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8 特朗普最強對手出現,身價500億,曾批評左派把美國變成委內瑞拉

11月23日,前紐約市長、億萬富翁邁克爾·布隆伯格(Michael Bloomberg)發表聲明,宣佈以民主黨身份參加2020年美國總統大選:“擊敗特朗普、重建美國,是我們最急迫最重要的一場鬥爭。”布隆伯格在一份聲明中說,“我是一個實幹家,而不是一個空談者。我已經準備好迎接這場艱難的戰鬥,並贏下這場戰鬥。”

布隆伯格在美國的政商兩界都是重量級人物。他於2002至2013年擔任紐約市長,幫助紐約度過了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機。與此同時,他還是一個成功的企業家。他創辦了著名的彭博資訊集團,美國著名新聞機構彭博社也是他旗下的產業。根據《福布斯》雜誌的最新數據,布隆伯格的身價高達530億美元,是喜歡吹噓“我很有錢”的特朗普身價的17倍。

在政壇擁有成功經歷,在商界積攢鉅額財富,布隆伯格的參選將給變化多端的民主黨初選格局帶來巨大的震動。無論是與他立場相近的前副總統喬·拜登,還是進步派的旗手伯尼·桑德斯和伊麗莎白·沃倫,都會把他視為一個強大的對手。

特朗普最強對手出現,身價500億,曾批評左派把美國變成委內瑞拉

11月25日,布隆伯格宣佈參選後首度亮相 / 視覺中國

布隆伯格為何現在參選?

目前排在前面的幾個民主黨候選人當中,最晚參選的拜登也是早在今年4月就已經宣佈參選。布隆伯格等到11月末才宣佈參選,已經是非常晚的了。

足足等到民主黨已經舉行了五場初選辯論之後才入場參選,其實是布隆伯格精打細算的結果。

布隆伯格是一個雄心勃勃的人,對總統之位渴望已久。2016年,他就曾經嚴肅地考慮過以民主黨身份參加總統大選。2020年大選季開始後,有關布隆伯格參選的傳言也從來沒斷過。

除此之外,布隆伯格有著堅定的政治信念。他的政治立場一直比較溫和,相信漸進的改良而非激進的變革才是美國發展的最好路徑。而且與某些政客不同,他在近幾年民主黨全面左轉的趨勢下仍然堅持自己的溫和立場,敢於直言批評進步派候選人的一些不切實際的政策主張。

但另一方面,他的政治計算也非常精明,如果自己沒有勝算或者影響不了初選局面,他是不會輕率地參選的。2016年就是如此,他本來想借助民主黨“青黃不接”的時機參選,但後來發現希拉里在初選中遙遙領先,自己就沒有進去攪局。

特朗普最強對手出現,身價500億,曾批評左派把美國變成委內瑞拉

2016年大選中,布隆伯格沒有參選,選擇支持希拉里 / 網絡

今年的情況則有所不同。最初,拜登在民調中一直遙遙領先,布隆伯格的想法跟2016年差不多。拜登與布隆伯格同屬溫和派,布隆伯格當時相信拜登的勝算,就沒有參選。

但是情況在最近幾個月起了變化。

今年9月,美國發生了烏克蘭“電話門”醜聞,特朗普被曝出疑以數億美元的援助為威脅,要求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調查拜登兒子在烏克蘭的活動。這一醜聞雖然主要損害的是特朗普,但對拜登顯然也沒有什麼好處。

與此同時,進步派的候選人沃倫的支持率從5月開始穩步上升,一度追上了拜登。再加上年輕有為的市長彼得·布蒂吉格(Pete Buttigieg)10月以來的強勢崛起,以及一直表現不錯的桑德斯,民主黨初選格局已從最初的拜登一家獨大變成現在的四足鼎立。

特朗普最強對手出現,身價500億,曾批評左派把美國變成委內瑞拉

9月12日,第三場民主黨初選辯論在美國休斯頓舉行,從右至左:桑德斯、拜登和沃倫 / 視覺中國

布隆伯格不再相信拜登會十拿九穩,但又對進步派的桑德斯和沃倫一直持懷疑態度,這才決定自己出來參選。

布隆伯格宣佈參選的過程也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他老成持重、精打細算的行事風格。他嚴肅考慮正式參選的消息是11月初傳出來的。當時從阿拉巴馬州的民主黨官員那裡傳來消息,有一個華盛頓的律所聯繫了他們,詢問初選的註冊事宜。

由於這個律所沒有透露他們的客戶就是布隆伯格,導致很多人懷疑可能是希拉里將再度參選。11月8日是阿拉巴馬州民主黨初選註冊的截止日,布隆伯格還沒考慮好要不要正式參選,於是在前一天索性先在阿拉巴馬州註冊了。兩週後的11月23日,他才最終做出參選的決定,終結了外界的猜測。

特朗普最強對手出現,身價500億,曾批評左派把美國變成委內瑞拉

民主黨候選人民調支持率的變化 / RealClearPolitics

布隆伯格有什麼優勢和劣勢?

布隆伯格在民主黨初選中的最大優勢,就是他豐富的政商經驗和相當高的知名度。他所創辦的彭博資訊公司可謂家喻戶曉,在金融、媒體等行業有著很大的影響力。近幾年來,他還給民主黨捐獻了大筆資金,在民主黨內也獲得了不少好感和支持。

特朗普最強對手出現,身價500億,曾批評左派把美國變成委內瑞拉

作為布隆伯格的公司,彭博社的評論頻道於11月25日發佈聲明稱,即日起將不會發布任何有關競選者或者競選活動

他在紐約主政的十年大體上是成功的,尤其與他的前後兩任市長相比,高下立判。他的前任市長魯迪·朱利亞尼(Rudy Giuliani),在9·11事件發生後一度被稱為“美國市長”(America’s Mayor)。但是去年他擔任特朗普的私人律師以來,在媒體上毫無底線地說謊,進行小丑式的荒謬表演,公眾形象已毀於一旦。布隆伯格的繼任市長白思豪(Bill de Blasio)則在紐約市非常不得民心,他也參加了2020年總統競選,但在紐約市都沒什麼人支持他,很快就灰溜溜地退選了。

布隆伯格的另一大優勢,就是他的鉅額財富。上面曾經提到過,布隆伯格擁有530億美元的財富,使他成為本次大選中最富有的總統候選人。在宣佈參加大選的同時,他就豪擲3500萬美元購買了大量電視廣告位,遠遠超過其他許多候選人的廣告預算。在初選格局十分擁擠、不少候選人資金上入不敷出的情況下,布隆伯格可以用自己的錢來度過其他候選人無法克服的難關。

他溫和的政策主張和堅定的政治信念也更加有利於擊敗特朗普之後美國的重建和發展。一方面,在控槍、氣候變化等民主黨人關心的議題上,他毫不猶豫地傾囊相助,為民主黨做出了相當大的貢獻。

但另一方面,正如他在參選聲明中所說,他是一個實幹家,不是一個空談者,不會像民主黨的激進左翼一樣提出很多沒有現實支撐、不具有可行性的政策主張。他反對沃倫提出的財產稅,認為“憲法只允許徵收所得稅”。他還反對民主黨內呼聲漸高的“全民擁有Medicare”(Medicare for All),認為在商業醫療保險十分發達的美國,由政府向全民提供醫療保險的成本過高,無法承受。他毫不猶豫地批評沃倫、桑德斯等人的經濟思想,認為他們簡直要把美國變成經濟崩潰的委內瑞拉。

特朗普最強對手出現,身價500億,曾批評左派把美國變成委內瑞拉

民主黨進步派的候選人伊麗莎白·沃倫 / 視覺中國

不過,布隆伯格在這次大選中也有一些明顯的劣勢。首先就是他參選的時間過晚。民主黨目前已經舉行完五場總統辯論了,12月的第六場布隆伯格也趕不上,這就錯失了很多在選民面前曝光、與其他候選人論戰的機會。而且,在當前的民主黨候選人中,他顯得實在是太溫和、太中間派了。他在2001至2007年曾註冊為共和黨人,直到2018年中期選舉前夕才轉而註冊為民主黨人。這在黨派極化和仇恨越來越深的今天,恐怕不會為選民所喜歡。

布隆伯格在種族、性別等議題上也有著不少的包袱。其中最主要的就是他在擔任紐約市長期間所大力推行的“攔截搜身”政策(Stop and Frisk),允許警察在路上攔截可疑的行人並進行搜查。據統計,被攔截搜身的行人中將近90%都是黑人或拉丁裔,因此該政策被指為種族歧視,在今天的民主黨內非常不受歡迎。布隆伯格作為攔截搜身政策的主要推動者,背上了沉重的歷史包袱。此外,在性別問題上布隆伯格同樣也非常不利,他曾經發表過一些貶損女性的言論,2017年以來也經常對#MeToo運動提出質疑。

特朗普最強對手出現,身價500億,曾批評左派把美國變成委內瑞拉

2012年,美國紐約布朗克斯,警察正在“攔截搜身”幾名青少年。雖然2011年開始,“攔截搜身”的使用頻率大大降低,但黑人和少數族裔仍然是較容易被搜查的對象 / 網絡

布隆伯格的悲劇:被民主黨潮流拋棄的大政治家

布隆伯格參選之後,幾乎立刻就感受到了民主黨其他候選人對他的不歡迎。沃倫給自己的支持者們群發了一個郵件,郵件中稱布隆伯格的參選“是富人想讓我們的政府和經濟只為他們自己服務的又一個例子”。

在11月7日北卡羅萊納州的一場集會上,沃倫又不指名地批評了布隆伯格:“不能隨便一個人都想進來就進來,然後說他要買下這場大選。”來自選民的壓力同樣沉重。10月下旬福克斯新聞網的一個民調顯示,只有6%的民主黨選民表示一定會支持他,而有32%表示一定不會投票給他。

布隆伯格在今年選擇參選,面臨著前所未有的阻力。事實上,布隆伯格的悲劇可以說與拜登是類似的:他們的最主要的優勢——資歷、財富、溫和立場在今年反而成為了他們最大的劣勢。正當動盪中的美國政壇最需要這樣一位穩重而有威望的舵手時,民主黨的主流風潮卻離他而去。

布隆伯格今年77歲,與拜登同齡。雖然布隆伯格的口齒和思維似乎比拜登清晰很多,犯的口誤也比拜登少很多,但民主黨的主流輿論似乎對年老的白人男性候選人已經感到厭倦,十分渴望黨內產生新鮮血液。

他的鉅額財富也使他成為民主黨進步派的攻擊對象。桑德斯的競選經理就對媒體表示:“更多的億萬富翁來尋求更多的政治權力,這可不是美國想要的變革。”也有人從策略角度反對布隆伯格參選。此前,同樣是億萬富翁的湯姆·施泰爾(Tom Steyer)宣佈參選時就有人指責他,與其燒幾億美金把自己送上總統辯論臺,不如把這些錢用於支持更有希望的其他候選人。

在這些阻力下,布隆伯格作為總統候選人如何自處,就成為他競選之路上的一大難題。此前他曾經堅定地表示,不會為自己所支持的政策而道歉。但是在宣佈競選總統之後,布隆伯格仍不能免俗,在一所黑人教堂演講時還是為自己的“攔截搜身”政策道了歉。隨著競選的進行,他需要面臨的類似問題會越來越多。他如何在自己的信念和現實政治需求之間掌握平衡,如何面對自己的劣勢和包袱,決定了他在這場史無前例的大選中能走多遠。(文/王品達 責編/朱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