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30 首次中央政協工作會議後,地方探索給協商議政質量“打分”

首次中央政協工作會議後,地方探索給協商議政質量“打分”

9月20日,中央政協工作會議暨慶祝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成立70週年大會在全國政協禮堂召開。 (新華社記者 饒愛民/圖)

北京大學參政議政研究中心秘書長燕繼榮覺得,近年來政協的一大變化就是加強了對政協委員履職情況的監督和管理,“比如越來越多地出現政協委員被撤銷資格的新聞”。

2019年11月20日,北京市召開政協工作會議,要求發揮專門協商機構作用,強化政協委員責任擔當。

在此之前,已有安徽、廣東、江蘇、山東等多個省份召開政協工作會議,以落實中央政協工作會議精神。

“在今年9月20日之前,從來沒有召開過中央政協工作會議,這在政協70年發展史上屬首次。”中央社會主義學院統戰理論教研部教授李小寧說,這體現了政協的地位和作用愈發凸顯。

2019年9月20日,中央政協工作會議暨慶祝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成立70週年大會在北京召開,會議強調要切實提高政治協商、民主監督、參政議政水平。

李小寧注意到,突出專門協商機構特色,做好政協委員履職管理工作,從而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是近年來政協工作的“重頭戲”。

完善委員退出機制

如何讓政協委員切實發揮作用,成了多個省市政協工作會議上的重點議題。

河北在召開了省政協工作會議後,緊接著出臺了《關於新時代加強和改進人民政協工作的實施意見》,提出要把政協協商實施情況列入督查事項和考核體系,建立協商議政質量評價體系和工作辦法。

2019年10月26日,青島市政協工作會議上,青島市委書記王清憲現場給市政協佈置作業,要求研究青島各界群眾的社會心理,每個季度給市委提供一份心理研判分析。

長期以來,政協委員工作不到位就廣受詬病。上海市政協主席董雲虎在2019年全國兩會期間接受南方週末記者採訪時就表示,政協由界別組成,委員是主體,委員又是以界別的形式組織的,但界別一年就開一次會,委員就參加一次大會,所以就在那個時候發揮作用,而無法經常性地發揮作用。

“工作機制要‘實’起來關鍵在於人,也就是我們說的政協委員。”北京大學參政議政研究中心秘書長燕繼榮覺得,近年來政協的一大變化就是加強了對政協委員履職情況的監督和管理,“比如越來越多地出現政協委員被撤銷資格的新聞”。

山東省在2019年內接連下發了《省政協委員退出和暫停履職辦法(試行)》《山東省政協常委述職辦法(試行)》以加強對政協工作的管理,特別是規範政協委員隊伍建設,完善委員退出機制。

針對政協機關人員力量薄弱,長期缺編的問題,江蘇徐州11月出臺的實施意見,要求按照縣(市)政協18-20人、區政協12-15人的行政編制,配齊建強機關幹部隊伍。

避免協商流於形式、走過場

中央政協工作會議後,李小寧認為,下一步還是要解決政治協商的制度化、規範化和程序化的問題,避免協商流於形式、走過場。他舉例說,2009年廣州就率先在全國探索,出臺了廣州市委政治協商規程,規定了哪些情況下需要進行協商的內容,未經協商原則上不能提交市委決策、市人大表決、市政府實施,“這就是制度化、規範化和程序化的表現”。

“大會上提出‘人民政協是國家治理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十八大以來有關政協發展的一個重要節點。”李小寧說,現在上面釋放的明確信號,就是要把政協的制度優勢轉化為治理效能。

部分省、市的“一把手”在近期召開的省政協工作會議上都不同程度地強調了政協在基層治理中的作用。山東省委書記劉家義要求,推動市縣政協在機制、活動、載體、隊伍方面深度融入基層社會治理;雲南省委書記陳豪也指出,要更加重視加強和改進基層政協工作,將人民政協的制度優勢轉化為參與基層治理的效能。

南方週末記者梳理發現,各地市近來的探索並不少。在湖北孝感,全市1746名市縣兩級政協委員全員編組參與,通過設立鄉鎮(街道)戰線政協委員工作室、委員活動組等平臺,暢通政協委員與群眾之間面對面交流溝通渠道。

“歸根到底,治理水平還是取決於機制供給。”燕繼榮分析,各地無論是建設政治協商平臺,還是暢通政治協商渠道,都是為了形成一套好的工作機制。“而要讓治理達到好的效果,就必須讓好的工作機制‘實’起來。”

南方週末記者 杜茂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