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9 試析五胡相終始之深刻原因:三大因素令鮮卑人主導270歷史

西晉末年,五胡從塞北入中原,滅了司馬氏天下,從此開啟了五胡十六國時代。

中原大地先後出現了二十多個胡族建立的國家,匈奴、羯、羌、氐、鮮卑等胡族相繼當皇帝掌天下。

但如果稍微仔細梳理一下五胡十六國至南北朝的歷史,我們會發現一個驚人的事實:五胡十六國和南北朝時代,其實真正強大的胡族只有一個:鮮卑族。

試析五胡相終始之深刻原因:三大因素令鮮卑人主導270歷史

一、諸胡的特點

我們評價胡族強不強大的標準有這麼幾個:

第一,該族的生命力是否足夠長久。

第二,該族自我革新、快速進化的能力強不強。

第三,該族的漢化程度如何。

從這幾個標準出發,我們先評價一下其他諸胡的特點。

第一個是匈奴族。

晉代的匈奴早已不復漢朝時的強大,根本沒有能力與中原王朝硬剛,而只能混水摸魚,趁中原王朝衰敗就中取事。

試析五胡相終始之深刻原因:三大因素令鮮卑人主導270歷史

匈奴人劉淵還算是個人才,他在西晉洛陽混過,有一定見識。但他的後人就難說了。匈奴建立的漢和前趙國,從頭至尾充斥著暴發戶式的粗魯與野蠻。劉淵及其子孫剛剛滅亡西晉,便開始內部的爭權奪利,每一代皇位交接都要經過一番慘烈的內鬥,而全然不顧外敵已經日漸崛起。

第二個是羯族。

羯族其實也有強大民族的潛質。突出體現在後趙開國皇帝石勒身上。石勒精明能幹,具有廣闊的胸襟、長遠的眼光和敏捷的思維,是諸胡族首領中最早傾心於漢文化的,也做出了一些諸如開設太學、實行九品中正制等漢化舉措,但可惜這些制度隨著石勒去世而與身俱滅,他的繼承者們把國家當成私產,只熱衷於追逐權力和財富,對制度建設卻毫無興趣。

最終後趙陷入可悲的自相殘殺,石虎和冉閔都沒有帶領國家重振雄風。最終亡於鮮卑慕容氏之手。

第三個是氐族。

氐人所建的前秦,突出特點是步子太大扯到了蛋。前秦從最初僻居於關隴的小國,逐步做成統一北方的大帝國,以氐人區區百餘萬的人口,實在是不容易。如果統一北方後就此止步,前秦國運未始不能更長。前秦之崩潰表面上看是苻堅個人原因,深層次則反映出氐族底蘊過於淺薄、不會給自己踩剎車。

第四個是羌族。

這個民族相當古老,但古老沒有給他們帶來智慧,反而帶來了卑微。

羌人的後秦則像一個撿漏的,他們在東晉和氐、鮮卑、匈奴各族的夾縫中生存,首鼠兩端的做事習慣深深地嵌入靈魂深處,進而重又外化為國家的精神風貌,獐頭鼠目令人噁心,無論其開國規模還是建設成就,都無足論者。

二、鮮卑族突出的優勢

唯有鮮卑族,雖然也有其他民族的固有缺點,但似乎得到了上天的眷顧,鮮卑族不斷地失敗,不斷地重新崛起,最終不可阻擋地把所有少數民族一勺燴,終結了混亂不堪的亂世。那麼這樣一個開掛的民族,相比其他民族,到底具有什麼優勢呢?

試析五胡相終始之深刻原因:三大因素令鮮卑人主導270歷史

鮮卑族的第一個優勢是人才太多。所謂人才,聰明型的也好,勇武型的也罷,抑或是多才多藝型,對國家有沒有用,關鍵看能不能沉下心來幹實際事。匈奴、羯的頭領們只懂打打殺殺,《晉書》載記記錄劉淵、劉聰、石勒、石虎諸人,大都離不開“雄武”“魁偉”“驍捷”等字眼,前秦天王苻堅則是個志大才疏、矯情過度的理想派。這些人物生逢亂世乘時而起,不過是摸到好牌不會打爛的一般人,勉強可以稱為幹才。

鮮卑諸部卻一連串湧現出許多能夠推著時勢往前走的英才。慕容氏三兄弟慕容恪、慕容垂、慕容德,一個把前燕的根子牢牢紮在北中國,一個敗而又起建立後燕完成復國大業,一個鍥而不捨建立南燕頑強地延續國脈,無論智略、才具、意志,都是諸胡族中的佼佼者。

拓跋氏有幸連續出了幾代滅霸式的皇帝,《魏書》讚歎道武帝拓跋珪“所謂大人利見,百姓與能,抑不世之神武也。”到了太武帝拓跋燾本紀,魏收甚至不吝筆墨,像死忠粉一樣把他的武功挨個數了一遍:“掃統萬,平秦隴,翦遼海,蕩河源,南夷荷擔,北蠕削跡,廓定四表,混一戎華。”一股舔屏的即視感。更不要說孝文帝元宏、北周文帝宇文泰這種左右歷史走向的命世之才,田餘慶先生總結魏晉南北朝民族融合大勢,將苻堅、元宏、宇文泰列位三大歷史功臣,鮮卑佔了兩個。人才井噴都不足以形容鮮卑人的盛況,這是老天爺賜給的衣飯,沒法複製,只能羨慕。

第二個優勢是民族性格極其堅韌,簡單說就是打不死。小國小族架不住折騰,一打就散、一散就死是常態,即使強如統一北中國的後趙、前秦,都逃不過這個規律。

鮮卑族是獨一檔的存在。拓跋部最初建立代國,被前秦滅掉。但只要人沒死絕,希望就還在。前秦一崩盤,拓跋珪立馬上演復國好戲。拓跋部不光開國一代如此,北魏到了末世皇族仍然不屈不撓,魏莊帝刺死一代梟雄爾朱榮、孝武帝向實力派高歡叫板,雖說終於不免一死,也是壯烈無匹。

慕容鮮卑被滅國四次,建立前燕、後燕、南燕、西燕四個國家,活躍近百年,煞為民族史上的奇觀。

宇文氏起家之時,父子兄弟在戰火中死亡相繼,宇文泰定鼎關中時全家成年男人只剩三個,然而正是這三個人,頂著如山壓力,把一個困守關中、幾度瀕危小國,做成統一北方的大帝國。有剛骨如此,鮮卑族才能屢屢絕境重生,才能在諸胡中脫穎而出。

第三個優勢是善於總結創新。宇文氏靠制度取勝,這是勿庸置疑的。魏晉南北朝大亂三百餘年,許多民族都試圖尋找一個合適的方式結束亂世。石勒付出了武力,苻堅付出了理想,元宏付出了民族屬性,三個朝代雖曾短暫地統一北方,卻沒有真正把民族矛盾統一,最終不得不慘淡收場,重新陷入分裂。

到底怎麼辦才好?歷史宿命論者喜歡用“船到橋頭自然直”來解釋一切:社會矛盾積累到了,問題自然會解決。果真如此,大家躺著就能等到共產主義和社會大同了。大謬也!事情終究要靠人來做。

宇文氏扮演了問題終結者。在政治和文化領域,北周創設了六官制,這項制度的核心要義在於上承西周政治餘脈,在政治傳統上佔領了一個高地。南梁雖然繼承的是漢魏晉的正朔,北齊雖然繼承的是北魏的正朔,論古老、論正確,都比不過西周,關中散亂的人心從此有了依憑。北周之所以能滾雪球似地越做越大,六官制這個神操作功莫大焉。

軍事領域的府兵制更是爆點滿滿的天才設計。寓兵於農的制度設計,保證了充足的兵源,北周立國之初軍隊僅有四萬餘人,到統一北方前夕已能組織起二十萬的常備軍。耕戰結合的常備狀態,更是極大提高了軍隊的戰鬥力,北周軍隊在攻略敵國土地的戰爭中,基本做到了每打一仗都能奪佔一塊土地,其疆域從國初到統一北方前擴張了三倍。

得天之助,得時之助,自己肯幹又會幹,鮮卑族終結亂世,真不是白來的。也許唐人對北周文帝宇文泰的評價,最能概括鮮卑族人數百年的光榮與夢想:

“乃擯落魏晉,憲章古昔,億兆之望有歸,揖讓之期允集。非夫雄略冠時,英姿不世,天與神授,緯武經文者,孰能與於此乎。”


分享到:


相關文章: