徒费口舌,不如沉默积蓄力量,用事实或者行动证明来证明,往往可以一击必胜。

写出孙子兵法的孙膑,曾经两次被同学庞涓迫害。当时庞涓身居高位,他认为只有狠狠地打压孙膑,才不至于威胁到自己,于是疯狂的挤兑孙膑,直到把孙膑逼到挖掉膝盖,沦为面对庞涓的疯狂迫害,孙膑没有选择匹夫一怒,而是辗转奔走齐国,最终辅佐齐国战胜了魏国,也将昔日的老对手庞涓打的一败涂地。

王室、首相、民众,层层矛盾下,她用应变扶正自己《女王》之名

实力才是关键


③ 面对问题,以退为进也是一种好方法

女王在电影中,面对王室和首相、民众的矛盾,虽然经历了痛苦的挣扎,其实最终是选择了退让。

因为女王已经意识到,改变是势在必行的,适当的退让,看似是尊严受到了挑战,但是当舆论风波停息之后,英国王室最终又坐稳了位置,谁能说最后的赢家不是女王呢?

历史上,伊丽莎白二世多次使用以退为进应对王室危机。1992年,女王的两个儿子,查尔斯王储和弟弟安德鲁两个人都闹离婚。同年,王室拥有的温莎堡发生重大火灾,修缮王宫需要一大笔金额,按照惯例,这笔费用是需要分摊给全体英国国民的。王室的丑闻加上触及到国民的切身利益,舆论纷纷认为王室行为不检,有人已经旗帜鲜明主张废除君主立宪制,实行总统制。

女王在圣诞演讲中,公开承认儿子婚变是因为条件太过于优越,她主动建议,只保留3名王室成员俸禄,从她的子女开始一律取消国家发薪,让他们自力更生。这番话让英国国民再次看到了王室身上的闪光点,舆论的讨伐很快消弭于无形,而女王的建议最终也没有人穷追不舍。

我们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面对各种挑战的时候,有的时候针尖对麦芒的行为是不理智的,退一步真的可以海阔天空,看到新的局面。

王室、首相、民众,层层矛盾下,她用应变扶正自己《女王》之名

海阔天空

结语:

《女王》展示了一位年过半百的女性政治家,在面对内外交困的局面时,经历了挣扎与痛苦,最终通过思考与改变,及时正确地应对了一次政治风波。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危机和苦难相伴相生,与其坐守困境,怀恋过去,不如用积极的心态,冷静地分析局势,尽管会经历改变的阵痛,但最终可以让我们度过难关,迎来崭新的局面。

在我看来,女王独自一人驾车出游到独立泪崩,以及后来在森林里看到的14叉宝冠雄鹿的被杀,是女王心路历程的转折点。所有的一切都在变化,尽管她年事已高,面对日益喧闹的民意,浮华的人心,顺应时代的需要,是作为一名合格的执政者必须拥有的特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